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谭容培 《求索》2006,(4):123-126
审美理想的内在要求是审美超越,即根据人的生命活动的自由禀性(即自由创造)的需要,在最高层次上建立与世界的审美关系,在按照美的规律建造对象世界的同时实行对世界的观念改造和艺术掌握,把人与对象世界的审美关系置于有利于人的生存和发展、有利于人性的完善和自由本质的实现、有利于人与自然和社会的和谐之上,即生命和自由与生存的诗化。  相似文献   

2.
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是帮助人们解决思想认识上的问题。为此,思想政治工作不能无视人性存在的这一基本事实。只有正确把握思想政治工作人性价值的前提、人性价值的取向以及人性价值的实现途径,才能真正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对人性塑造的价值。  相似文献   

3.
曹德飞 《青年论坛》2009,(6):103-106
市场规制法作为经济法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价值理论的构建对其自身的理论完善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作为对市场主体的行为进行调整和规范的市场规制法,自由价值是其本质要求。对市场规制法自由价值的确立从经济基础和法律基础两方面论证,并为市场规制法自由价值的实现做了路径选择以及冲突的调和也加以分析。  相似文献   

4.
袁芳 《前沿》2012,(24)
自由是人类崇高的理想,人类社会向往自由、追求自由.马克思在扬弃前人自由观的基础之上创立了科学的自由观.马克思的自由观对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理念的转变,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关系,民主政治体制改革,坚定共产主义信念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陈世扬 《求索》2013,(9):102-104
审美既具有超越性的一面又具有世俗化的表现。审美在现代化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平面化、官能化等特点,即审美世俗化的发展趋向,这是审美发展的必然,也是审美在大众化发展的结果;但审美在更高境界中又实现了审美超越性。事实上,审美在主体欣赏的过程中既有着世俗化的一面,同时又蕴含着审美超越性的存在.二者在大众欣赏过程中相互交集,又在一定程度上离散。  相似文献   

6.
论精神文明的审美层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建设小康目标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的发展观 ,这标志着我国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及为精神文明创造物质基础的同时 ,对精神文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看到 ,科学理性的极权在为人们创造繁荣的物质资料的同时 ,也使人们的自由本性受到物的局限。为摆脱“人为物欲”的状况 ,塑造完美人格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精神文明建设有必要相应地提升其内在的层次 ,那就是审美层次。  相似文献   

7.
论自由的含义及其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荣梅  祝只舟 《前沿》2005,(1):9-12
站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立场上 ,批判地吸收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的合理成分 ,本文认为真正的自由包括消极性自由和积极性自由两个方面。其中 ,消极性自由是指外界障碍的不存在 ,具体包括人为强制的不存在 ,物质限制的不存在和知识局限的不存在。积极性自由是指人们积极性的活动 ,具体包括个体创造性活动和独立基础上的联合。自由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 ,其意义也正在于彰显人的主体性 ,使人始终作为人的主人。  相似文献   

8.
《梁山伯与祝英台》(简称"梁祝")被誉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之一,是中国古代四大传说之一,也是唯一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的中国民间传说。在民间,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被誉为千年绝唱。除此之外,这个故事具有深厚而丰硕的民族文化内蕴,传播独特的平等、自由、圆满的文化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
刘健芬 《新东方》2002,11(5):51-57
陈子昂与白居易都是唐代著名的诗人和诗论家,从其出身、经历和所处的时代来看都不尽相同,但他们却有相同的文学主张,都是“现实派”的诗论家和诗人,又都是在革新诗歌的旗帜下,搞诗歌的复古主义。因此,在诗歌的审美价值取向上是一致的———重功利的美刺讽谕。陈子昂、白居易的诗歌复古理论,从客观来讲,是顺应时代政治思想的产物;从主观来说是为了维护儒家正统的诗教原则。他们的创作成就,远比其诗学理论更高。这说明文学的发展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他们的理论并不能限制他们在艺术上的出色创造。陈子昂和白居易在诗歌创作上的成就和所产生的影响都远在他们的诗学之上。  相似文献   

10.
艺术存在的理由就在于它具有理想化色彩,具有对当下的质疑、批判、引领、超越的可能性。而且,艺术审美不仅要消解工具理性对生命的异化,还应包括解除肉体本能及欲望对精神的压迫。所谓“工艺审美”、“生活审美”虽然各有其存在的理由,但没有经典的艺术审美作为思想及形式资源,只能坐食山空。因此,艺术审美的价值还在于它对“泛审美化”的整合、引领和升华。  相似文献   

11.
于涛  ;王婷  ;田茂军 《求索》2014,(7):182-186
苗族鼓舞经过长期演变和发展,形成了以“击鼓而舞“和“击鼓伴舞”的音乐舞蹈特征,是苗族人民特有的音乐舞蹈,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以其形象动作描绘、模仿、模拟苗族人民的农耕田园日常生活情景的苗族鼓舞,艺术上具有群众参与的娱乐性与竞技性,在音乐上具有神秘的祭祀性与节奏性,舞蹈语汇上具有生活性与生产性。审美上具有内涵美,社会美,运动美,音乐美与服饰美。  相似文献   

