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靳永 《青年论坛》2005,(2):134-136
金石之学奠基于宋而复兴于清 ,影响清代学术和艺术者甚巨。清代金石学复兴的原因有三 :统治者文武并用的文化政策引导、统治者个人情趣的刺激 ,考据学发展的刺激。清代金石学研究的对象广泛 ,程度深入 ,方法缜密 ,分科细致。就目前看 ,其著述可分三大类 :刻石、吉金、其它(如钱币、玉器等 )。清代金石学对书法学的影响有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2.
陈鹏 《求索》2013,(5):122-124
虽然赋发展到魏晋之际已经进入骈赋阶段.但骈赋名称的出现却非常晚。在清代以前.较为通行的是“俳赋”这个文体名称。无论是俳赋还是骈赋,其着眼点仍在俪辞偶句,而用典隶事、藻饰华丽、声韵谐美,只是骈赋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非本质性文体特征。骈文最重要的文体特征仍在于对偶。用典、辞藻、音律等不过是骈文的一些重要的修辞手法。而且它们在骈文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或强或弱的非延续性特征。骈赋与骈文虽然在句式、结构等方面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一些差异,但这种差异并不影响两者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3.
由马积高、黄钧两先生主编、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一部纲举目张、条分缕析、切合教学需要的鸿钜之裁。这部一百二十多万字的新编文学史,我认为有如下几个最突出的特点: 第一,它突出了点,拓宽了面,恢复了文学发展多姿多态的原貌。比如,编者在“汉代的辞赋”一章之后,写了“魏晋南北朝辞赋”“魏晋南北朝骈文与散文”,“唐代的辞赋和骈文”“清代的散文与骈文”诸章,具体勾画了辞赋、骈文的发展轨迹,以及它们的  相似文献   

4.
清代文章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而清代文章研究在四大文学门类中最为冷落。清代古文研究、辞赋骈文研究、八股文研究、文献整理等,已有不少成果。预计再过10年左右的时间,清代文章研究将成为热门之一。  相似文献   

5.
王志坚的《四六法海》是明代的一部重要骈文选集。《四六法海》的选编反映了明代文人对骈文发展的认识。这种认识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骈文的创作尽管仍然遵循四六句式,但是趋向于骈散合一;二是骈文虽然由于八股文的影响而受到严重的滞碍,使骈文形式越来越僵化和呆板,但是骈文并非没有发展的迹象,而是以表这种文体形式为依托,使骈文打破八股文的束缚而获得了新的发展空间,形成自己的特色。  相似文献   

6.
正"弄清楚我们从哪儿来?到哪儿去?很多问题才能想得深、看得远、把得准。"话语权从来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从自家的土地上长出来的。中国话语权的崛起与民族复兴紧密相连,既一脉相承一以贯之,又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伴随着中国话语权的复兴。我们既然能创造出举世瞩目的中国经济奇迹,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与硬实力相得益彰的软实力。我们国家的强大,也应该体现在话语权方面。中华5000年文明是我们引以为傲的历史纵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我们现在所处的历史方位。作为中华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话语权不仅深深影响  相似文献   

7.
毫无疑问,促进我国艺术和审美文化的当代复兴和大发展是实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应有之义和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如何来促进?我觉得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首要问题。然而,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8.
"古文运动"术语诞生于五四,至今仍被广泛地应用于对唐宋之际骈文之衰和古(散)文之兴深层原因的探讨当中。可是令人产生疑问的是,为什么当初"由古而骈"不需要什么骈文运动,而后来"由骈而古"却需要一场耗时约两三百年的古文运动?进一步考察可以发现,文的"由古而骈"正是《易》理之天地秩序经由"体物"的赋对文章的形式美产生影响、并不断强化的过程。而文的"由骈趋散"则是应合天地秩序的艺术形式(骈文)逐渐解体,向单纯反映人世秩序的艺术形式(散文)转向的一个自然而又必然的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9.
21世纪是社会主义复兴的时代.社会主义的复兴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理论的创新,而比较和借鉴是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一种重要方法.在当代,实现社会主义理论创新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思潮、流派或思想对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人民论坛》2013,(16):18-19
(以论坛演讲先后排序)主题一和文化的时代价值演讲嘉宾:●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院长于丹演讲题目:《中国人的精神为什么不和谐》●清华大学国情研究院院长胡鞍钢演讲题目:《中国的伟大复兴是和合文明的复兴》●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助理、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贾磊磊  相似文献   

