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清代的炎帝祭祀,远溯中国古代约定俗成的传统,近承元明以来的规制,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趋于成熟、完善和定型.清代的炎帝祭祀,大体有帝王庙祭、传心殿祭、先农坛祭、先医庙祭、炎帝陵祭等不同的形式,而每种形式都各具自身的特色.帝王庙祭,是把炎帝视为历代帝王统绪的开创者而加以祭祀,反映的是治统的传承;传心殿祭,是把炎帝作为先圣先师的代表之一予以祭祀,反映的是道统的传承.如果说帝王庙祭反映的主要是治统的接续,传心殿祭体现的主要是道统的传承,那么对炎帝陵的祭祀则代表了治统与道统的合一.先农坛祭和先医庙祭,分别是将炎帝作为古代教民稼穑的农神和发明医药的先祖予以祭祀,重视其时社会民生作出的创造和贡献.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炎帝及其所代表的炎帝文化在清代得到了相当程度的传承和发扬,俎豆馨香、跪拜礼仪之中,体现的是传统的力量和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2.
岷江波涛涌,薄雾绕山峦,游人驱车逶迤,心驰路盘桓。一霎地动山摇,谁想残垣一片,灾难降人间。天洒哀悼泪,悲痛神州传。中南海,都江堰,汶川县,心心相连。一方有难八方援,众志凝聚成城,决心排除万难,盛世民为天。山水志不移,重建新家园。水调歌头—汶川大地震祭@汤浙龙~~  相似文献   

3.
锦绣神州,数天府,河清海晏。民风朴,地灵人杰,风光无限。九寨飞流悬素练,神工鬼斧都江堰。大熊猫,国宝世人迷,观无厌。天作孽,山川陷。蜀道断,心呜咽。拯黎民水火,了炎黄念。走石飞沙吞日月,千军万马行犹箭。火凤凰,烈焰定重生,霓虹见。满江红·汶川地震祭@赵云东~~  相似文献   

4.
傩、雩、蜡都是古代重要的祭祀活动。不过,对这三种祭祀活动,孔子的态度并不相同。总体说来,孔子对雩祭、蜡祭持积极肯定的态度,而对傩祭,其态度则以排斥为主。雩祭是为了祈雨,它关乎百姓的生计和福祉;蜡祭则是年终祭地、庆祝万物功成的活动,这些都是"仁爱"思想的体现。傩祭所驱除的对象是疫鬼、殇鬼,这在孔子看来不仅是无稽之谈,而且也并不像雩祭那样可以有直接的成效。孔子对三种祭祀的不同态度,对儒家思想和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读李玉明、杨顺科《卫恒之死》感赋张茂森一笔墨浓重血泪成,字字句句见真情。十年浩劫难回首,狂风过后始见金。二苦撑因凭报国心,凛然正气危难中。岁寒松柏凌霜雪,水咽山悲祭忠魂。三开来继往焕金轮,物阜民丰万户春。三晋风光更壮美,江山不老景常新。读李玉明、杨顺...  相似文献   

6.
《实践》2016,(2)
正春节在蒙古语中叫"查干萨日"(chagaansar),和汉族一样,它是蒙古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说起查干萨日,无论是气氛还是节前准备,一般从腊月二十三的蒙古族传统祭火日开始(也有部落和家族在腊月二十四进行祭火)。祭火仪式,一般在太阳落山的傍晚时分进行。首先在白天收拾得干干净净的灶子里点燃新火,待火势旺盛由户主或主持祭祀者开始诵读祭火词,同时由家中成员把用五彩布条装饰好的胸骨、阿木苏(专门在祭火日做的一种饭,在肉汤里面煮的干粥,  相似文献   

7.
作为全国唯一仍在传承祭尤节的苗族地区,今年底丹寨将举办2012中国贵州丹寨祭尤文化节,文化节包括大型公祭蚩尤、万人铜鼓芒筒芦笙舞等活动。丹寨县政协主席、县苗学会会长李永胜介绍,丹寨县是苗族多个支系迁徙线路中重要的途经地和居留地,在古代被称为"方尤",即"尤人居住的地方",全县有许多以"尤"命名的地方,并且是全国唯一仍在传承祭尤节的苗族地区,丹寨县申报的"苗族祭尤节"2005年被贵州省政府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8.
<正>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地域文化风情活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文化复兴步伐越来越快,各地兴起的民俗祭祀活动日益广泛,影响面持续放大。领导干部参加民俗祭祀的消息常常见诸报端或电视。全国最大的祭黄帝、祭孔子、祭妈祖等活动每年盛大上  相似文献   

9.
六十六年前,郭老在重庆《新华日报》发表了著名文章《甲申三百年祭》,论述李自成由胜利走向失败的原因。同年,毛泽东同志把《甲申三百年祭》列为整风文献  相似文献   

