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何海巍 《前沿》2006,(5):234-235
文学作品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必然包含社会道德伦理内容。当代文学作品中日嚣尘上的欲望叙事反映了处于转型期的社会在整体上对于道德价值的困惑。本文通过对文学作品与道德价值的关系的阐释,对理性主义叙事与道德价值认同和非理性主义叙事与道德价值消解的分析,以及对文学自身特殊的规律性的理解来剖析这一现实文学现象。  相似文献   

2.
石晓媛  孙塔娜 《前沿》2012,(7):178-180
本文以《罗密欧与朱丽叶》与《无双传》这两部文学作品作为参照,分别从两部作品的情节和写作目的;两部文学作品写作时期所经历的文化和思想运动及对其的影响;两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其深远的影响;两部作品描述的现实问题;两部作品的内容;两位作者在当时社会作为文人的地位;作者所处的国家各自所信奉的哲学思想;作者所处的国家对人的约束方式等方面来浅析中西文学乃至文化的异同之处,从而促进双方的了解,最终达到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3.
言岚 《求索》2010,(6):226-228
地域文化作为与民族性浑融一体的传统成分,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方言是地域文化重要的载体,乡土文学作家们无不有意识地从方言宝库中提炼、采撷鲜活的、富有表现力的语汇进入文学作品,用浸润着泥土气息的语言创作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周立波在文学创作中有意识地从方言宝藏中提炼、采撷生动鲜活的词汇进入其文学作品,使其作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浓烈的地方色彩,也反映了方言与地域文化对文学创作的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
民俗在文学作品中的魅力探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俗是人类生活中普遍而特殊的一种社会存在,是民族集体文化意识的综合体,是一个民族之所以成为民族的标志体系。作为生活反映的文学必不可免要反映民俗。然而对民俗在文学作品中的魅力形成和价值定位却少有研究。本文力图从民俗与文学的关系,民俗在文学中的多层次渗透...  相似文献   

5.
苏永前 《思想战线》2012,38(5):33-36
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文学人类学为标志,中国文学研究出现人类学转向的趋势。90年代以后兴起的文化诗学和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进一步深化了这一转向。前者在有关"文化"的理解、对于文学现象的文化解释、文学观念的起源研究方面,均受文化人类学的影响;后者则直接借用文化人类学的理论与方法。  相似文献   

6.
权雅宁 《思想战线》2013,39(5):40-44
沟通神话与历史、重构上古文明,可以说是文学人类学这一学派的特殊立场所在。立足文学本位,通过辨析虚构、真实与文学、历史的关系,重审所谓文学疆界的当代扩张现象和"文学终结论",发现在神话历史重构中,需要警惕仅仅将神话视为真实历史之部分反映这一表层理解,更不能将神话与历史混为一谈。把文学视为一个动态开放性的、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历史内容的符号体系,探讨其所表征的特殊的文化编码系统,在历史—神话的动态关系中发现新的知识秩序,是20余年来蓬勃发展的文学人类学对于当代中国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意义所在。  相似文献   

7.
郑晓明 《前沿》2014,(9):187-189
作家的道德修养和作品价值的判定是怎样的关系体,在此我们通过历史性梳理来廓清思考的维度。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范式把作家的道德修养审美化使其成为文学欣赏的构成,文学作品的审美道德化使其成为道德伦理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有很多论者主张二者分离,道德与审美并没有直接的关联。我们提倡对于作家的道德修养和作品价值判定要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考查。  相似文献   

8.
王轻鸿 《思想战线》2003,29(4):43-46
文学批评"人类学转向"取代"语言学转折"的困境在于如何寻求和体现文学的审美价值意义。事实上,审美本质探索与人类本质问询二者本来是统一的,传统的文学人类学批评审美性缺失的原因在于将"人类性"当作了"先验的存在",对人的本质力量的探索走向了抽象浮泛。将"人类性"看作是"历史的建构",阐发作品关于人类本质的独特言说,应是文学人类学批评的审美性路径。  相似文献   

9.
文化对话与文学人类学叶舒宪在《北京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发表了《文化对话与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性》一文。本文通过对20世纪的文学研究--特别是比较文学发展脉络的历史回顾,提出在文化对话的广阔背景上建立文学人类学的可能性,以期为未来的比较文学和文学理论...  相似文献   

10.
不同的地理环境必然产生不同的地域文化,而不同的地域文化又必然产生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中国文学史上,历来有南北文学之分,南方文学清新,北方文学刚健。地理环境之所以能对中国古代文学创作产生极大的影响,是文学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文学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相似文献   

