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恩来与翟秋白同为我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和著名的国际共产主义活动家.然而,在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和戎马偬倥的战争年代里,两人结下的深厚友谊却鲜为人知.投身革命 志同道合第一次国共合作促成了我国现代革命高潮的到来,促进了工农运动的发展,周恩来与翟秋白就相识于大革命中的广州.1924年夏,周恩来听从党的召唤,由法国急赶回祖国,接受新的革命任务,在一次党的会议上与翟秋白相识.翟秋白给周的第一印象便是:白白净净,很瘦削,鼻梁上架一副眼镜,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书生秀才,倒是全没有秀才的酸气,待人很热情.周恩来给翟秋白的第一印象便是英  相似文献   

2.
布尔塞维克(PBclsbevik)这一名称产生的年代似乎离我们逐渐遥远。但是在中国,它确实是一个真正的共产党义的光荣称号。因此,当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在党的“八七”会议上诞生的声央机关刊物就是以惊尔塞维克3命名的。这意味着,共产党的组织要布尔塞维克化.并独立自主地领导战争。上海西区宁静的的弄深处,享昌里(愚园路1376弄?4号),便是《布尔塞维克》的编辑部和活动地点。《布尔塞维克》在溜秋白的主持下,成为团结同志、指导全党工作、反对国民党的有力武器。罗亦农、邓中夏、王若飞、郑超然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李立三、…  相似文献   

3.
朴实、敦厚、不善言谈,这便是自贡市电信分公司建设部主任黄世云给人的第一印象。 常言道,海水不可斗量。别看黄世云其貌不扬,可他在当地的行业系统内却称得上是小有名气的人  相似文献   

4.
孟红 《党史纵横》2021,(3):54-57
关于周恩来大衣的故事有很多,这些大衣故事体现了他宽广无私的胸怀、乐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送皮袍给抱病工作的瞿秋白 1924年夏,周恩来听从党的召唤,由法国回到祖国.在一次党的会议上,周恩来与瞿秋白相识,共同的信仰与追求令二人一见如故.后来,周恩来接受党的派遣进入黄埔军校工作,瞿秋白则回上海主持党...  相似文献   

5.
闸北区宝山路街道地处闸北区东南部,其辖区是我党创建时期与大革命时期党和工人运动的重要活动所在地,也是上海人民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前哨之一。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陈云、李大别、蔡和森、向警予、邓中夏、溜秋白、李立三、汪寿华等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这里工作和居住过;一代文化名人沈雁冰、张元济、郭沫若、郑振蜂、叶圣陶、章锡探、吴觉农等也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闸北区共有12个革命遗址,其中宝山路街道辖区就占11个。毛泽东、杨开慧工作过的中共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办事处、中共"四大"会址、培养过我党干部的高等学府--上…  相似文献   

6.
李恩和 《世纪风采》2011,(10):9-11,17
青年时代的周恩来曾多方探求救国救民道路。他的留法经历已广为人知,但很多人不知道,在五四运动前夕,他还曾白天津东渡日本学习约1年半时间。日本的学习和生活经历,给周恩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相似文献   

7.
“人对工作的第一印象很重要,分管旅游后我第一次到俄罗斯,第一次与业界代表座谈,你们的建议和意见很重要,会给我今后的工作打上深深的烙印。”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是一位流芳千古的民族伟人。为了党的事业和人民的利益,周恩来毕生披肝沥胆、呕心沥血,践行党的干部是人民公仆的要求,赢得了全国人民和国际友人的由衷敬仰和爱戴。学习周恩来的公仆思想,研究它的形成与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关系,对于我们今天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提高党员干部以及全国人民的道德素养和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无疑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周恩来公仆思想的主要特色周恩来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为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终身奋斗的坚定信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相似文献   

9.
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召开的紧急会议,总结了大革命失败的经验教训,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确定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并把发动农民举行秋收起义作为当前党的主要任务。八七会议后,主持中央工作的溜秋白征求刚被选为中央临时政治局候补委员毛泽东的意见,希望他到上海党中央机关工作,毛泽东却表示,不愿去大城市住高楼大厦,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几天后,他以中央特派员的身份从武汉到了长抄。这年9月,毛泽东与湖南省委一起领导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这次起义原本想进攻长沙,但由于当时敌强我…  相似文献   

10.
面试答辩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从中可以看出应考者的个性、智慧、才能、创造性、学识、意志和品质,应考人需要注意一些技巧性的问题。一、营造最佳第一印象如何走好第一步,对赢得考试非常关键。良好的第一印象也许在面试之后转变,但不好的第一印象却几乎难以扭转。一要仪表整洁。每个人穿衣服都是在表现一种风度,不同的场合有不同的着装。面试考场是一个严肃和庄重的场合,太紧身的衣服会使人很尴尬,家常  相似文献   

