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法国作家帕特里克·莫迪亚诺获得2014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国内学术界及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对莫迪亚诺的作品进行多方解读,其"集束作品的核心"《暗店街》更是引起读者的广泛关注及讨论。本文通过梳理《暗店街》在中国的译介历程,探讨其作品在中国的译介与传播特点,在此基础上思考《暗店街》在中国的传播所带给我们的启示。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徐仲年的译介历程"、"徐仲年是用法语详细介绍鲁迅的第一人"、"徐仲年翻译《肥皂》的原因"三部分内容,阐述了徐仲年对以鲁迅为代表的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的译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揭示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在法国的传播意义和法国汉学研究格局的转型原因。  相似文献   

3.
"原样派"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在法国文坛上的一个左翼前卫文学团体,其成员都为当下公认的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该团体的骨干成员们信仰马克思主义,赞同毛泽东思想,推崇鲁迅,以《原样》杂志为平台,积极译介鲁迅的作品,将他视为"文学革命"的导师。然而,"原样派"对鲁迅的关注,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带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的解读,旨在为自身的先锋文学实践确立理论依据。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也成为了他们冲破传统文学形式束缚的有力武器。随着时代的变迁,该团体的文学主张已然转变,而法国文学界对鲁迅作品的译介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4.
法国文学研究六十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国文学在我国的译介和研究,至今已经有一个多世纪了。我国译介的第一部外国小说,就是1899年林纾翻译的法国作家小仲马的《茶花女》。从五四运动时期到解放前,法国文学在我国的传播主要以翻译为主,涌现了伍光建、傅雷、李健吾、穆木天和毕修勺等一批优秀的翻译家。60年来的翻译成果另有专文总结,本文主要评述法国文学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5.
20世纪后半叶自新小说后,法国便再无自发组织形成的文学流派,作家独立创作成为当代法国文学的趋势。但同时我们也发现,有一类独立写作的作家们,例如玛格丽特·尤瑟纳尔、朱利安·格拉克,、米歇尔·图尔尼埃,和勒·克莱齐奥等,他们不约而同地在西方神话题材中寻找写作灵感,在对神话故事改写的基础上,将对现代生活的反思、对某些人文价值观的追求植入作品中,从而使作品饱含哲理寓意,简言之,即改写神话并赋予其现代寓意。国内外文学研究界对这一文学共性的研究已初见端倪,一些前沿文学研究甚至称此类作家为"新寓言"派作家。本文尝试从"新寓言"定义溯源出发,通过细致的文本分析,归纳、总结代表作家作品的写作共性,系统梳理这一独特的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6.
在国际交流日益密切的全球化时代,媒介形象分析能够帮助一个国家或地区在塑造和推广对外形象时有的放矢。本文选取法国最有影响力的报刊之一——《世界报》作为分析香港媒介形象的着眼点。通过分析该报于1997年7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期间对香港的报道,解读香港在法国媒体中的形象,对法国媒体所关注的香港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领域的焦点问题进行探讨,进而为打破香港在西方媒体中的刻板化形象提出一些策略。  相似文献   

7.
我们过度赞美西方而回避西方的问题,是我们未能为同胞勾勒出一幅真实、完整的世界图画。方舟子质疑韩寒在国内闹得天翻地覆,有朋友问法国媒体如何反应,我告之,法国主流媒体过去写过"世界读者最多的博客作者韩寒挑战官方新闻审查"、日前写过"韩寒认为未来中国红色还是蓝色不重要,透明一点就好"。但方、韩大战,则鲜有报道。也许在法国媒...  相似文献   

8.
齐建华 《法国研究》2007,(4):98-102
在法国,当人们9月休假后重返工作之际,便迎来了法国一年一度文学作品集中上市的盛事,即"小说节"开幕之时。每年的这个时候,作品云集,好书纷呈,读者可以尽情  相似文献   

9.
王英佳 《法国研究》2001,(1):153-161
许多研究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的专家们曾不只一次地指出 ,法国文化在普希金的生活与创作中的作用是无以伦比的。俄罗斯的语言学家Б.В.托马舍夫斯基说过 ,对于普希金来说法语是第二母语。的确 ,普希金不仅阅读了大量的法国文学作品 ,而且通过法语译著阅读了意大利作家的作品 ,如曼佐尼的小说《约婚夫妇》(《Ipromessi sposi》) ,尽管他可以直接阅读意大利作品的原著。除此 ,在他还不能自由地用英文阅读时 ,他用法语读了拜伦、司各特和沙士比亚的作品。普希金还用法语阅读了德国作家席勒、霍夫曼、海涅等作家的作品以及格林兄弟的童话。普希…  相似文献   