10.
回家团圆     
乡情催赶腊月的脚步甜甜的乡音在耳畔回响把思念和挚爱重叠让归期缩短我是从故乡飘启的一叶风帆回家团圆背包打进吉祥的祝福和问候怀揣着对土窑热炕的真情切盼带着农耕祖先的祭供礼还有老人孩子的贺岁钱思乡之情早已晶莹地挂在脸上村巷深处几声犬吠像一首民歌把归途照亮门前高挂的大红灯笼引领我走进家园,走近高堂无论离家多久多远赤子的心总和泥土紧紧相连年复一年回家团圆聚拢在母亲烧热的炕上听长辈拉呱着家长里短米酒烫热的话题越扯越长乡情悠远弥漫于心回家团圆@张天成~~  相似文献   

11.
《党课》2012,(11):32-32
1944年,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初现。3月,《新华日报》全文连载了郭沫若写于三年前的《甲申三百年祭》。《祭》文秉笔直书,言说了明末李自成进京出京,由胜到败,39岁战死在九宫山的历史悲剧。  相似文献   

12.
黄禹康 《党史博采》2011,(11):28-30
1944年3月19日,是明王朝灭亡三百年纪念日,重庆《新华日报》连续刊载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由于立场不同,国民党认为《甲申三百年祭》“影射当局”,对文章进行大肆围攻:毛泽东则把《甲申三百年祭》视为“胜利时骄傲”的鉴戒之史论,列入延安整风文献,告诫共产党人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相似文献   

13.
1944年3月19日,是明朝灭亡300年纪念日,重庆《新华日报》开始连载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由于立场不同,国民党认为《甲申三百年祭》“影射当局”,对文章进行大肆围攻;毛泽东则把《甲申三百年祭》视为“胜利时骄傲”的鉴戒之史论,列入延安整风文献,告诫共产党人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相似文献   

14.
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地域文化风情活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文化复兴步伐越来越快,各地兴起的民俗祭祀活动日益广泛,影响面持续放大。领导干部参加民俗祭祀的消息常常见诸报端或电视。全国最大的祭黄帝、祭孔子、祭妈祖等活动每年盛大上演,规模越来越大,品牌效应日渐凸现。朝觐之风波及全国,已成为一种新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1948年黄陵县解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每年于清明节举办祭黄帝陵活动,直至1964年中断,并于1979年恢复。在这一祭祀活动中,中国共产党对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通过祭黄帝陵,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推进统一战线工作;传达党的政治理念和政策目标,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中。这使其成为当代中国仪式政治的一个鲜明样本。  相似文献   

16.
<正>3月19日,百里杜鹃景区举行大型彝族祭花神仪式,千余名彝族同胞聚集百里杜鹃金坡景区,参加神秘而隆重的祭花神仪式。仪式上,彝族同胞身着节日盛装,虔诚地跟在毕摩的身后载歌载舞,感激索玛花为彝家儿女带来春天的希望。据了解,在彝族众多的传统祭祀活动中,祭花神是必不可少的,仪式通过"请花神、唱花神、跳花神、送花神",  相似文献   

17.
正"两个务必"是中国共产党的警世名言,尽人皆知。而"两个务必"思想与《甲申三百年祭》的历史渊源却鲜为人知。70年前,由大文豪郭沫若撰写的《甲申三百年祭》在重庆《新华日报》上首发,由此引发朝野震动、国共交锋,进而启发了毛泽东,直至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甲申三百年祭》的撰写和发表1943年3月,国民党抛出蒋介石署名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并利用行政手段强制国民阅读。该书堪  相似文献   

18.
鲍焱 《党史文苑》2005,(9):23-25
1924年8月3日,经过"一大"改组的国民党正准备召开一届二中全会,进一步确定"一大"通过的与共产党合作的政策.孙中山的忠实助手、国民党中央常委、农民部长彭素民却因积劳成疾,于广州博爱医院溘然长逝了.噩耗传出,广州各机关下半旗致哀,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隆重召开追悼会,孙中山派代表致祭,并书挽联:"吾党惜斯人,应多注海倾江泪;廿年同患难,未负乘风破浪心."  相似文献   

19.
本世纪40年代中,郭沫若发表了史论名著《甲申三百年祭》(以下简称《甲申祭》),曾威撼雾都,誉播中外。朱明王朝覆灭和李自成起义由胜利走向失败迄今已有了350年,《甲申祭》发表也有了50年。当我们步入90年代的中期,再展读这篇名著,仍能感受到它的力透纸背之功,不禁虔心扣问历史的殿堂,以明历史上兴衰存亡之道,更坚定我们对当代反腐倡廉的斗争意志和必胜信心。  相似文献   

20.
斗转星移,又逢甲申.距离郭沫若同志60年前撰写<甲申三百年祭>正好又一个花甲轮回.忆及46年前,听到郭沫若同志亲自向我们谈及他的创作思想,并相互谈到<甲申三百年祭>的写作和学习的情况,言犹在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