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牟宗艳 《理论学刊》2002,(4):115-117
陆象山是南宋时期心学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以“心即理”、“尊德性”的思想与朱熹理学分庭抗礼 ,自成一派。“义利之辨”作为陆象山心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涵融了陆氏心学的精华 ,集中显示了心学与理学的不同学术特色。尤其是在如何理解“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的问题上 ,陆象山关于辨别君子小人之志的论述可谓极富新意 ,别开生面。本文就陆象山在“义”与“利”的关系、“义利之辨”与君子小人之“志”、“义利之辨”与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思想展开论述 ,以求对心学一派的价值观深蕴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2.
《党建》1994,(5)
这也是一种腐败──谈谈:“小圈子”现象居欣如 “小圈子”这种社会现象,自古有之。古人称之为“朋党”,现时则称之为帮派或宗派。按宋欧阳修的说法:“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则以同利为朋”。“道”和“利”一字之差,大相径庭。  时下,某些好利禄、贪...  相似文献   

3.
华建宝 《实事求是》2007,195(2):11-13
中国自古以来注重荣辱问题。“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传统荣辱观的立论基础;“立人之大节”“治世之大端”,是传统荣辱观的目标价值;“好荣恶辱,好利恶害,是君子小人之所不同也”,是传统荣辱观的内涵要求;“三省吾身”“反求诸己”,是传统荣辱观的修养途径。  相似文献   

4.
朱熹解《论语》中的“君子”“小人”较多地讲“以位言”,尤其是将“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解为“识量之浅狭”者而非无德之人。但是,对于“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朱熹仍以“以德言”加以解读,把“小人儒”解为以儒学之名欺人的无德小人;与此不同,陆九渊并不以君子小人的对立进行解读,而是把“小人儒”解为与“硁硁然小人哉”中的“小人”一样,是“学不至道”,而非无德之人。尤其是,陆九渊的解读为后来阳明学派所推崇,为清中期之后的《论语》解读所接受,成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5.
近读《论语》,留意了一下有关“君子”与“小人”方面的内容。书中孔子崇君子鄙小人的述说很多,像“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这种对比的说法就有16处,单提君子或小人者多达百余处。孔子说的“君子”,是指道德高尚的人,反之则是“小人”。对此,他有诸多论述,其中不乏真知灼见,时至今日,仍很有现实意义,值得借鉴。君子与小人的区别,表现在许多方面,择其要者有以下几点。首先,在义利方面,“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意思是:君子明晓道义,小人只懂私利。还说:“君子怀德,小人怀士;君子怀刑,  相似文献   

6.
期盼『慎权』张述华我国早期的理学家王阳明说过:“夫权者,天下之大利大害也。小人窃之以成其恶,君子用之以济其善。”此话是说,权力能兴利也能为害,关键是看权掌握在什么人手里,以及怎样使用权力。权力确实具有两重性。不光掌握在什么人手里有两种可能,就是使用权...  相似文献   

7.
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君子人格。荀子是儒家学派重要的思想家,通过阐释荀子“化性起伪”的礼义之要途、“守静持学”的礼义之功夫、“重义思利”的礼义之核心,探究如何培养出“至善”“不苟”“以义制利”的君子对于注解荀子哲学乃至整个儒学都具有理论价值。君子“全而粹”即内外兼修,即对道德品格和实践能力的双重关注对于当代青年人格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世界上有少许“小人”,甚而有一堆堆、一簇簇“小人”,都不一定可怕。可怕的是这样的社会趋势:“小人”处处吃香,事事得意,弄得“君子”处处倒霉,事事不顺。最后连“君子”也只好知时达务,顺乎潮流,索性做起了“小人”,这就可忧得很了。这里说的“小人”,有人往往很习惯地想到“小人物”,好像一经做了“大人物”、“著名人物”、“高级人物”,就自行摘掉了“小人”的帽子,决不会再归进“小人”一类。其实这是错觉。“大人物”、“著名人物”、“高级人物”里的小人习性,小人意识,小人行为,有时一点也不比平民百姓少,甚而犹…  相似文献   

9.
淡泊名利,是长期以来影响中国人行为价值取向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官宦之人,淡泊名利更应成为其处世之哲学,人生之座右铭。然而,我以为,作为新时期的共产党人,我们应以创新的精神,赋予“名”、“利”以时代意义。共产党人既要淡泊名利,也要重名重利。 何谓重名?就是要重自己的身后之名、传世之名,就是要重共产党人的“节  相似文献   