10.
练莹 《法国研究》2014,(3):46-51
法国作家勒克莱齐奥自称是另一位法国作家亨利·米修的忠实读者,并一直非常鲜明地表达对他的尊敬与仰慕。法国文学批评界也把他称为"米修的儿子"。本文旨在阐释当代法国文坛中这对"父"与"子"关系脉络中的两个思想焦点:孤独的形态与语言的理想,进而呈现具有读者和作者双重身份的勒克莱齐奥是如何循着米修的脚步,来开启他自己独特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11.
1910~1945年,在中国现代文学作品中,描写朝鲜女性的作品不在少数。这些作品中的朝鲜女性,大部分因亡国而流离到异域中国,或过着艰难生活,或怀着反日意识与中国人民一道投身于抗日斗争。作品中的这些朝鲜女性所表现出的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坚强意志极大地鼓舞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抗日斗志,给中国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本文在梳理这些作品叙事特征的基础上,通过对中国现代作家笔下的"他者"——"朝鲜女性"的形象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剖析,深入探讨朝鲜女性形象以及相关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2.
鲁迅是以翻译外国文学开始其文学生涯的,而他最早译介的域外文学正是法国文学。自清末林琴南翻译小仲马名著《巴黎茶花女遗事》起,法国文学便源源不断地输入我国。鲁迅在南京求学时,就已阅读过法国作品。1902年,他赴日本留学,与法国文学的接触就更为频繁了。到日本不久,鲁迅即开始译介法国文学的工作,直到晚年仍有译作问世。虽然鲁迅介绍的法国文学作品数量不是很多,但他毕竟是我国最早从事这方面工作的先驱者之一。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文学中,鲁迅最感兴趣的似乎还是法国文学。首先引起鲁迅注意的法国作家是维克多·雨果(1802-…  相似文献   

13.
刘海清 《法国研究》2011,(1):39-43,15
法国文坛与艺术领域具有千丝万缕的美学联系,尤其文学与绘画之间拥有诸多共通的区域,文字与图像的辩证关系贯穿古今。本文将依照时间的线索,梳理中世纪以来法国文学与绘画艺术在哲学启示、主题参照、创作理念等方面的历史交汇,展现作家与画家的共鸣和碰撞,解读文学语言叙事与绘画媒介的多维对话模式,最终揭示法国文学建构与艺术美学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4.
本文截取法国后现代作家和作品个案,勾勒后现代主义文学与自由主义思潮互动的基本过程,爬梳隐藏在后现代主义文学内部的自由主义观念,考察并概括自由主义与后现代主义文学的相互关系,说明自由主义所起的积极作用贯穿于整个法国后现代文学的发生发展过程之中,作为自由主义在西方现当代文学中的一种实践,法国后现代文学丰富了自由主义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15.
朱杉 《法国研究》2009,(4):86-89
2009年在法国小城沙多-吉里举行了对中国当代作家巴金的纪念活动。巴金的文学生涯和法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巴金在法国的历程也是作者本人数部著作的灵感来源。  相似文献   

16.
法国是欧洲汉学研究的发源地,历史悠久,积淀沉厚,多年来在此领域中一直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其代表人物之多,研究领域之广,门类之繁,成果之众,影响之深,都值得称道。而近年来,法国汉学在继承和发扬传统优势的基础之上,合理吸收外来资源,借鉴其它相关学科的长处,由此开拓了新道路,创造了新方法,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推介探讨。本文首先回顾了法国汉学研究的历史与发展脉络,接着从文学与哲学两方面,为读者展示了法国汉学研究的大致面貌,各领域中的代表人物,其主要作品、研究手法与创作特点等。本文的第三部分还将介绍法国最具影响力的几所汉学研究机构,其办学宗旨、研究特点、运转机制等。本文最后将为读者简单介绍现今法国汉学界最具权威的几种期刊,在对此一学术研究的重要载体的分析与讨论中,或可让读者了解法国汉学研究者们的思维视角与研究动态,从而对整个汉学研究现状有一个更丰满具象的把握。  相似文献   

17.
作为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圣经》对每个时代的文学作品都产生了深远影响,莫里斯·巴雷斯的小说也不例外。莫里斯·巴雷斯是法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最著名的作家和政治家之一,他的作品和思想影响了法国的一代人,如马尔罗、阿拉贡等。他于1913年推出小说《灵异的丘陵》,该作品展现了其自我崇拜小说与民族精力小说的完美结合,其中贯穿着很多来自《圣经》的原型意象。本文拟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对小说中出现的三个原型意象进行剖析解读,来加深读者对小说的理解和作家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德国当代“文坛奇女子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意 《德国研究》2009,24(4):76-82
1989年11月柏林墙的倒塌带来的不仅是德国统一,也为当代德国文学注入强大动力。从此,一批新生代作家逐渐脱颖而出,他们中间许多人的处女作在世纪之交问世,迅速成为畅销作品,引起德国国内及国外读者、媒体和评论家的广泛重视。尤其引人注意的是,这些作家中有许多是1970年以后出生的年轻女作家,她们被媒体称为“文坛奇女子群”。本篇论文介绍其中三位代表作家,并从题材、语言、人物和叙事风格等方面具体分析她们的成名作品。  相似文献   

19.
在法国女作家莫尼克·威蒂格的叙事作品中,贯穿着一个基本原则和精神:希望。作家希望通过文本实践缔造一个与读者共享的童年记忆空间,希望探寻女性乌托邦社会的内在动力和建构过程,为女性勾勒一个"美好之乡",希望为乌托邦新女性提供理想的精神家园和坚定的价值归宿。希望意识,或者说更好的生活方式成为威蒂格寄予乌托邦新人的美好愿望。希望原则与威蒂格主张的激进姿态、与她宣称的"女人并非生来就是女人"、"女同性恋不是女人"等否定言辞同时存在其文本中,我们试图将这些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审视,展开对威蒂格小说的另一种阅读。  相似文献   

20.
法国当代著名作家朱利安·格拉克(Julien Gracq,1910—)在中国鲜为人知,或者说几乎根本没有被介绍和研究过。去法国之前,我不知道有这个作家,更没接触过他的作品。到法国后,才知道他的成就、声望都在我原以为很重要的一些作家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