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喜峰 《奋斗》2020,(2):72-73
清朝前中期,清朝政府对于黑龙江东部边疆地区的民族采取了与八旗制度完全不同的管理制度,即将边疆各族就地编户入册,“各设姓长、乡长,分户管辖”按期纳贡,这就是边民姓长制。这里的边民是指居住于黑龙江和松花江下游、乌苏里江流域以及滨海地区和库页岛等地的赫哲、费雅喀、奇勒尔、鄂伦春、恰克拉、库页人等。  相似文献   

2.
正自1935年开始,日寇在东北全境实行"集家并屯"政策,主要是为了割断抗日武装与人民群众的联系,从经济上封锁抗联,从政治上孤立抗联,进而消灭抗联。在本溪地区,日寇把一师游击根据地的山村民房全部烧毁,强迫群众并到大屯里去。从1938年2月开始,日寇重点讨伐抗联一军一师。他们调集了岩松、米岗、福本、石津等各主力部队及黑崎游击队和长岛工作班,配合驻各地的守备队、满洲兵和警察队,向一师发动了大规模的军事进  相似文献   

3.
张静 《实践》2009,(3):54-54
绥远城在现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境内,是清朝为镇守北疆边陲、严防外患、加强其对蒙古地区的统治而建的军事驻防城.它始建于乾隆二年(1737年),竣工于乾隆四年(1739年),据<清高宗实录>卷139<乾隆六年三月甲午>记载,绥远城"西界黄河,北通札萨克,东接察哈尔大青山前后,系满洲蒙古八旗牧场喇嘛游牧地方".同时,统领满、蒙、汉八旗驻军及掌管西北军政权力机构--绥远城将军衙署及其配套的各类(协领、佐领等)权力机构,也在此城告竣之时落成.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通过一次土地征收的典型调查,描述失地农民的生计状况并据此提出政策建议.研究方法:实证研究、典型调查、结构式访问、统计分析和文献分析.研究结论: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令人担忧.研究结果:有组织有计划有规模免费安排失地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出台帮助失地农民就业的公共政策并按照国家政策规定落实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费用有助于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5.
正中共满洲省委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的统一领导机关,在领导和推动东北地区革命斗争发展中作出了重大贡献。探究其称谓的由来,对于全面、精细研究中共东北地方历史、中共历史具有重要意义。"满洲"一词源于菩萨定于族名为什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东北三省中共地方组织的统一领导机关被称为"中共满洲省委"?首先要搞清楚"满洲"一词的来源及其本意。"满洲"一词,原本  相似文献   

6.
《奋斗》2019,(22)
正在黑龙江将军中涌现出了许多有作为的杰出人物,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首任黑龙江将军萨布素。萨布素(1634—1705年),富察氏,宁古塔满洲镶黄旗人。萨布素家族世居黑龙江地区,其祖父、父亲早年追随清太祖努尔哈赤征战。萨布素生于宁古塔南马场(今宁安市兴隆乡英山村)。年轻的萨布素曾经在宁古塔昂邦章京萨尔虎达领导下,先后参加了清军在松花江上、呼玛  相似文献   

7.
1635年,清皇太极发布改族名为满洲的命令后,东北地区以长春为中心,自然划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区域,西满地区主要指中长路沈阳至哈尔滨线以西的洮安、开鲁、阜新、双辽、扶余、乌兰浩特和齐齐哈尔及其以北的北安、黑河等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之后,西满地区土匪甚多。当时,仅嫩江、黑龙江地区的土匪即有光复军第三军,部下辖七个旅,约有一万八千余人,活动在黑龙江、嫩江各地。国民党特务和地方上的地痞乘机组织“光复军”、“治安军”等多股土匪武装,到处掳掠,破坏铁路运输,扰乱社会治安。  相似文献   

8.
张璐 《党史纵横》2012,(2):32-33,28
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革命斗争史上,曾经活跃着一支极富传奇色彩的特殊队伍——满洲特科。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夕,中共中央和满洲省委就获悉了日本正在秘密进行侵略部署的确切情报,并通报了东北当局。这一重要情报虽然未得到东北当局的应有重视,却为中共中央和中共满洲省委及时把握日本的侵略动向、制定政策和策略提供了准确依据,从而及早地为东北民众敲响了抗日警钟。而取得这一重要情报的正是由蔡伯祥领导的满洲特科。  相似文献   

9.
<正>在中共满洲省委的革命斗争史上,曾经活跃着一支极富传奇色彩的特殊队伍——满洲特科,领导满洲特科的是中共地下党员蔡伯祥。以医院做掩护20世纪20年代,东北正处于国际国内多种矛盾交织的焦点。党中央为及时、准确地掌握各方面的情况,制定出正确的政策和策略,从党在东北的统一领导机构——中共满洲省委成立之日起,即筹划成立满洲特科。1928年11月上旬,周恩来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共六大后,回国返沪途经沈阳曾停留一周。期间传  相似文献   