11.
纪卫宁 《求索》2010,(9):188-190
体裁互文性是文学作品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文体现象。它蕴含着不同世界观和思想的对话,并与意识形态、社会语境具有密切的联系。文学体裁互文性的分析不能仅仅停留在对文学体裁变化表面形式的辨别和鉴赏,而应该深入到文学体裁变化的背后,从更高层次的社会文化的角度来揭示互文现象背后所隐含的深层含义,从而使我们能够较客观地从语言的特殊使用方式和文学涉及的相关语境因素等方面去阐释作品的文体特征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现代史家从史学角度考察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与其自身浓厚的文学修养息息相关。在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碰撞交融的时代文化氛围中,现代史家从不同的理念出发对文学作品史料价值的成因各自做出了不尽相同的阐释;在对文学作品的具体运用上,现代史家主要围绕考证具体史实、反映社会风貌、探索历史人物精神世界三个层面具体展开;从现代史家对文学作品史料价值的解读及运用中,可以大致管窥到现代史家不同的治学风貌及理念,同时也对文学研究的路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孙磊 《传承》2010,(24):148-149
当今世界,跨学科的研究和交叉性边缘学科的兴起,成为时代的必然。文学与人类学相结合而形成的文学人类学催生了人类学小说。人类学小说研究是用人类学的方法和视角进行小说研究的一种尝试。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下,人类学小说及其研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科分支,并显现出他者性和学术性的特点,在文学和人类学领域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赵国春  刘进 《求索》2012,(11):116-117,28
西方传统文化素来以诸多二元对立为其构建深层结构和表现形式,其中古希腊神话中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更是具有代表性,他们的分庭对峙不仅造就了早期的悲剧,更是长期影响了西方社会结构和人类心理结构的塑造。西方文学作品中所反映出的精神革命过程和悲剧正是对这组二元对立相互斗争的扣应。分析西方文学作品中人物人格分裂在日神和酒神精神悖论之悲剧,能够从文化本质上理解西方文学所揭示的人性对善、美渴求和自我失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以及由此带来的创造性和毁灭性。  相似文献   

15.
黔西北彝族文学的文化构成丰富多彩、多层次。既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学,又有多姿多彩的当代文学;既有瑰丽斑斓的民间文学,又有凝重隽永的文献文学。民间文学作品有彝文记录的,也有汉文记录的;作家文学有彝文创作的,也有汉文创作的。作为文学作品有本民族文化观念的产物,也有吸收汉族和兄弟民族文化观念的成果。要全面评述、研究黔西北彝族文学,当是一个艰巨的系统工程。这里仅从文化的角度对清代黔西北彝族诗人的作品作一些探讨,以求教于从事彝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  相似文献   

16.
"文化寻根"是人类对基础文化结构进行追根溯源的一种认同与追思,而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是对少数民族文学现代感的强化,对中国文学的表述形式、中华文化的多元图景、中华多民族文学史格局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由此为了确保少数民族文学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多元文化视角下对少数民族文学"文化寻根"探析,能够促进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促进少数民族与世界文学的接轨,对当前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创作和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往对文学人类学的研究多从知识全球化、地方性知识、本土文化自觉等人类学和外部的空间的概念进入,而事实上,“文学”一词的涵义在中西方都有一个从文献到语言艺术的发展历史,中国文学研究也有一个从重文到重语的发展史.从与时间和自身密切相关的“文学”观念流变对文学人类学的产生做出探讨,可发现来自文学学科自身发展的内驱力.文学形态的多层次、复杂性为文学人类学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历史根基,而现代文学的革命性变化则成为文学人类学勃兴的现实促因.  相似文献   

18.
新诠释学视角下的明代四大奇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四大奇书在中国文化格局中创造了一种奇峰突起、奇气盎然的景观。本文试图从叙事智慧和叙事结构的角度 ,结合文本所由生的民间文化精神 ,通过细读的方式 ,重新解读这几部经典文学作品 ,以期借助新的诠释学视角获得更加新颖、细致的理解。所谓新的诠释学视角 ,是指我们应该把这些章回小说当作大文学语境下的作品而非纯文学作品 ,回到作品本身的文化意义和文化智慧中 ,进行体验和考察。这种新诠释学的还原研究 ,不是从某种文学概念出发 ,而是从作品本身的生成和变异的实际情形出发 ,来考察民族文化心理对它的渗透和折射 ,把这些奇书当作一种生命的过程和文化的过程来进行解释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文学趣味具有意识形态功能,建国后的十七年文学明显地遵循毛泽东的文艺思想努力创作具有无产阶级文学趣味的文学作品。创作方向的正确与文学趣味上的缺乏,是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矛盾,一些有趣味的文学作品受到了表现"小资产阶级"、"小市民"趣味的批判与指责,而一些被主流权力话语推崇的作品又往往在读者与许多作家那里被视为缺乏趣味。这个矛盾的存在说明了这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实践在建构自身文化领导权上的艰难。  相似文献   

20.
在公安文学作品中着力于人性的刻画,是提升公安文学作品品位的必由之路。公安题材小说创作走过了从简单化到多元化、绝对化到人性化的历程,逐渐摒弃了正面人物理想化及英雄人物漫画化的倾向。公安文学的人性化,揭示了人物无限的精神魅力和内心奥秘,并增强了作品反映社会历史的理性感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