11.
著名女作家丁玲以我党卓越的政治活动家宣传家溜秋白和王剑虹为原型,创作了中篇小说《韦护》。作家以她特有的细腻的笔触、优美的语言、充沛的感情描绘了溜秋白与王剑虹短促而灿烂、刻骨铭心的爱情故事,表达了作家对挚友王剑虹深深的怀念之情,真实地再现了早期共产党人往秋白的形象。桃源初识丁玲与王剑虹不同寻常的友谊可追溯到五四时期。1918年夏,丁玲考入湖南胡匕源县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而王剑虹已是师范二年级学生了。1919年5月4日,那场预示中国革命新时代的运动爆发了。“五四”的风暴也涉及到小小的湖南桃源县城。在桃源…  相似文献   

12.
周恩来一生为党的事业奔波操劳鞠躬尽瘁,生活上却不忘挤时间为革命同志牵线搭桥做“月老”,充分彰显了周恩来与部属之间浓浓的人情味和成人之美的传统美德. “我觉得你俩很般配,若能结为夫妻,对我党事业一定会更有帮助” 周恩来最早撮合成的一对革命伉俪,就是战斗在上海滩的“假夫妻”——熊瑾玎和朱端绶.  相似文献   

13.
给一篇严肃的学术书评起这么个奇怪的标题,并不是想刻意搞怪,而是力图向读者呈现我读过Ⅸ变局》一书后的第一印象。这里所谓“戴著思想的枷锁翩翩起舞”的人,实际上分为两组:一组是在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主张纠正“大跃进”错误的刘少奇、邓小平、周恩来、朱德、陈云等历史人物,另一组则是《变局》作者张素华以及参加该书斟酌、并提出许多中肯意见的领导和专家们。  相似文献   

14.
陈伯达这个人,可以说是很聪明很有才。他给我的印象是,才胜于学,学胜于德,德毁于位。陈伯达以文章上了天,曾做过几天其产党的第四号人物,当时公布的政治局委员顺序是:毛主席,林彪,周恩来,陈伯达。但他后来为何威信一落千丈?陈的垮台,恐怕至今是一个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15.
<正>周恩来:退礼不成就照价付钱在国家困难时期,青海省有一位官员见周恩来生活很清贫,心里过意不去,于是就派人给周恩来送去几斤当地产的鳇鱼。可周恩来得知这事后,立即采取了三条断然措施:一,照价给钱;二,  相似文献   

16.
身材高大,精神矍铄.沉默少语,却在稳健朴实的一言一行中,透着老革命战士特有的历史厚重感与一身正气。这就是宁化县林业局离休干部陈和顺老人给人的第一印象。1948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的他,1929年4月出生于江苏省海门县六甲区。  相似文献   

17.
正今年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诞辰120周年。周恩来一生功勋卓著,誉满全球,同时却又谦虚谨慎,平易近人,深受人民群众爱戴。近日周恩来的一幅照片引起了笔者的思考。这是一幅摄于1963年接见全国农业劳动模范的照片,照片中那些身穿土布衣、头罩白毛巾、面庞黢黑的劳动者们站在突出位置,而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却站在旁边。画  相似文献   

18.
红军取得第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后,面对国民党军准备新“围剿”之机,周恩来和朱德据理力争在运动中消灭敌人的正确军事方针,但博古和李德却简单照搬苏联军事斗争经验,顽固坚持扩大苏区和夺取中心城市的战略方针,轻视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人在实践中总结的正确战略战术,致使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节节失败,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进行战略转移。为准备红军主力撤离中央苏区,实行战略转移,中央书记处会议决定由博古、李德和周恩来三人组成中央“三人团”,负责筹划和准备工作,尽管周恩来与博古、李德在战略战术上有分歧,却以极强的组织观念“相忍为党”,根据共产国际的战略转移指示,周恩来负责或参与了红七军团北上、红六军团西征、与粤军陈济棠谈判达成借道协议、组建第八军团和中央教导师、确定红军主力集结地等诸多秘密准备工作,参与指挥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集结于都、组织部队抢渡湘江渡口等军事行动,指挥红军西征通过四道封锁线。  相似文献   

19.
第一印象,是指在第一次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印象。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对方的第一印象总是最鲜明、最牢固的。这就是第一印象所产生的首因效应。俗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这“三把火”也就是要给人(包括上级、同级、下组等所有交往对象)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在领导活动中,年轻干部给人的第一印象.对其威信的形成超着重要的作用。如何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回象呢?一、亮好第一次相。年轻干教第一次亮相前.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举止要大方.谈吐要优雅.神态要自然.待人要亲切.着装要得体。应该摒弃那种“又不是去相亲.讲究仪表图…  相似文献   

20.
正周恩来的一生,为我们党建立、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作出了巨大贡献。无论是在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还是在风雨坎坷的建设时期,他都为我们党争取、团结、教育了一批又一批的党外朋友。特别是在重庆期间,周恩来敢于与国民党斗争的勇气和善于斗争的艺术,给民主人士留下了终身的美好记忆,铸就了党外民主人士与中国共产党的友谊与真诚合作,周恩来不愧为党外民主人士的知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