10.
人们常说“做君子,不做小人”。自古以来,“君子”和“小人”总是相对存在的。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人们通过辩证思维对比,选择了君子作为做人的标准。在《论语》中,“君子”一词出现过上百次,究其内涵,孔子对君子的界定有其理想的人格标准。  相似文献   

11.
“君子曰义不曰利”,是儒家学说的金科玉律。早在2000多年前,作为儒家鼻祖的孔子,即提出了“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孔子的继承者孟子讲得更明白:“何必曰利?”由于儒家弟子的不断阐释演进,特别是随着儒家被奉为封建思想的正统,重义轻利、将义利绝对对立起来的观念,便像绳索一样束缚着人们的头脑,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12.
大千世界,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君子与小人便是古往今来思想行为和人格顽强对立的两大群体。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古人亦云: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与恶人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自臭也。当今著名学者余秋雨先生在一次演讲中也曾动情地说,做君子是我们祖先留下的遗嘱!并告诫当世之人,要宁可做失败的君子,  相似文献   

13.
凌河 《党课》2011,(21):34-35
敞开思想,是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毛泽东一直强调,共产党员要“襟怀坦白”。坦荡,不仅是君子之风,更是作为唯物主义者的共产党人的品格。共产党员因为无私,所以无畏,还有什么话不能直说呢?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前提就是要敞开思想。  相似文献   

14.
小人,《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为:指人格卑鄙的人,也就是那些品德不良、心术不正的人。小人是相对于君子而言的。君子是很讲气量和风度的,所以古人曾忠告世人:“近君子而远小人”。有位作家在谈小人的长文《历史的暗角》中曾详细分析了小人的几条重要行为特征:小人见不得美好,气量小,嫉妒心强,好用不正当的方法不显露地中伤、陷害他人,并给他人带来某种名誉、地位、利益等方面的损害,善于搞背后  相似文献   

15.
谭丁 《前线》2016,(4):79-79
正【引用】"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原文节选】臣光曰: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  相似文献   

16.
语录     
正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周易·说卦》)君子爱君而不谋身,忧国而不谋家,以公忘私,以义忘利。(《论君子小人札于》)心欲小而志欲大,智欲员而行欲方。(《淮南子·主术训》)  相似文献   

17.
一儒家和谐论有三个重点:(1)强调“和”与“人和”及“和谐”的极端重要性:一是强调“和”是礼的重要体现,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1](《学而》)。二是把“和”看作是天下之正道,“和者,天地之正道也”,所以为人处世都要讲究“贵和”、“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子路》)。三是强调“和”是最高的德性,“德莫大于和[”2](《循天之道》)。四是强调“人和”是成就事业的关键所在,“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公孙丑下》)。(2)提出中庸是实现和谐的方法。中庸也可叫中行、中道,其含义有三:一是要求人们在待人…  相似文献   

18.
《党课》2008,(3):36-37
中国人的利益观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古人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广为流传的名言,形象地表述了传统观念对“利”的鄙弃与排斥。改革开放后,传统观念中受到冲击最大的,就是对于“利”的认识。在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新旧观念激烈碰撞的当下,许多人对坚持正确的利益观产生了困惑。那么,共产党员到底有没有自身的利益,到底该坚持怎样的利益,要回答这一问题,首先要在思想上澄清以下几个问题,以免陷入误区:  相似文献   

19.
应知利之害     
利之利,人人明白;利之害,未必都晓。明朝有个官员,因贪污受贿,事发后跳楼自杀。朱元璋说:“彼知利之利,而不知利之害,徒知利而不知爱身,人之愚孰甚于此。”利者,利益,包括金钱、财富、权力等等。老子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可见,爱利之心,人皆有之,自古而然。然而,爱利由贪污受贿而导致自杀身亡的地步,可谓  相似文献   

20.
“四书五经”中的许多名言警语早都忘记了,惟独孔老夫子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这句话,倒还时时记起。征诸古籍,“君子”与“小人”,在西周时期原是分别代表统治阶级与被统治的劳动人民的。迨至春秋末年,“君子”与“小人”的解释多了一层含义,即也被人们用作为有德者与无德者的称谓。照此解释,这两句话的意思应该是:有德者心地平坦宽广,无德者却经常局促忧郁。 予生也晚,没有见到过那种“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高士黔娄或隐君子陶潜,但心地光明、坦荡无私的革命者,却接触过许许多多。刘少奇同志在《论共产党员的修养》一书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