12.
以法律维护社会秩序,还是以法律维护公民权利和自由,历来是立法和执法的价值选择上的两难问题.秩序和自由所能达到的统一只能是一种动态的和谐统一.正是自由与秩序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矛盾运动才使得法律不断发展、演变,也才使得社会不断进步,并使社会从相对和谐到不和谐再到新的和谐.因此,中国法治建设的宗旨是生成自由与秩序动态平衡的法治,在这样的法治社会中,人们不仅能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中享受到生活的安宁,又能在自由的环境中享受到创造的快乐.  相似文献   

13.
莫小红 《求索》2014,(11):96-100
从人性出发考察审美教育的本质功能,是席勒美育思想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在席勒看来,审美游戏是人的心灵所进行的完全自由的创造活动,具有超真实性、自为性、本体论的特征。审美游戏能把人从原始的自然状态引向文明,使人超越一切强制与束缚,感性与理性恢复和谐,促进人与自身、与自然、与社会的友好交往,提升人的道德修养,使人性臻于完美。  相似文献   

14.
自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国内外哲学界一直对马克思人性观的特点争论不休。通过深入地研究马克思对人、人性和人的本质的阐述可知,马克思人性观具有以下内容:人性是现实性与历史性的统一;人性是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统一;人性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人性观的这些内容决定了马克思人性观的实践性、全面性和生成性等特点,正是从这三个方面出发,马克思人性观实现了对西方传统人性观的片面性、抽象性和永恒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5.
论庄子精神自由的美学内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精神自由是庄子人生哲学的精髓。由于无法改变现实,庄子只能通过"游心"的方式来寻求精神上的绝对自由。他指出了实现生命自由境界的两条路径,一是自然无为,二是"心斋"、"坐忘"。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意味着达至"得道"的人生境界,这种超功利的境界即为审美的境界。庄子哲学充分体现了中国哲学与美学密切相关的特点。  相似文献   

16.
蔡元培提出“美是一种价值的形容词”,是中国美学史上最早用价值论观点论述美学问题的学者。新世纪之初,又有学者提出将“美”归之于一种独特审美价值的“价值论美学”观,不仅成了当今美学领域的一道风景,而且在某种意义上多少还为日趋衰退的现代美学赢得了一份迟到的尊严〔1〕  相似文献   

17.
殷玮 《求索》2013,(1):55-57
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在西方,人性问题是各家各派都比较集中关注的问题。中西人性观分殊的内在基石主要是体现在对人性善恶的认识上,主要包括:中西人性的出发点不同;中西人性的思维方式不同;中西人性的实现方法不同及中西人性的发展目标不同等方面。中西人性复归才符合社会发展的主流,而这种过程中具有强烈的价值旨向,其价值向度体现在社会发展与个体发展的各个层面。  相似文献   

18.
在第九届全国民运会表演项目比赛中,贵州六盘水地区选送的苗族芦笙翻旮旯以其粗犷豪放的舞姿,高难度的技巧,激情演绎着苗族曲折悲壮的奋斗史。是小花苗地区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文化载体。反映了小花苗人的精神交往、审美情趣、风俗习惯和理想追求。  相似文献   

19.
杨建生  吕在 《求索》2014,(8):130-136
文艺进入经济领域并转变为一种消费资源的过程与消费社会的形成是同步发展的,人们在文艺消费的过程中同步获得了审美价值和经济消费价值,同时也促成了两种价值在消费实践中不断趋于融合。这种现象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人类技术文明的发展,尤其是当代虚拟现实技术及信息传播技术的发展,将文艺审美活动与经济的生产与消费活动日益糅合起来,不仅促进了文艺审美价值与经济消费价值的日趋融合,而且重构了当代审美价值标准,改变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心理。为此,必须不断创造并运用新技术,最大化地将文艺消费资源纳入到与经济利益直接挂钩的生产与消费之中,努力运用最新技术去转化传统文艺资源,积极探索语言精神文化消费向视像精神文化消费全面渗透的路径,致力于打造促进两种价值相融合的文艺表演平台,不断开拓电子化语言的文艺消费新渠道。  相似文献   

20.
感性教学论的生理解构与审美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有祥 《求索》2005,(2):135-136
感性教学是一种方法论,也是一种教学理念与审 美追求。感性教学追求并力图创造课堂教学的审美气氛。 课堂教学也有“气韵”,它是教与学的精气神,是教学美。感 性教学论就是研究教学的美及精气神,并力图通过感性教 学法获取课堂教学效果与质量的最优化。感性教学论有其 生理学与心理学的基础,更有其哲学与美学的基础。从生 理解构与审美价值二维度探讨感性教学论的理论建构,是 本文之所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