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正国家层面,倡导诚信执政隋朝末季,李渊起事之时,着意收拢人心, "慰劳吏民,赈赡穷乏",受到了百姓的拥戴。为了政治、军事形势需要,李渊委任了很多文武官员,当时官场惯例是"补官者皆给以符,谓之告身"(《唐志》),但是,戎马倥偬之际,一时半会儿找不到可做"告身"的材料,于是,李渊大笔一挥,在纸上直接就写某某人担任什么官,而后,"受官皆不取告身,各分 (李) 渊所书官名而去"。可见,唐朝的开创者在当时的诚信  相似文献   

2.
偷拍者为什么喜欢在官员身上下功夫呢?就其动机而言,大多不是好奇于官员本人的隐私,也无意于公务秘密或人事斗争,而是官员手中的权力!偷拍者的逻辑往往是: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官员私下总会有不可告人的秘密,通过偷拍,肯定会抓住这些官员的"小辫子",然后,当事官员手中的权力就可以为"我"所用了。  相似文献   

3.
一个官员因在公开场合吸天价烟遭媒体"盯梢"后,其他官员便马上"引以为戒",随即收敛其腐败锋芒。对这些主动收敛其奢靡锋芒的官员而言,倒下去的那个官员,更像是一棵为众官员望风报信的"消息树",他令这些平日里奢靡成性的官员赶忙伏下身来,顺势躲过了一波反腐火力的扫射。  相似文献   

4.
正"表哥"杨达才、"天价烟局长"周久耕等一大批贪腐官员,借着"网友曝"的东风,结束了自己的官场生涯。于是一些官员们似乎有了"网络恐惧症",连正面新闻也拒绝。在一些官员看来,网络上,正面新闻也会被传播成负面新闻。这样的想法,其实有"此地无银三百两"之嫌。身正不怕影子歪,若是真的身家清白、根底干净,又何惧"网友曝"呢?《人民论坛》的调查显示,高达88%的网友认为官员"网络恐惧"是"好事,说明社会进步了"。但从根源看恐怕并非好事。官员有"网络恐惧症",说明  相似文献   

5.
3年前,全国有40多个教育厅局长因教材问题落马;3年后的今天,全国因教材问题落马的各类教育官员涉案数额越来越大,涉身"窝案"的官员越来越多。"要发财,印教材"——大中小学教材的暴利现象,已经成为全社会都知晓的"秘密"。  相似文献   

6.
《廉政瞭望》2012,(8):71-71
在山东省长姜大明要求,官员去基层调研要做到“走出去、沉下去、钻进去”。姜大明还告诚官员:“在下去调研时,不要暴露官员的身份,可以说自己是报社记者,这样才能了解很多真实的东西。”  相似文献   

7.
<正>"这是对官员从商明确的警告!"德国新闻电视台近日报道,德国联邦内阁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曾在政府内任职过的官员,离职后立刻进入工商业。根据法案,前政府官员需要先经过最多18个月的"等待期"后才能"下海从商"。据称,德国政府这么快通过这一法案,与"莱希事件"有关。最近,德国媒体热炒联邦交通部国务秘书莱希有意  相似文献   

8.
官场本应成为为党分忧场、为国干事场、为民谋利场,而不是成为不法商人、心怀觊觎者的"猎场"。然而,在政治生态恶化的地方,一些官员往往先成为别人"围猎"的对象,最终束手就擒,被人牵着鼻子走。凡官员都有一定权力和资源,这恰是一些升官发财者需要借用  相似文献   

9.
正"火神山医院"在宋代时就出现了,当时叫做"安乐坊"。宋神宗熙宁八年(1075年),浙江一带先旱后疫,染病百姓不计其数。由于地方官员救灾不力,《梦溪笔谈》中记载出现了"十之五六尽皆病死"的惨状。这时,时任杭州通判苏轼,把沈起、刘彝等不作为的地方官告到了皇帝那里,说他们"使十余万人暴露瘴毒"。接着,他请求朝廷延缓贡米时限,请求救济,使米价回落到正常水平,灾情很快得以缓解。苏轼跟杭州缘分未尽,十多年后他兜兜转转回到杭州任太守。刚上任,杭州又发生灾荒并引发瘟  相似文献   

