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诞生于1870年9月4日,延续约70年之久,到1940年7月10日,法国国民议会在维希表决通过了制宪法令,将全部权力赋予贝当政府,起草新宪法.7月12日,"法兰西国家"成立,贝当成为国家元首,独揽行政、立法和司法大权,第三共和国终于不复存在.一个曾在一次大战后的世界煊赫一时  相似文献   

2.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现在已经成为一历史陈迹。二次大战的失败后,维希政府抛弃了第三共和国宪法,而另建立独裁的傀儡政权,戴高乐的流亡政府和从事抵抗运动的法国共产党也都认为第三共和国已经死亡,他们希望建立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关于新共和国的蓝图,意见虽各有不同,不过,大家都  相似文献   

3.
自从1792年法兰西第一共和国成立以来,法国历史上先后有过四个共和国,1958年由戴高乐将军缔造的第五共和国,在一条坎坷曲折的道路上,至今已走过了29个年头。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第五共和国政治体制经受了国内外政治风云变迁的考验,把一个受到第二次大战重创的法国变成一个科学技术和经济发达的国家。它在国际舞台上改变了法兰西第四共和国的“病夫”形象,对外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特别是近几年来,在反对美苏两霸,解决  相似文献   

4.
在19世纪,法国广大农村民众对大革命存在相当负面的认知,这在很大程度上动摇了在大革命中诞生的共和国的政治基础,甚至导致共和制度两度为帝制所颠覆。为了扭转广大农村民众对大革命的负面认知,巩固共和制度,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在初等学校大力开展大革命教育,树立大革命的正面形象,为共和思想在法国的根深蒂固提供了巨大的助力。第三共和国学校大革命教育凸显出国民思想政治教育对稳固政体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份读书随笔,十分租略。读的是少量恰在手头的饶勒斯作品:《德国社会主义的起源》和《社会主义史》第一卷中的导言之类,随读随记,是从自己的兴趣出发的。现在略加诠次,加上一些读后的想法,极不完整。让·饶勒斯(1859—1914)是十九世纪末、二十时纪初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著名的历史学  相似文献   

6.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初期,破除国民尤其是广大农村民众对拿破仑的膜拜,是巩固共和制度的一个关键。为此,共和政府携手民间教育组织大力开展国家认同教育,以从思想上瓦解拿破仑帝国,巩固共和国。经过不懈的努力,第三共和国政府成功地逐步引导曾经是旧政治制度基础的广大农民认同了共和制度,从而结束了在法国长达一个世纪的政体之争,第三共和国也因而成为法国历史上教育立国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德国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有关战争责任的话语更迭浓缩地反映了德国的历史观。作为体现时代色彩的口述史,希特勒自传《我的奋斗》认为德国乃被动地为民族和自由而战,拒绝接受德国战败的耻辱遂成为二战的直接诱因;魏玛共和国对《凡尔赛和约》持修正主义立场,反对所谓的"战争责任谎言"成为此一时期的历史共识;第三帝国强调二战是一战的延续;二战以后,魏玛时期的立场得以复辟,然而历时多年的"费舍尔争论"彻底打破了德国的现代国家话语神话,"德国一战主要责任论"得以确立,批判性自我反思成为德国历史和历史书写的新的延续性。这种延续性已经超越了有关一战的历史共识。  相似文献   

8.
法国戴党新总统萨科奇及其当选的基本原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2007年总统选举是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历史上一次具有继往开来意义的重要选举,在此次选举中,法兰西人民运动联盟总统候选人萨科奇脱颖而出,当选为总统。本文从法国政局和政党演变的角度出发,指出萨科奇之所以当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萨科奇是战后出生的新一代杰出的戴党政治家;是此次总统选举中实力最强和民意指数最高的总统候选人;他提出了一个比较可信的同过去"平静决裂"的竞选纲领并最终获得了戴党领袖希拉克的支持;还得益于法政局"右强左弱"的力量对比。  相似文献   

9.
去年秋天,一位同志从法国回来,赠送我们一册皮埃尔·米凯尔著的《第三共和国、人物和权力》,巴黎1971年版,博尔达斯袖珍知识小丛书之一。作者为法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是研究第三共和国史专家中的后起之秀。他二十九岁时,就出版了名著《德雷菲斯事件》(1959年)。后来陆续刊行了《普恩加莱》(1961年)、《现代法国的经济和政治》(1971年)、《现代法国的政治问题和政治力量》(1971年)、《第四共和国、人物和权力》(1972  相似文献   

10.
十八世纪末期,一个与启蒙时代各大思想家同时但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勒格朗多西(Legrand d'Aussy)发表了三卷本的《法国人私生活史》。这一著作在当时理性主义的灿烂光环下,影响弱小,很快就被人们淡忘了。然而,自本世纪六十年代来法国日益  相似文献   

1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后,法国和世界各国一样面临着是否承认新中国政府的问题。当时,法国尚处于第四共和国时期,尽管法政府及议会内部也有承认新中国的呼声,但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直到戴高乐将军重返政坛,成立第五共和国并解决阿尔及利亚问题后,中法才顺利建交。回顾这段历史可以发现,中法建交是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到第五共和国历届政府对华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戴高乐将军的决断对于促成两国建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张锐  郑普建 《法国研究》2014,(1):13-21,8
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存在于1946年至1958年间。从二战废墟中走出的第四共和国虽经历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但政治上却是一败涂地。其存续时间只有短短十二年,只经历了两位总统,却更换了二十三届内阁,平均任职时间不足半年。其政局之动荡实为西方国家近代政治史所罕有,而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在于其宪政结构及极端不合理的权力配置。仔细研究第四共和国的宪政关系后不难发现,其垮台原因主要在于其不切实际的民主理念和过于偏重国民议会的这一不合理的权力配置。历史证明,在对上述二者做出必要修正后,第五共和国便能成功地运行至今。  相似文献   