11.
清代经学领域中汉学与宋学的矛盾斗争在文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反映就是文笔之辨的重提。以阮元为代表的朴学家们企图通过对“文”、“笔”的区分 ,重新界定文学的性质与范围 ,为骈文争正统。而随着论争的不断展开 ,与汉宋调和论成为经学发展的主流相对应 ,骈散合一论逐渐成为影响晚清散文发展的主导观点。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6,(13)
正谈到伟大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对祖国的贡献,我们除了知道他帮中华民族推翻帝制建立共和体制外,还有他以宏观远见的眼界来规划"建国方略",让我们两岸双方直到现在都仍然依循这个范本来完成安家乐业的百姓幸福。当然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对于我们青年人来说也是种重要榜样。并且本人更认为责任感、创新才是孙中山"建国方略"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业的重要态度。首先,责任感是一个民族复兴与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创新是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客观需要,是对自强不息的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的内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革命、建设与执政经验的历史总结,是保持党的先进性、人民性和建设先进文化的重要保障。在当前思想创新领域的具体实践中,如何处理好意识形态与人文学术、意识形态与民间文化、思想自由与宣传纪律的关系,是迫切需要引起重视的问题。首先,思想创新是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客观需要。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领导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  相似文献   

14.
科学发展观以五个方面的重要理论创新,谱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崭新篇章:明确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使民族复兴实现社会主义价值原则与当代文明进步趋势的有机统一;重构总体目标布局,推动民族复兴成为全面、和谐、稳定与持久的文明变迁过程;重新定位文化与科技的地位,使文化与科技成为未来历史进程的重要推动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以更好地利用全球化机遇开辟更广阔的国际空间;提出加强党执政能力建设与创新领导格局,使民族复兴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获得既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特殊语境与实践指向,也是判定其不同阶段理论成果价值与历史地位的基本尺度.科学发展观以五个方面的理论创新,谱写着21世纪中华民族复兴的崭新篇章: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实现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基本价值、世界文明进步潮流的内在统一;完善建设目标布局和转变发展模式,使社会发展进步真正成为全面、和谐、稳定与可持续的文明变迁过程;重塑文化力量和推动自主创新,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创新型国家作为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动力;推动建设"和谐世界",向世界展示和平、文明,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创新领导格局和社会治理模式,从政治上确保民族复兴走一条既好又快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6.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凝聚起了亿万人民攻坚克难的正能量,“梦”在时代热词中独领风骚。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对过去汉唐盛世的简单呈现,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全面振兴,体现着传承与创新、追赶与超越的大国复兴模式。靠什么来凝聚起亿万人民实现梦想的力量?  相似文献   

17.
黄威 《求索》2012,(10):139-141
谢伋的《四六谈麈》是一部很有学术价值的骈文理论著作,它收集了不少宋代四六文的资料,品评了部分优秀的四六作品,并对四六的起源、流变、创作艺术等问题提出了不俗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对台工作与对台政策上展现了新一代领导集体的政治魄力,与时俱进、大胆创新,其中将国家统一理论放到民族复兴视野中展开,是对台政策的继承与发展,也是习近平对台工作重要思想的创新,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征。民族复兴与两岸共圆中国梦在习近平总书记对台思想和论述中,对两岸关系的思考是放在整个民族复兴的整体战略中展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  相似文献   

19.
<正>"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凝聚起了亿万人民攻坚克难的正能量,"梦"在时代热词中大放光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是对过去汉唐盛世的简单复制,而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的全面振兴,体现着传承与创新、追赶与超越的大国复兴模式。靠什么来凝聚起亿万人民实现梦想的力量,从根本上来说,还是靠精神文化  相似文献   

20.
王俊义  徐新民 《前沿》2011,(21):192-195
二人台是民间艺人创造的一种民间艺术文化形态,流传于晋蒙陕冀等地。它对于内蒙古中西部地区和晋陕冀等地民众的精神生活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当今乃至未来草原文化和农耕文化的繁荣演进也有着广泛影响。但近年来,由于传播方式过于单一、后继乏人、市场化程度不高和传播力度不够等种种原因,二人台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只有从全力推进二人台艺术自我创新、加大对二人台艺术的推介宣传力度、保护好二人台艺术传承人、推进二人台艺术产业化发展和政府部门的强力扶持等方面的传承路径入手,才能使二人台在现代社会中扎根生存,迎来欣欣向荣的复兴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