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蒙汉文学交流的杰出代表尹湛纳希论云峰尹湛纳希是近代著名的蒙古族文学家、思想家。他继承了蒙古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吸收借鉴了其它民族,特另是汉族古典文学作品之精华,创作了《青史演义》、《一层楼》、《泣红亭》、《红云泪》等长篇小说和大批杂文、政论文、诗歌等,...  相似文献   

2.
《世纪行》2021,(5)
正如果说《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源头,那么《全唐诗》就是中国诗歌的高峰。唐诗是盛唐气象,是文学之巅,是文化瑰宝,历久弥新,照亮中华文化前行的路。一部《全唐诗》,收录作家2000余人、作品40000余首,诗人之众、诗作之繁,世所罕见。唐诗是唐人的风尚、唐人的品性、唐代经济社会的写照;唐诗是唐人的心路、唐人的情怀、唐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相似文献   

3.
史习斌 《求索》2010,(4):187-189
《新月》月刊是"新月派"这一名称的直接来源,也是"新月诗派"得以命名的原因,它是继《晨报.诗镌》之后新月诗歌同人的又一个大本营。诗歌是《新月》文学的重镇,《新月》月刊孕育了"新月诗派"的成长,也见证了这一诗歌流派诗风和形式前后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魏红梅 《求索》2011,(9):207-208,78
《怀仙感遇赋》是清初诗人丁耀亢诗歌中很有特色的一首自传诗,也是其诗集《陆舫诗草》的压卷之作。这首诗既对了解丁耀亢54岁之前的人生经历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又对探究丁耀亢诗歌创作的体裁和风格的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文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覃卫媛 《传承》2014,(12):145-146
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在盛唐"时人莫不知矣"。作者不但在绵长的历史时间上表达了多才为累的无奈心情,作品更通过对多重文学空间的建构抒发功业不就的激愤,从而赋予了诗歌强大的感染力与生命力。可从文本空间形态的文本物质层、结构形式层、表述层与指涉层等几个层面加以解读,有助于理解诗歌所呈现的丰富复杂的文学空间内涵。  相似文献   

6.
黄涛 《思想战线》2013,39(1):69-73
《论法的精神》不仅是政治法律思想史上的经典,也是一部文学杰作,其行文结构具有诗歌般的魅力,并且使用了大量文学技巧,正是大量文学手法的运用造成了阅读者把握《论法的精神》之意图的困难。然而,这些文学笔法的运用绝非随意为之,而体现出了一种独特的写作方式。想要真正懂得孟德斯鸠的意图,必须首先懂得《论法的精神》的笔法同古典政治哲学之间的内在关联,懂得"显白写作"和"隐微教诲",这是阅读《论法的精神》之先必须认真对待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7.
苗族情歌意境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浩如烟海的苗族文学篇什中,诗歌这种文学样式是数量最多的一种,而情歌又占绝对优势。它是苗族民间采用得最多而又最具有艺术感染力的文学形式。 情歌是用来抒发情感的,多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具有不加雕饰的天然本色。谢冕说:“事实也许是:在未有文学之前,便有爱情的讴吟。”这种讴吟爱情的语言形式就是情歌。苗族人民在古代社会里没有自己的文字,但是,人们有了情绪,有了爱情,就需要用语言来表达。这种表达情感的语言如果是直说的话,不但没有韵味,而且也达不到目的,所以选用了“诗歌”的语言方式“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各个民族的古代诗歌和诗论,是有共同规律的,但是由于各个民族的社会生活、历史进程和自然条件的差异,它们的诗歌及其理论就必然呈现出特殊风貌。《论傣族诗歌》启迪了我们:可以用傣族的古代诗歌、诗论同汉族的古代诗歌、诗论作一比较研究。通过比较研究,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各民族诗歌和诗论共同规律的认识,也有助于我们对傣族和汉族古代诗歌和诗论特殊风貌的把握。一诗歌起源于劳动,是劳动呼声与语言的结合。《论傣族诗歌》生动地描述了生活在森林中的傣族“古代人”,在同大自然作斗争中产生最早的歌的情景。傣族“古代人”在呻吟、哀鸣、哭泣、欢笑、呼叫的劳动悲  相似文献   

9.
《小康》2017,(23)
正《尚书·尧典》云:诗言志,歌咏言。诗歌的历史之悠久,与人心相距之近,其余文学体裁乃至艺术形式恐难望其项背。上溯至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余载岁月或许消散于历史的沉沉暮霭,"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的吟咏却能横亘时空,让先人的喜怒哀乐痴嗔怨叹如在目前。这,便是诗的魅力。  相似文献   

10.
前些年,笔者在黔桂交界的乐业县工作期间,先后与朱伦欢、姚元星等同志搜集到《金铃记》、《蟒蛇记》、《凤凰记》、《翠花记》、《鹦哥记》、《赵五娘剪发—琵琶记》、《梅花记—双状元》等一批汉族民间说唱本。这些说唱本,除夹述夹议部份,其间之唱词,长的达3000多行;短的也有1500行之多。粗略推敲一下,这些汉族民间说唱本,不管是长是短,都真实地反映了北宋末年黔桂交界的社会道德面貌。歌,为下层人民所歌;诉,为下层人民所诉,各自发挥了应有的战斗作用。引人注意,值得探讨。 一、产生说唱本的民族原因 为什么在北宋末年的黔桂交界,会涌现了这么多的社会道德题材的汉族民间说唱本呢?这就需要先对这个时期的时代背景有所了解。因为,所谓社会道德题材说唱本,顾名思义,就是采用又说又唱、夹述夹议、以唱为主的文学形式,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生活中,包括家庭、婚姻、爱情、功名利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等伦理道德观念方面的题材。 那么,这个时期的时代背景又怎样呢?  相似文献   

