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恩格斯在《费尔巴哈论》一书中,详尽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分析、批驳了费尔巴哈以资产阶级人性论为核心的唯心史观。(一) 费尔巴哈唯心史观的立足点是资产阶级人性论费尔巴哈作为唯物主义哲学家,在哲学史上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但他的唯物主义具有不彻底性。他把自然界和人当作自己哲学的出发点。但他所说的人却是抽象的人,不是“把这些人当做在历史中行动的人去研究”。(《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  相似文献   

2.
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者,马克思极其深刻地意识到“社会”对于“历史科学”的奠基作用。社会不仅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空间,而且是历史运动的真实主体。因此,只有具体地、历史地认识社会,清晰地界定“社会”概念,人类才能真实地认识自身及其历史。马克思的“社会”概念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历史阶段的逻辑演变:第一阶段:马克思“社会”概念的萌芽费尔巴哈的类概念和赫斯在社会主义和经济学批判领域关于类概念的论述给马克思以深刻的启迪,引发了他对“社会”概念的深入思考。1.费尔巴哈类概念对马克思的启迪1844年8月11日,马克思在给费尔巴哈…  相似文献   

3.
所谓“淡化意识形态”或“去意识形态化”.是一种国际性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潮,其哲学基础是抽象的人道主义和人性论。由此出发,必然否定、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用抽象的“共同人性”、“人类本性”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从而.也就把否定阶级分析的所谓“淡化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化”奉作“普世价值”。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国内外学术界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的评价众说纷坛,颇多争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对《手稿》所体现的世界观的认识有重大分歧。有些人把《手稿》的世界观简单地归结为“人道主义”,认为这是马克思思想发展的高峰,后期马克思的思想逐渐“背离”了人道主义,因此他们希望“回到”青年马克思;有些人则从相反的角度也把《手稿》的世界观归结为基本上是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断言它在历史观上仍属于唯心主义,认为从1845年《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开始,马克思的世界观才开始向历史唯物主义转变。这两种立场  相似文献   

5.
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历史—结构”的阐释中,存在着一个尚未被充实的理论空场: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蕴含或要求何种时间理解?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涉及如何理解马克思的历史原则以及这一原则如何与唯物主义相结合。青年马克思是在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双重视域中思考时间问题的:黑格尔让他认识到时间本身的否定性力量;费尔巴哈提醒了他,时间是感性存在不可被剥夺的本质条件;政治经济学则让他意识到资产阶级社会对人的时间的改造作用。由此,马克思发现,主体和对象世界的生成、变化和发展必须要在社会形态的基础上才能得到理解,而社会形态本身也是时间化的。马克思的这一发现推动了唯物史观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中国50的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总结是多层次、多领域和多方面的。从最宏观层次上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最基本的经验大概可以集中概括为8个字: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其含义,如恩格斯100多年前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一文中所指出的,就是“把社会主义建立在现实的基础之上”。150年前,伟大导师马克思完成“两大发现”(历史唯物论和剩余价值学说),把社会主义建立在19世纪自由资本主义的现实基础之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马克思之后,“现实”顽强地发生着,并且仍在发生着变化。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批判了费尔巴哈把人抽象的、一般人的错误观点,将人放到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放到特定的历史阶段考察。马克思指出在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主导的工业化社会,人的存在与人的本质处于矛盾对立的状态。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就在于消除这种对立状态。马克思的人学为我们深刻地理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8.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目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鲜明地提出: “我们要在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马克思认为未来社会的 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一生始终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自身发展的高级形态,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马克思全面揭示了人的本质。他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全面发展是…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评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认为他“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16页)然而,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却称赞“费尔巴哈把人类实践的总和当作认识论的基础”,认为他和“马克思、恩格斯一样,在认识论的基本问题上也向实践作了在舒尔茨、费希特和马赫看来是不能容许的‘跳跃’。”(《列宁选集》第2卷,第142、141页)  相似文献   

