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毛泽东的这首《卜算子·咏梅》明丽峭拔,清峻秀雅,在大气磅礴的毛泽东诗词中别具一格,脍炙人口。那么,毛泽东是怎样创作这首词的呢? 1961年11月6日上午,毛泽东在3个小时之内,曾3次给秘书田家英写信,请他帮助查找一首  相似文献   

2.
民生与民心     
“民生”一词同“和谐”一样,是今年两会召开以来媒体上出现频率最高的用语之一,当然也是中国百姓如今最常挂在嘴边上的话语之一。这反映了党和政府把民生这一重大社会问题提升到重要议事日程,深入民心,深得民心。  相似文献   

3.
王军 《党史纵览》2001,(6):45-46
毛泽东深谙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他的诗词气势磅礴、绚丽多姿而又内涵丰富,韵味深远。在他众多华美的诗章中,《卜算子·咏梅》一词格调高雅、秀丽清新,尤为人们所喜爱:“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词中境界高远,无与伦比。可是,毛泽东写作这首词不但有着复杂的历史背最,而且酝酿日久,指涉深刻,  相似文献   

4.
温暖的记忆     
齐鹤苓 《党课》2010,(16):116-117
“我站在海岸上,把祖国的台湾省遥望,日月潭碧波在心中荡漾,阿里山林涛在耳边回响。台湾同胞我骨肉兄弟,我们日日夜夜把你们挂在心上。”这是我儿时通过高音喇叭常听到的一首女高音独唱,我的台湾情结大概就是从那时生出来的。  相似文献   

5.
“说句心里话 ,我也不傻……”偶然间 ,我便与郁钧剑同志唱的这首歌有了不解的情结 ,在成千上万的歌曲中 ,我惟独把这首唱给军人的歌的歌词背得滚瓜烂熟 ,时时挂在嘴上 ,有几句歌词几乎成了自己的口头禅。这首歌词(准确地说是这几句歌词)伴随我走过了4年的纪检监察工作历程 ,它使我有了搪塞他人的理由、安慰老人的话语、调节自己情绪的“佐料”。细想起来 ,真是应该好好感谢这首歌的词作者和郁钧剑同志 ,是他们给予了我这块“钢” ,我才把“钢”用在了刀刃上。最初用这块“钢”是在自己接到去纪委工作的调令的时候。那时寒假刚过 ,从教1…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南巡谈话以来,“机遇”或者说“机会”是人们使用最多的词儿之一。这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映。在过去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发展,似乎同机遇无缘,那时候无人把“机遇”挂嘴边;至  相似文献   

7.
《沁园春·雪》写于何时何地 1945年抗战胜利后,毛泽东飞抵重庆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其间,柳亚子赠毛泽东七律一首,同时向他“索句”。毛泽东便把9年前创作的《沁同春·雪》书赠给柳亚子,许致信云:“初到陕北看见大雪时,填过一首词,似与先生诗格略近,录呈审正.”  相似文献   

8.
“百姓谁不爱好官?把泪焦桐成雨。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父老生死系。暮雪朝霜,毋改英雄意气。”习总书记在一首《念奴娇》词中道出了“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的为民情怀与英雄本色,也描绘了无数人心中优秀共产党人的良好形象与精神风貌。  相似文献   

9.
指路明灯     
今年7月1日,我站在鲜红的党旗下,庄严地宣誓:“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一名学生党员,作为一名在19岁就被党接纳的高中生,我激动不已。此时此刻,突然有四个亲切的大字跃入我的脑海——“共产党员”。是的,是《共产党员》一步步引导我追求真理,把我领进了党的大门。 我爸爸、妈妈都是老党员,《共产党员》杂志是我们家的常备“精神食粮”。小时候,爸爸、妈妈常把每期《共产党员》杂志用细绳串起来,挂在玻璃隔窗上。那时我总愿意翘首仰望她,觉得她是那么的神圣。“共产党员”是我最早认识的几个字。  相似文献   

10.
罗林远 《湘潮》2004,(5):14-18
谭冠三与李光明相识在抗大校园,相恋在延河畔、宝塔山下,这从而开始了他们《半个世纪的风雨情缘》。共同的命运和理想,让他们心心相印,相濡以沫。面对进藏大军,谭冠三才会理直气壮地说:“……我把自己的老婆也带上了,只要党需要,就是这把老骨头埋在西藏也行!”不论是在“文革”中,还是在谭冠三政治生命的第二春,李光明始终是他的支持者……  相似文献   

11.
1957年《诗刊》创刊,毛泽东把他创作的、包括《沁园春·雪》在内的十八首旧体诗词,交由《诗刊》发表。《沁园春·雪》在《诗刊》创刊号上正式发表后,一时注家蜂起,写了许多诠释文章。着重是对毛泽东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地点及其有关的史实作了一些阐释。从20世纪50年代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许多注家写的有关这首词的史实考证,大体上可以归纳为以下一些说法:毛泽东这首词是1945年在重庆写的;毛泽东1945年9月6日,偕周恩来、王若飞前往重庆沙坪坝南开中学津南村看望柳亚子时,书赠柳亚子;毛泽东把这首词书赠柳亚子后,第二天《新华日报》上就…  相似文献   

