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才是企业之本,得人才者得市场,因此人才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有了人才,企业也就具备了生存和发展的条件。现在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需要大量的人才,往往一个人才可以救活一个企业,带动一批人。与此同时人才流失现象也日趋严重,成为困扰国有企业的最大隐患和潜在危机,严重影响了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因此,认真分析和研究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现状,寻求解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一系列问题方法,以便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一、国有企业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 1.领导者素质不高,企业缺乏活力 由于大多数…  相似文献   

2.
建立国有企业人才激励机制是新形势下国企党建工作的一个新课题。本文从当前存在的问题入手 ,提出建立企业人才激励机制的主要要素和企业党组织如何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求知》2016,(4)
正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市场经济的大潮已经席卷神州大地,国有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面对这种情况,党的十八大提出要进一步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为国有企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在这种全新的形势下,国有企业如何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需要,建立科学完善的内部激励机制,最终实现把握人才资源、发挥人才能力、挖掘人才潜力,从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市场活力的目标,是当前国有企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就从建立激励机制的必要性、当前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现状分析和如何建立科学的激励机制等方面,阐述笔者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国有企业的人员培训是随着我国改革进程而不断进步发展的,在党和国家人才战略的推动下,企业人员培训逐渐地成为国有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重心之一,培训工作的分类、计划、培训双方人员构成和风险评估机制则成为工作中的重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只有将企业培训工作做得更好更细,才会真正使培训工作成为国有企业提高生产力,企业员工提高从业技能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国有企业实施人本管理 ,要充分尊重人、关心人、爱护人、团结人、凝聚人 ;要提高企业民主化管理程度 ,充分调动企业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要加强员工的教育培训 ,造就学习型企业 ,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要合理使用人才 ,充分发挥每一员工的潜能 ;要建立员工业绩考评体系 ,保证考评的公开、公正、公平。  相似文献   

6.
企业经营的成功,从根本上说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成功。国有企业的领导要有求才之心、识才之眼、育才之方、用才之道,努力做到求肾若渴、慧眼识珠、人才各尽其能,才能真正树立起科学的人才观。  相似文献   

7.
国有企业激励机制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窦彩兰 《理论导刊》2005,(10):40-42
目前国有企业激励机制的不尽合理和完善,是阻碍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关键。主要体现为重点不突出、对象不明确、缺乏力度的单一化机制。因此,要实行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差别激励、薪酬有效激励、创建适合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等。  相似文献   

8.
试论国有企业优秀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和加入“WTO”,国有企业将面临许多国际跨国公司与国内其它优秀企业的直接挑战,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竞争中最关键、最重要的已不仅仅是资金、成本、管理等的竞争,而是对优秀人才的争夺。争夺优秀人才包括引进外部优秀的高级人才,但更为重要的是盘活企业内部现有的优秀人才。因为优秀人才是国有企业改革改制的关键资源,是国有企业生存发展的必备条件。本文拟透过国有企业近几年部分优秀人才流失的现象。分析引发流失的主要原因,以及根据企业发展现状和优秀人才自身需求,简要提出留住人才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9.
企业活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主题。什么是企业活力 ,众说不一 ,主要有“组合说”、“要素说”、“功能说”、“机制说”。设计企业活力体系框架 ,有利于从行业和跨行业两个角度反映企业活力现状 ,帮助企业认识差距 ,明确增强企业活力的途径。增强企业活力 ,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 ,理顺产权关系 ,强化企业经营机能、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以市场为导向 ,以赶上国际先进水平为目标 ,进行企业主体技术的现代化改造。  相似文献   

10.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这四句话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缺一不可,不能只强调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四句话,归纳起来是两大问题,前三句话是改革问题,第四句话是管理问题。 朱镕基总理十分关注企业管理问题,曾发表了“管理科学兴国之道”的文章,他还在一份报告中批示:“管理科学是提高企业效益的根本途径,管理人才是实现现代化管理的重要保证,实施管理培训工程是当务之急。”这些论断都是十分正确的,对当前国有企业摆脱困境具  相似文献   

11.
关于劳动者素质和企业兴衰的关系问题,党中央早有明确的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合格人才的培养”。邓小平同志则指出:“从根本上说.科技的发展、经济的振兴.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都取决于劳动者素质和大量合格人才的培养”。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因此,他要求“使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  相似文献   

12.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实质,是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经济体制,使企业真正成为面向国际、国内市场的法人主体和市场竞争的主体。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一种深刻的制度创新。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现代企业的组织形式将不再按所有制性质划分,而是以财产的组织形式和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划分,表现为完善的法人财产制度、严格的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的法人治理制度的统一。这样,在建立现代企业新的领导体制过程中,必然要求有相适应的国有企业领导…  相似文献   

13.
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中,创新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创新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为企业持续创新提供了活力源泉,其作用至关重要,不可替代。铁四院作为国有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通过建设"居前观远、敢为人先、勇于开拓、创新创业"的创新文化,有效推动了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也为同类或其他国有企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提升国有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制造业之所以总体规模不大、增值有限、效益较低,其根本原因在于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国企参与国内外竞争能否持久取胜的关键,也是企业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自主创新是指以获取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为宗旨,以我为主发展与整合创新资源,进行创  相似文献   

15.
新加坡的国有企业,具有强大的国际竞争力,世所公认。新加坡经济结构以国有为主体,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功,其原因在于:1、新加国有企业的竞争优势,是来源于激烈的国际竞争压力。新加坡没有什么资源,国土狭小,它的成功不是享受比较优势,而是克服劣势,在国际市场上与国际企业竞争,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企业自负盈亏,亏本要破产淘汰。2、真正做到政企分开。政府通过对国有企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以及人事参与和财政监督来体现和保证国家对企业的所有权;而国有企业拥有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基本上能够像私人企业那样,按照一般经济法则和市场规律运作。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建湖县建材公司崔鹤同、谷远明:众所周知,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的智力、能力以及对企业的忠诚度,决定和制约了企业的活力和生命。如何使人才在企业中不至于“干枯”,只有不断地给予激励,注入激情,这就牵扯到“人才保鲜”问题。要使人才心甘情愿地为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入,企业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迈出了较大的步子.在企业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也就是说在入口关上,干部任用方式已有了突破性的进展.但在干部的任后管理上还存在不少问题,有待完善,而加强国有企业干部任职后的管理是新形势下造就高素质人才,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一个重要措施,也是组织人事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  相似文献   

18.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企业是主体;加快企业改革发展,人才是根本。人才是企业发展的第一要素和根本保证。为落实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  相似文献   

19.
面对日趋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和铁路现代化建设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们石家庄铁路分局把人才优势变为市场竞争优势,转化为推进企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视角,瞄准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积极推进人才管理创新,不断强化企业人才支撑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和人尽其才的良好氛围,推动了分局的长足发展。全分局运输安全生产实现了10周年和第10个安全年的历史性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的艰难推进,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工作也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国有企业中的广大党组织、党员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者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企业党建工作在转变中适应,在改进中加强,在继承中创新,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在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导下,我们正在为把我们新的伟大工程推向二十一世纪而努力。(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不久,广大企业党组织勇挑重担,大胆工作,为企业拨乱反正、恢复秩序、协调关系和发展业产,顺利实现当时国民经济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发挥了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