11.
纵观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历史,始终是在音乐文学系统和诗学系统两极徘徊的,从《诗经》、《楚辞》,到汉乐府,再到唐诗、宋词,无不经历了从民间音乐文学(或源于民间音乐文学)向文人诗学的转变。诗学系统具有强大的“吸附力”,总是能“迫使”原本游离于诗学系统之外的音乐文学作品回归中正和平的诗学轨道,会由最初体裁与传播形式的裂变最终从功能上回归到诗学阐释的本位,承载起“诗言志”的重任。而当这种“回归”完成时,最初音乐文学系统之“缘情”、“歌其食”、“歌其事”的功能又将由新的体裁样式承担。中国诗歌发展史就是一部音乐文学与诗学两个系统不断地循环往复、互为促进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云南省社会科学院民族民间文学研究所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云南分会,在抢救民族民间文学遗产的过程中,首次发掘出几部傣族文学论著。其中引人注目的是《哇雷麻约甘哈傣》(《论傣族的各种诗歌》),写于傣历九七六年(公元一六一五年),是就今发现的最早一部傣族诗论。这部诗论,在论述傣族诗歌的起源,诗歌与佛教的关系,诗歌的种类和特色等问题时,都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另一部诗论,共有五本,第一本论述傣族的各种诗体,第二本论述天文地理与诗歌,第三本论述花草与诗歌,第四本论述动物与诗歌,第五本论如何写情歌。《怎样写情歌》这本诗  相似文献   

13.
谢遂联 《求索》2008,(1):182-183
《诗经》产生于以城邑文明为基础的城邦文化时代,城市生活为当时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诗经》中的都市诗歌较全面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生活。不仅如此,由于当时都市的政治性本质特征,《诗经》中的颂诗及大雅中的大部分也应视为与政治都市本质相适应的都市诗歌,从而使对文学的阐释与对整体历史发展的阐释具有一致性,较好地阐释黍离心态等系列诗歌文化现象。由于都市农业的存在,《诗经》中相当一部分农事描写有着都市背景。  相似文献   

14.
1 近来许多文章在谈到邓刚的《迷人的海》《龙兵过》及张承志的《北方的 河》等作品时,往往要提及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或艺术风格与之类似的其 它作品。《老人与海》这篇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杰作,不但把当时美国的小说和散文创作提高到新的水平,而且给世界文学也带来重要的影响。在这部小说的诸多艺术特色中,从人与自然的尖锐对抗来刻划典型的人物性格,从而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受,是最突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 ,历来有“诗国”之称 ,曾涌现过许多极其著名的诗人。在世纪之交 ,当我们跨入新世纪时 ,很自然地会想到 :诗歌在新世纪是否会有新的表现和变化 ?与以往的诗歌相比将会有什么不同 ?是否会重新崛起 ?本刊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著名文学评论家孙琴安先生。记者 :您是著名文学评论家 ,对旧诗、新诗都有研究 ,并出版过一些这方面的书 ,在新旧世纪交替之际 ,很想听听您对新世纪诗歌的看法。先请您谈谈诗歌的演变和未来的变化。孙琴安 :可以。对于新世纪诗歌的走向 ,也是我目前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中国的诗先从《诗经》的四言变…  相似文献   

16.
方科平 《前沿》2008,(10):173-176
刘勰将文学活动提升为立言,视文学作品为不朽之物,此观念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表现甚繁。在“文之枢纽”主体部分即《原道》、《征圣》、《宗经》三篇文章中,对之作出了完整而系统的说明。从“立言不朽”高度来审视文学写作和文学作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刘勰撰写《文心雕龙》,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光辉而不朽的榜样。  相似文献   

17.
张志斌 《求索》2010,(10):202-204
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主要显现于《诗经·国风》与汉魏六朝尤其是两汉乐府之中。"寄居"是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的主要存在方式。叙事的灵活与逐渐清晰的人物形象则是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最为显著的特征。先唐民间诗歌叙事传统以其鲜活的文学力开启了中国古典诗歌叙事的大幕并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成为中国古典诗歌叙事进程中的重要一源。  相似文献   

18.
经典诗歌定义对诗歌的创作和阐释具有指导作用。介绍了中西文学对诗歌的不同定义,并以《诗经》与《英格兰和苏格兰民谣》为例,对诗歌在经典定义的观照下所展示出的叙述特征而得出的结论:中诗重话语而轻故事,英诗则强调故事的完整性;中诗注重于静态叙事,而英诗则强调动态叙事。  相似文献   

19.
本刊编辑部收到甘肃天水师专范三畏同志来信说:“我喜欢《思想战线》,因贵刊关于西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介绍文章很吸引我。我喜欢诗歌,自然也关心新诗形式的探讨,而贵刊这类文章中关于民歌的介绍,又颇能给人在这个问题上以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范三畏同志在读了本刊一九七八年第一期载的《历史悠久、绚丽多姿的白族民间文学》后,提出“我想知道白族民歌是否也像旧诗词一样,句子要求平仄的交互,它们与汉族五七言诗歌的渊源影响是何种情况”等。现请该文作者张文勋同志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世纪行》2015,(12)
<正>王粲《登楼赋》是魏晋时期名篇,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王粲当时所登为何楼历来说法不一:有襄阳说、当阳说、荆州说。本文试对王赋"登兹楼以四望兮"之兹楼所在亦作管窥。《水经注》云:"漳水又南迳当阳县,又南迳麦城东,王仲宣登其东南隅,临漳水而赋之曰:夹清漳之通浦,倚曲沮之长洲是也。""沮水又东南,迳当阳县城北。城因冈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