10.
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制造了“两个马克思”的神话:青年人道主义者和晚年哲学家,后者“背弃”了人道主义,用历史必然性的形而上学、庸俗的经济决定论代替了真正哲学的、人道主义的研究。一位颇有名气的“马克思学家”R·塔克尔在著作中写道:“有少数形形色色的哲学家,存在主义者、宗教思想家和马克思主义的反对派……在他们看来,原来的、‘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才是马克思不朽的、具有宝贵价值的重大创造,而(马克思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弗洛姆“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探讨。弗洛姆的这一思想建立在对马克思进行人道主义解释的基础上,他深刻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物支配人的现实,反对对社会主义进行资本主义的解释,确立了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目标,即实现人际关系、生产和消费等的人道化。弗洛姆认为人类惟一的抉择就是建立人道主义的公有社会制,“人道主义的社会主义”才是健全的社会,是人类未来发展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本文阐述了《资本论》的科学方法以及由此决定的理论体系。从历史唯物论出发,说明了《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三位一体;从历史的辩证法出发,说明了《资本论》的研究视角是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看作是一个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历史过程;从思维的辩证法出发,说明了内部矛盾的展开推动了范畴的运动和范畴形式(态)的变化,这种运动和变化表现为从抽象到具体演进的抽象法,并且形成了《资本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一)魏特林是德国著名的空想共产主义者。他那《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曾得到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费尔巴哈和海涅也极力推崇这本书。梅林则认为魏特林的共产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之间的纽带”,对“萌芽的科学社会主义发生了有益的影响”。(《德国社会民主党史》第1卷第106页,《马克思传》上卷第158页)稍后,列宁也说魏特林是“或多或少地掌握他们那个时代的知识并把它向前推进”的社会主义理论家。(《列宁选集》第1卷第256页)  相似文献   

14.
社会主义新中国已经走过 5 0年风风雨雨的艰难而辉煌的历程 ,从历史唯物论的视角来审视 5 0年的正反历史经验 ,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 :绝不能离开生产力抽象谈论社会主义。(一 )新中国建立后头七年 ,我们党的头脑是比较清醒的 ,是遵循历史唯物论的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原理来搞社会主义的。建国前夕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 ,毛泽东对我国生产力状况这个最基本的国情 ,作过这样的精辟分析 :“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就全国范围来说 ,在抗日战争以前 ,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 ,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 …  相似文献   

15.
今年三月十四日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卡尔·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纪念日。一个世纪前,马克思和他亲密的朋友恩格斯一起,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成为“第一个给社会主义、因而也给现代整个工人运动提供了科学基础的人。”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马克思首先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阐明了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经济基础的原理。其次是发现了剩余价值,即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一生中能  相似文献   

16.
(一)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历史唯物主义,并着重指出:“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每一次都不免要爆发为革命”,“表现为各个阶级之间的冲突”,阶级斗争“是历史的直接动力”。马克思、恩格斯生活在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激烈的阶级斗争的时代,揭示了阶  相似文献   

17.
<正> 由于现代科学的发展动摇了物质的客观性以及西方流行的“两个马克思”的神话和“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的传说,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理论界关于列宁的《唯物主义与经验批判主义》和马克思的“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就是在这种历史和社会的背景下发生的。  相似文献   

18.
近几年来,在关于人性论和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中,有些同志把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列入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这个观点是值得商榷的。所谓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乃是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那种撇开人的社会性和阶级性,单从生理学意义上解释人的共同本质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历史是人们为自己的人性的实现而活动的过程,是人的意识的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写《手稿》的时候,还没有完成向共产主义的转变,没有摆脱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对“共产主义”还没有形成明确的科学概念,因此把共产主义与人性复归、人道主义联系起来,把私有制当作异化劳动的产物。当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建立后,便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看法。这是研究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要特别注意的。  相似文献   

20.
王海兰 《前沿》2009,(1):49-51
作者认为,“感性”都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前提”或“开端”,但是“感性”这一概念在他们各自的体系内的规定是不同的,它的规定在他们之间本质上是一个辨证发展的过程,也即从黑格尔的“抽象的无”过渡到费尔巴哈的“直接的有”,再到马克思“具体的无”的过程。而一个体系对它的前提的说明和规定就已经蕴舍了整个该体系的本质及其所运用方法,所以我们通过考察作为他们体系前提的“感性”概念的不同规定,就可以弄清楚他们的学说的具体关系,并且阐明马克思是在“什么意义”上综合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的哲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