10.
《当代贵州》2006,(11):36-37
喝杯茶,摆摆"龙门阵",在天府之国的成都是最惬意不过的事情.不过,进入2005年,如果这里的官员收到纪委"请喝茶"的邀请,滋味就不那么好受了.按照成都市纪委新出台的党风廉政谈话实施办法,一旦听到对辖区内官员有不正常的反映,纪检监察机关便会先邀请这位官员喝杯茶、"聊聊天"."请喝茶",变成了与香港廉政公署"喝咖啡"一般的"科目"--问题不大的官员自然会受到震慑和教育;若真有问题,那就对不起,法纪伺候!  相似文献   

11.
官员孝道     
什么是官员对父母的最大不孝?现代官员应如何尽孝?百善孝为先。孝道曾经被作为传统的道德标准决定官员的晋升。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现实政治语境下,中国各地不断掀起官员的孝道考核浪潮。官员孝道考核能否成为官员德考的标准?如何让官员孝道考核落地?本期策划试图给出答案。  相似文献   

12.
<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同时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立身行事、治国理政的生动写照。修身,他"修其心治其身",率先垂范,以身作则;齐家,他入孝出悌,传承家风,  相似文献   

13.
正据8月18日出版的《新京报》报道,8月11日,哈尔滨市提出,拟提拔考察的人选,须公开收入、汽车、住房等个人资产。这是5年来第三个试点官员财产公开的省会城市。据记者统计,2009年新疆阿勒泰地区首开先河至今,试点官员财产公开的地区已接近40个。但超半数试点地区"昙花一现"。盘点那些曾经热热闹闹开锣的官员财产公开试点,导致其"昙花一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由倡导者的自身变故导致的"人走政息";由资源共享、信息联动机制缺失导致的"难以核实";由屈于公众压力和个别官员阻力导致的不了了之;出于稳定等多重因素考量  相似文献   

14.
王春 《廉政瞭望》2011,(21):14-17
什么是官员对父母的最大不孝?现代官员应如何尽孝? “百善孝为先”。孝道曾经被作为传统的道德标准决定官员的晋升。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现实政治语境下,中国各地不断掀起官员的孝道考核浪潮。官员孝道考核能否成为官员德考的标准?如何让官员孝道考核落地?本期策划试图给出答案。  相似文献   

15.
偷拍者为什么喜欢在官员身上下功夫呢?就其动机而言。大多不是好奇于官员本人的隐私,也无意于公务秘密或人事斗争,而是官员手中的权力!偷拍者的逻辑往往是:在目前的制度环境下,官员私下总会有不可靠人的秘密,通过偷拍,肯定会抓住这些官员的“小辫子”,然后,当事官员手中的权力就可以为“我”所用了。  相似文献   

16.
原伟泽 《学习月刊》2013,(19):13-14
强调个人道德修养是中华传统文明的重要特点,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先哲们非常重视官员个人修德问题,认为官员个人思想道德的完善,是能否从事好政治活动的前提条件。现代公务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也应该把修德作为一门必修课坚持做好,尤其是要注意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中国传统社会讲究"治国先治吏",最早在《尚书》中就特别强调"敬德保  相似文献   

17.
正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孔子《孟子·告天下》中有一篇很知名的文章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中有一句家喻户晓的名言——"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通过6个经过  相似文献   

18.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这句朗朗上口的顺口溜,全面、系统而又简明扼要地总结出中医问诊的要领,集中反映了历代中医人关于问诊的经验智慧。在中医医学史上,这叫"十问歌",由清代名医陈修园修改编成,其前身叫"十问篇",由明代名医张介宾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将问诊的内容梳理、归纳、提炼成篇。  相似文献   

19.
樊忠 《党建与人才》2002,(8):29-29,45
道德素质是领导干部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古人讲:“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些都是对为官者自身道德素质提出的要求,认为为官者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素质,才能以身作则,以自己人格的道德感染力去影响、教育和管理他人。新中国建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指出:党执政以后,官员出问题,党内出问题,官僚主义、主观主义、贪污腐化现象不断滋长,首先是因为党员干部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出了问题。思想道德这个基础不打牢打…  相似文献   

20.
正近期,不少名人"躺枪",让伪托现象再次成为热门话题。先有音乐人高晓松被认为"力挺"王菲,后有某知名政府官员被伪造了一篇关于中美关系的讲话。高晓松随后通过其微博直陈这种造谣行为"不好";涉事知名政府官员也及时进行"辟谣"。网上的所谓"名人名作名句"很多,微博微信上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