13.
陈余 《俄罗斯研究》2014,(1):139-156
在一切以意识形态先行的苏联,政治宣传毫无例外地成为政府向群众表达官方立场的传声筒。纵观1933-1941年苏德战争爆发前的苏德关系,经历了由坏到好、再到坏的过程,可以说,两国外交上的风云变幻直接影响到苏联官方政治宣传媒体对德国形象的塑造;同时,根据两国关系的亲疏远近而刻意塑造的德国形象,又会对苏联社会大众意识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试以苏联最主要的政治报刊——《真理报》为主要考察对象,分阶段考察苏德关系变化与苏联媒体所塑造的德国形象转变的关系,并透过《真理报》一窥苏联的政治宣传手段。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进行着新文学的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有迹可寻,但中俄学者对此都未曾留意。部分俄罗斯作家或直接塑造,或偶尔提及中国文化英雄,如在《秉烛夜游客》和《回归太白》中对李白形象的塑造,以及俄罗斯作家对庄子和老子的曲解。另一些俄罗斯作家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俄罗斯文化相拼贴,如"欧亚交响曲"系列小说、《2008》和《阿狐狸》。俄罗斯当代作家通过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构建中国形象,从而回归了俄罗斯18世纪末"中国是‘哲人之邦’"的套话。这既具有当下的针对性,又折射出"新欧亚主义"的观念,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写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出发点,但他们在俄罗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15.
法国人是一个十分重视文化,并以其灿烂的法兰西文化为骄傲的民族。无论在一般的社交场合还是在在国际交往甚至官方外交中,也常常会引经据典,打"法兰西文化牌",使对方为法兰西文化的辉煌所折服,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种"伟大的法兰西民族禀赋"的养成,与其国民教育中法国文化内容精心选用是分不开的。本文选择了较有代表性的3册法国中等教育语文教材,其中的人文素养内容主要涉及探索精神培养、祖国文化宝藏知识、面向世界视野的开拓等,使这3部教材具有较强的人文精神塑造功能。  相似文献   

16.
恩格斯对《资本论》的贡献主要有10个方面:和马克思共同制定的唯物史观成为指导《资本论》创作的"总的结果";无私帮助马克思,为《资本论》的创作提供多种形式的物质支持;为《资本论》的创作提供材料,和马克思切磋《资本论》的一些理论观点;对《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的结构提出意见建议,推动了第一卷结构的优化;评论、宣传《资本论》,扩大其影响,推动其通俗化;修订出版《资本论》第一卷德文第三版、第四版,形成了《资本论》第一卷最权威的原文版本;编辑出版《资本论》第二卷、第三卷,使《资本论》理论部分三卷成为一个整体,并筹划第四卷的整理出版;校订《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并在出版中"负全部责任",扩大了《资本论》在英语世界的影响;驳斥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攻击,在斗争中捍卫《资本论》;对《资本论》第三卷作出增补,丰富发展《资本论》的有关理论。  相似文献   

17.
《政治教育》1988年第17期刊载题为《苏维埃民主发展的新事物》的文章,介绍苏联人民代表大会等几个政治概念,现全文翻译,供读者参考。★★★★★苏联人民代表大会——苏联国家政权的新的最高代表机构。它有权自己审理和决定有关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所管辖的任何问题。预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将应该决定国家生活的最重要的立宪、政治和社会经济问题,诸如通过苏联宪法和对其进行修改;通过关于苏联组成问题的决定;在加盟共和国内确定建立新的自治共和国和自治州;确定苏联的国界;确立加盟共和国之间边界的变化,决定苏联内外政策的基本方针;确定国家的远景规划和最重要  相似文献   

18.
对于西方文化来说,18世纪可以称之为伏尔泰和卢梭的世纪,而且整个19世纪也是在这两个人的精神感召下度过的。维克多·雨果在《悲惨世界》中把法国大革命和19世纪一切社会动荡的责任都归结于伏尔泰和卢梭,他借用流浪儿加弗洛什的嘴说道:“这是伏尔泰的罪过!这是卢梭的罪过!”可以说,从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一直到法兰西第三共和国的建立,这一段历史无疑是在伏尔泰和卢梭的思想影响下发展的。然而,卢梭决不仅仅只属于IS世纪和19世纪,他也属于他身后的一切时代。勃兰兑斯认为,伏尔泰代表着破坏性原则,卢梭代表着一种使人们聚集在…  相似文献   

19.
作为法国近代民族主义运动的代表性人物,巴雷斯在其小说《梅斯少女—柯莱特·波多西》中巧妙地运用了三个人物形象及其所构建的隐喻体系来影射当时备受法国人关注的阿尔萨斯-洛林问题。小说中的波多西夫人、阿斯莫斯和柯莱特分别象征着法兰西民族、德国人和被德国占据的梅斯。通过这部作品,作者肯定了阿尔萨斯-洛林地区法国遗民的法兰西民族,同时也显示出了他本人在民族观上复杂性。  相似文献   

20.
1848年12月10日,路易·波拿巴当选为法兰西共和国总统;三年后,他又成功地发动政变,一跃成为第二帝国的皇帝。马克思在《1848至1850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和《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两部著作中,论述了二月事变以来法国历史进程的内在联系,说明法国阶级斗争怎样造成了一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