10.
正解放战争时期,黑龙江地区作为最早解放的地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黑龙江地区各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经济政策为中央制定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黑龙江地区土地改革开展较早,农业合作互助组成为全国开展农业发展的成功范例,公营机械化农场促进了开荒生产运动,为发展农业生产奠定基础,而在实践中探索出的工商业经济政策推动了当时黑龙江地区城市国营企业、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正元朝时期,黑龙江地区主要生活着蒙古、女真各部以及汉族等民族。这一时期,新兴的蒙古族不断向东扩张,成为黑龙江西部的主要民族。而金代的女真人仍是黑龙江中东部的主要民族。辽金时期的契丹人、奚人及渤海遗族已经大多融入到蒙古、女真及汉族之中。蒙元统治者在征服黑龙江地区各民族后,在这一地区实行羁縻政策的同  相似文献   

12.
龙研 《世纪桥》2004,(6):64-64
在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和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省委的关心、支持和指导下,由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党史研究室分别牵头编写的《东北抗日联军史》、《东北沦陷史》和《中共满洲省委史》撰稿工作正在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中。其中,《东北抗日  相似文献   

13.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全体中国人民的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党的对台政策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以下分三个部分阐述我党对台湾问题的政策。 一、内政问题与国际问题分开解决 台湾问题,本来纯属中国内政问题。国际社会公认台湾属于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1943年12月,中、美、英三国签署的《开罗宣言》指出:“三国之宗旨,……在使日本所窃取于中国之土地,如满洲、  相似文献   

14.
政策顾问     
《党的建设》2007,(12):52-52
国家延长退耕还林补助政策周期日前,国务院决定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继续对退耕农户给予适当补助,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解决退耕农户生活困准和长远生计问题。  相似文献   

15.
胡惠彬 《世纪桥》2008,(13):40-42
<正>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在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的指导下,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相继被日本侵略军占领。东北三千万同胞陷入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华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中国共产党发出抗日救亡的伟大号召,中共满洲省委组织、创建、领导东北抗日联军等抗日武装力量,同强大、凶恶的日本侵略者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抗日游击战争,谱写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壮烈篇章。  相似文献   

16.
正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地区经过西晋的短期统一后,进入了分裂和动乱时期。来自北方草原的游牧民族纷纷进入中原建立政权,出现了民族大融合的局面。而此时的黑龙江地区也进入了民族融合的重要时期。鲜卑族南迁以后,其遗留在大兴安岭等地的部族与邻近部族形成了乌洛侯。北夫余随着夫余国的灭亡而逐渐融入黑龙江的其他民族之中,其遗族形成了豆莫娄。在贝加尔湖以南以东的黑龙江西部地  相似文献   

17.
一、承认近代朝鲜移民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主张对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从1927年起中国共产党便把居住在东北的朝鲜民族当作中国的少数民族,并主张对其实行民族平等政策。是年10月召开的中共满洲省临委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我们在满洲的政纲》,指出:对于“满洲”的朝鲜人,同国内其他民族一样“同等对待”。大会通过的《满洲农民运动决议案》指出:“由山东、直隶、朝鲜来的难民,一律享有土地所有权”①。1928年2月29日,中共满洲省临委指出:满洲的朝鲜移民“不仅是日本帝国主义的死敌,而且是中国土地革命的一支生力的农军”,“中国农民与朝鲜(民…  相似文献   

18.
奉命赴哈 1933年5月2日,时任中共满洲省 委委员,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 游击队政委的杨靖宇接到中共满洲省委 文件,其中一条重要指示是“通知省委 委员回哈尔滨,参加5月15日召开的省 委扩大会议,贯彻1933年1月26日《中 央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 论满洲的状况和我们的任务》。”  相似文献   

19.
陈学彧 《共产党人》2005,(24):43-44
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的大步推进,中西部地区失地农民也越来越多,由于没能解决好失地农民长远生计问题,导致该问题由发达地区的局部社会问题逐渐演变成全国性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20.
《奋斗》2021,(6)
正吹响抗日号角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经过精心谋划,悍然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首先在东北三省逐渐展开。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在4个多月的时间内,东北大好河山沦丧,三千万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面对日本帝国主义的野蛮入侵,中国共产党毅然站到抗日斗争的最前列。中共中央、中共满洲省委分别发表抗日决议和宣言,提出坚决抗日的主张,极大地鼓舞了黑龙江人民的斗志,各地迅速掀起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浪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