12.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毛泽东主席这首著名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中的“柳”,即指的是他早年的挚友、李淑一的丈夫柳直荀。 岁月的风雨,虽已渐渐冲淡了烈士的斑斑血迹;伟人的诗句,却又重新唤起了人们对已逝忠魂的追思。柳直荀烈士到底是怎样牺牲的呢?迄今仍然杂说不一,莫衷一是。概括起来,主要有下面三种说法: 一是被蒋介石所杀害。美国学者R·特里尔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5月出版的中译修订本、累计印数达102万册的《毛泽东传》,在谈到《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时,把柳直荀之死同杨开慧之死相提并论,说:“毛的这首词是答赠他的一位友人(同毛一样,她的爱人也是在三十年代死于蒋介石的屠刀之下)的。”  相似文献   

13.
<正>“团结就是力量,团结才能胜利”“确保党的团结统一”“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纵览党的二十大报告,“团结”一词贯穿全篇,先后出现20余次。正如一首经典歌曲所唱,“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比铁还硬,比钢还强”。团结奋斗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显著精神标识,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领导人民赢得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的关键密码。  相似文献   

14.
廖钺 《广东党史》2003,(2):18-20
鹤立寒天,一枝独挺。任冰冻风摧,五蕊舒红铁骨硬。且看雪春融,随孤芳万花齐放。 这首词是原广东省侨联副主席丘及于六十年代送给卓老一幅“红梅丹顶鹤图”上的题词。当时卓炯正处在罹难困厄之中。  相似文献   

15.
柳风拂面,菜花颔首,云天阴沉,大地肃穆。我们陪同年近古稀的柳直荀烈士之子柳晓昂,来到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瞻仰了柳直荀烈士陵园。 柳直荀烈士陵园座落在镇西侧的心慈庵,苍松耸拔,翠柏滴绿。跨进陵园的大门,一座碎石镶嵌的碑屏傲然壁立。碑屏上镌刻着毛泽东那首脍炙人口的“蝶恋花·答李淑一》词手迹:“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风汤)直上重霄九……” 伫立在碑屏前,吟诵着一代伟人华岁英年时的诗词佳作,心中油然生出对革命先烈的无比崇敬之情。柳晓昂指着碑屏上的诗词手迹告诉我们,这是1957年5月11日毛主席给他母亲信中所答赠的一首词。现在广为流传的这首《蝶恋花》词手迹,是根据毛主席信中的赠词与信后的署名和日期拼合而成,并非单独书写。两年后,毛主席回韶山在长沙短暂停留时,特意接见了李淑一,高兴地与她合影留念。毛主席还提到了这首词的由来,饶有兴致地向客人们介绍说:“她就是李淑一,是开慧的好朋友。她前年把怀念直荀的词寄给我看,我就和了她这首《蝶恋花》,完全是按照她的意思和的。”  相似文献   

16.
创建楼栋党支部是我们南市街党工委率先开展的一项党建工作。街党工委对此很重视,希望各楼栋党支部真正做到“把党的宗旨落实到楼门,把党的温暖送到楼门,把党的声音宣传到楼门,把群众思想政治工作做到楼门,把邻里纠纷化解到楼门”。作为楼栋党支部书记,我始终认真按照这一要求,积极开展工作。  相似文献   

17.
有人说:“党员雇工于国家、社会有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完全符合生产力标准。”我以为,这是一种把共产党员标准与生产力标准对立起来的观点。它关系到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也涉及到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课题,很值得认真思索。  相似文献   

18.
在无定河畔的绥德县活跃着一支“信访突查队”,快速出击,查办各类违纪案件,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群众称赞他们是“党的卫士,人民的公仆”。1998年春的一天,绥德县石家乡李家崖村的群众一大早起来,就敲锣打鼓地来到村委会门前,把绣有“党的卫士、人民公仆”的锦旗赠送给就要离村的县纪委、监察局的“信访突查队”。过路的群众好奇地问这是怎么回事?1998年初春,李家崖村的群众怀疑村支书有经济问题,要集体到县委上访。县纪委获得这一消息,立即组成“信访突查队”前往李家崖村,对村上的财务进行突击检查。村上账务混乱…  相似文献   

19.
梁衡 《新湘评论》2014,(5):41-44
毛泽东有一首词,里面有一句:“岁岁重阳,今又重阳。”2013年重阳节刚过,我就到湖南湘潭来看一棵树,树名重阳木。开始听到这个名字,我还以为是当地人的俗称。后来一查才知道这就是它的学名。大戟科,重阳木属。产长江以南,根深树大,冠如伞盖,木质坚硬,抗风、抗污能力极强,常被乡民膜拜为树神。能以它为标志命名为一个属种,可见这是一种很正规、很典型的树。湘潭是毛泽东的家乡,也是彭德怀的家乡,我曾去过多次,而这次却是专门为了这棵树,为了这棵重阳木。  相似文献   

20.
六月天兵征腐恶, 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 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 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 狂飙为我从天落。 这是毛泽东同志,1930年7月在戎马倥偬中,在马背上吟诵的一首“蝶恋花”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