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从理论上来讲,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掌握的权力不应有腐败的趋势,但是,在实践中却常常出现腐败的现象,究其原因有二:其一,从掌握权力的主体来看,共产党员也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有可能受权力的腐蚀和诱惑,我国是一个封建社会有漫长历史和农民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封建社会的专权、特权思想和小生产者崇拜权力、依赖权力的意识很容易对执政党产生影响。其二,从权力本身的内  相似文献   

2.
一、腐败的表象及本质腐败的本质是对人民赋予的权力、对公共权力的滥用。腐败和权力是依存关系。权力过分集中,权力行使不当都容易产生腐败。而腐败就其表象来看,又表现为多种形式,概而括之,表现在政治上,经济上和生活方式上。若细分起来,政治上腐败又可以分为用人的腐败、用权的腐败,腐败者信奉任人唯亲的选拔原则,滥用职权,欺上压下,离间党群关系,放弃共产主义信念,抛弃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最终蜕化变质。经济上的腐败形式多样,常见的有贪污受贿、权钱交易,新兴的有利用“合法”形式掩盖其非法目的,如在奖券,信用卡上大做…  相似文献   

3.
借鉴历史经验加强惩治腐败力度刘盛蒲腐败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又是一个社会沉摘。从本质上说,腐败现象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在中国历史上,虽然也有励精图治的皇帝、清正廉洁的官吏,但历代统治阶级根本不可能解决腐败问题。剥削阶级从本质上是同人民根本对立的...  相似文献   

4.
腐败原由分析与综合治理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腐败已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尽管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措施 ,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 ,腐败现象不仅屡禁不止 ,且有严重蔓延之势。如何从探折腐败产生的原由出发 ,从理论上寻源把脉 ,既而找出综合治理的有效路径是本文的思路。一 腐败产生的原由分析腐败是一种伴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公共权力的产生而产生的复杂的社会历史现象。任何国家、任何朝代都或多或少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腐败现象 ,但是 ,不同国家 ,不同时期所表现出来的腐败现象有其自身的特点。从我国国情来看 ,我国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大致有如下三种 :1.在…  相似文献   

5.
坚持不断地克服官僚主义,对于我们搞好执政党的建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把我国建设成一个具有高度物质文明和高度精神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要卓有成效地克服官僚主义,就需要对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官僚主义的特点、根源及克服办法有清醒的正确认识。从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出现的官僚主义同剥削阶级国家的官僚主义,既有联系又有本质的区别。官僚主义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它是剥削阶级、剥削制度的必然产物。官僚是专干行政事务并在人民面前处于特权地位的特殊阶层,是剥削阶级忠顺的奴仆和鹰犬。他们为剥削阶级利益服务并以剥削阶级的法制精神来管理国家。官僚主义就是官僚们反人民的恶劣作风,它是人民民主的反面,是一切剥削阶级国家的固有特征。  相似文献   

6.
谢鹏程在《学习时报》2007年4月2日刊文指出:腐败的滋生和蔓延,是权力失控和失范的表现。既有权力过分集中的问题,也有对权力的制约  相似文献   

7.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历史上各种阶级社会和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中。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腐败也呈现由低到高的上升趋势。 腐败的主要成因是权力过度集中,而又缺乏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腐败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公权谋私利。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认为:“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腐败就是缺乏监督的权力转化为私利的过程。权力的公……  相似文献   

8.
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它的主要表现是贪赃枉法、行贿受贿、敲诈勒索、权钱交易、挥霍人民财富、腐化堕落等。这种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剥削制度、剥削阶级的产物。  相似文献   

9.
权力腐败是我国社会肌体上的一个毒瘤。在腐败产生的根源上,学者们往往过于注重政治、经济、文化分析,侧重主体论、环境论、寻租论等论点,忽视了权力腐败产生的伦理道德因素。笔者认为,在现代化进程中,腐败产生的伦理道德根源也应纳入我们研究的视角。从伦理学视角透视权力腐败的根源,一是权力持有者个体道德已经变异,出现了人性蜕变,有了权力腐败的动机;二是整个社会道德出现了多元化,已经具备了容忍权力腐败存在的道德环境。  相似文献   

10.
王刚 《湖湘论坛》2002,15(4):69-70
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它存在于历史上各种阶级社会和各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中。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现代化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腐败也呈现由低到高的上升趋势。腐败的主要成因是权力过度集中,而又缺乏相应的制约监督机制。腐败的本质特征就是用公权谋私利。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认为:“权力倾向于腐败,绝对权力倾向于绝对的腐败。”腐败就是缺乏监督的权力转化为私利的过程。权力的公共性使它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支配力量,公共权力的实现最终要由社会个体来行使。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市场竞争新秩序尚未完…  相似文献   

11.
彭云业  张德新 《前进》2002,(11):39-40
所谓权力腐败,是指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也称权力寻租。关于腐败的内涵或解释,可以包括多个方面的内容,但有一点是主要的,即腐败总是权力的腐败,尤其是公共行政权力部门的权力的蜕变。我国目前处于体制转轨的历史时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又极易给腐败铺设温床,造成消极腐败现象在某些方面呈阶段性高发的态势,如不及时遏制,将会酿成极大恶果。遏制行政权力腐败,可以有多种方法或措施,而综合起来看,既治标,又治本,且快速高效之方法莫过于依靠完善的行政公开制度。  相似文献   

12.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思想路线问题,发展道路问题,经济建设问题和腐败问题是涉及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兴衰成败的四个主要问题。前三个问题经过三代领导人的积极探索和全党的不懈努力,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是第四个问题即腐败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好。但是,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既然有能力解决好了前三个问题,也一定有能力终究解决好腐败问题。一、腐败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腐败是一个政治概念,它的最本质特征是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腐败是一种历史现象,从本质上说它是私有制和剥削阶级的产物,我们党公开承认存在腐败,并且鲜…  相似文献   

13.
一、市场经济是权力腐败的根源吗? 所谓权力腐败,是指政府官员以公共权力谋取私利的行为。权力腐败的表现多种多样,如行贿受贿、滥用职权、权钱交换等等,但最典型的则是权钱交换,即以权力换取财富。不过,不论权力腐败以什么形式表现出来,其本质都是以权谋私。 在私有制社会,国家政府的权力虽然形式上是“公有”的,但实质上则为少数剥削阶级所垄断。既然权力腐败就是以权谋私,那么,以形公而实私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就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根本没有谋或不谋的区分,而只有谋大私与谋小私、非法谋私与合法谋私、谋眼前之私与谋  相似文献   

14.
试论监督的权力滞后于对权力的监督王际会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产生腐败。正如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有句名言: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这是因为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会遭到滥用、亵渎和侵犯,必然导致权力走向专制和腐败,这是非常严酷的现实。纵观历史发展进程,朝代更迭...  相似文献   

15.
在历史上,经济因素常常被淡化、忽视,甚至是故意地歪曲,这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原因。 一、历史根源 在近代以前,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各民族、国家处于相互隔绝、封闭的状态之中,使人们难以把各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分析和考察,因而不能从复杂的历史表象中找出本质性的东西。并且,在封建社会中,阶级的关系往往被等级制度以及神秘的东西所掩盖,人们难以从社会现象当中看到基本的阶级矛盾、阶级对立,从而不能进一步发现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背后深藏的经济根源。 二、阶级根源 由于剥削阶级…  相似文献   

16.
腐败是权力的伴生物。公开竞争是防范吏制腐败的根本之举。坚决遏制和清除腐败现象,关键在于如何管住权力。要想管住权力,首先要管住“用人的权”和“用权的人”。而如何管好“用人的权”和“用权的人”,归根到底,在于坚持“阳光精神”,实行公开竞争:用公开代替“地下”,用阳光防范腐败。不实行公开竞争,不足以从源头上遏制吏治腐败。  公开竞争是文明与进步的动力源泉,是支撑现代社会高效运转的首要驱动力量。在现代文明与法制社会发展中,公开竞争原则已从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上升为效率与公平的前提保障,构成市场经济走向…  相似文献   

17.
吏治腐败,是当前最大的腐败。如何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并消除选人用人上的腐败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所面临的严峻课题。文章从分析吏治腐败的种种表现入手,剖析了导致腐败的制度诱因,并对如何通过完善用人机制来清除吏治腐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吏治腐败,是当前最大的腐败。如何进一步完善用人机制,从根本上遏制并消除选人用人上的腐败现象,已经成为我国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所面临的严峻课题。文章从分析吏治腐败的种种表现入手,剖析了导致腐败的制度诱因,并对如何通过完善用人机制来清除吏治腐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腐败对财政具有极大的危害性腐败作为一种历史现象和现实问题,它是侵害财政健康肌体的病毒,危害不浅。腐败易导致财政共同属性的破坏。一是财政分配的国家主体性遭到破坏。其要害之处,是以个人的好恶和利害来安排财政分配,阻碍了国家意志和利益的实现。实质是以个人取代了国家,将财政分配的国家主体性演变为个人主体性。二是财政分配的强制性遭到破坏。在腐败的干扰下,国家政治权力被折算为有价物的筹码,与金钱、美女进行  相似文献   

20.
《涛畸》是台湾第一部诗钟总集,所录作品题材多样,内容庞杂,既有对文人心态及淫逸生活的记述,也有对科考定制及相关风习的载录;既有对官场规则及腐败风气的摹写,也有对历史风物及社会风情的体察等等。从单个作品来看,《涛畸》所描绘的也许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雕栏一画础”;但从整部钟集看来,它所反映的却是清末台湾宏大而壮阔的历史图景,堪称“涛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