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金凤 《求索》2013,(4):150-152
"文艺大众化"一直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进程中的重潮流。考察文艺大众化论争,应回到历史现场,回到原生态的期刊杂志中进行重新审视。《北斗》杂志的艺术价值论争为该问题的核心分歧点,代表了人们对文学观念和文学价值的不同认识和判断。《北斗》的多元宽容、左联言论的相对自由、左联成员的启蒙姿态,为我们呈现了丰富、复杂、多元的大众化讨论的面貌。《北斗》文艺大众化讨论中存在的分歧与差异,是现代文学由启蒙文学向革命文学转型的过程中,五四新文学与左翼文学在交锋与碰撞中擦出的思想的火花。  相似文献   

2.
彭世忠 《求索》2011,(2):153-155
在我国高调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背景下,基层法院已经进行十年的民事速裁机制改革仍然处于"无法可依"的尴尬境地。民事速裁"程序自律"与"程序他律"的理论博弈和实践抉择使改革陷入误区,构建独立的民事速裁程序是其应然出路。民事速裁要实现"效率优先"的价值理念,程序要素的制度整合是进行配套设计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杨建生 《前沿》2010,(2):152-155
从少年时期到"五四"前夕,瞿秋白受"避世复古"人生观和思想倾向影响,萌生了强烈的救国救民、变革现实的心愿,并立下"以文化救中国"的宏愿,这是瞿秋白文艺思想发生的思想文化背景。后在"五四"运动洪流的洗礼下,瞿秋白独特的文艺社会学话语形态初见端倪,这是瞿秋白文艺思想孕育、萌芽阶段;从1920年秋踏上赴俄旅程到回国参加政治运动这段时间,是瞿秋白文艺思想的形成发展阶段;1931年,瞿秋白开始领导"左联"和苏区文艺运动,这是瞿秋白文艺思想渐趋成熟阶段,其中最具标志性的文稿便是《〈鲁迅杂感选集〉序言》的发表。  相似文献   

4.
徐平华 《求索》2010,(8):126-128
科学发展观深深植根于传统治道土壤中: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与"天人合一"的治道本源论,"以人为本"的发展观与"以人为本"的治道目标论,如何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尚中贵和"治道方法论,都有重要渊源。本着"吸其精华,弃其糟粕,古为今用"的原则,发掘其渊源,继承并超越之,对如何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郭卫华 《前沿》2010,(13):87-90
经济正义在当今时代的凸现,体现了人类对现代经济发展的理性自觉,是在对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认真反思基础上提出的重要价值目标。它既肯定了经济发展中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效益原则",又彰显了伦理"价值原则"规约和范导"效益原则"的能动性,在以人为本、维护人的价值和尊严以及协调经济理性与道德理性、效益原则与价值原则之间矛盾冲突的过程中构建了伦理—经济的有机互动模式。以经济正义作为经济发展的价值目标的深远意义不仅在于实现了伦理—经济的人文整合,而且其更重要的价值深刻蕴涵在人类如何实现"好"的生活的价值追求中。  相似文献   

6.
关于“信息消费”生态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宝洋  蔡东伟 《前沿》2009,(10):124-126
具体说明了"信息消费"以及"信息消费生态"的概念,在对" 信息消费"本质特征分析的基础上讨论了其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最后,针对"信息消费"生态价值异化问题,探讨了"和谐"视域下的"信息消费"生态建设。  相似文献   

7.
打造警务品牌战略的关键在于凝炼核心价值。"亲民警务"战略的核心价值是"群众至上,服务为本"。"亲民警务"核心价值的确立既有坚实的实践支撑,又有深厚的理论依据。确立"亲民警务"核心价值旨在发挥其导向、评价、凝聚功能,为警务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最优社会效果提供强大的理念支持。  相似文献   

8.
随着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建立,刑事和解热潮风靡一时。作为一种非正式犯罪反应方式,刑事和解使得刑事法律关系由"二元结构模式"转向"三元结构模式",其本体价值在于:"人"的主体理念的回归、价值元子的重新整合与革新以及对于权力—权利范式的补强。然而,只有良好的制度与契合的现实环境才能让刑事和解价值扬长避短以充分发挥功效。在相关的软硬件条件尚还阙如的我国现阶段,盲目泛化刑事和解不是理智的选择。  相似文献   

9.
孔建平  岳峰 《求索》2010,(12):202-205
上世纪末出现的"审美文化"中的"审美"一词源于"Aesthetics"的日文意译"美学",但后者本身就歧义丛生。鲍姆嘉通用希腊文"Aesthetics"来命名一门学科,本意是论证对感性的研究有价值,但他用"美"来为感性价值正名,引起诸多混淆;维科在《新科学》中没有使用类似的词汇,却为文学所表达的先于反思的感性价值做了有力辩护,对西方现代美学影响深远,也与中国诗学相契合。当下流行的"审美文化"实际上多指"时尚文化"或"艳文化",其内涵与"美学"的核心价值缺乏学理关联。  相似文献   

10.
刑法不是保障法,刑法具有鲜明的"事先法"特征。从罪刑法定的实质侧面看,刑事立法的事先价值判断决定了刑法不是保障法。刑法保障法存在语义误读之嫌,刑法的正义价值要求刑法与其他部门各司其责、平起平坐。我国的犯罪概念的立法模式是"定性+定量",定性和定量分别表明了刑法的"事先性"与"克制性"。刑法的边界是"人类行动的自觉结果",在原初意义上具有"事先性"。  相似文献   

11.
刘蕴莲 《传承》2011,(8):16-17,27
毛泽东与墨子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主张有许多相似之处。譬如,毛泽东"勤俭节约"与墨子"节用"思想的一致性;墨子主张"节葬"与毛泽东时代提倡"火葬"的一致性;墨子的"非攻"与毛泽东的"和平共处"外交"思想的一致性。深入探讨毛泽东和墨子的这些思想主张,分析其价值所在,对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低碳经济和维持人类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张军德 《求索》2010,(9):219-221
韩少功的《山南水北》是作家出版社为启动"共和国作家文库"大型文学工程而推出的一本小说体散文力作。关于这本书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诸多评者多有论及。本文从作者对农村广阔天地的"开放"与"叩问"以及作者创作风格的演变,对其探论。  相似文献   

13.
席红梅 《前沿》2010,(16):42-44
本文试图站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高度,对传统儒家和谐思想进行深刻反思和创造性诠释,提炼包涵于其中的"古今通理",使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践相承接,以期发挥关于儒家和谐思想智慧的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4.
门献敏 《求索》2010,(12):71-73
我国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负文化"现象比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研究新农村社区文化建设中的"负文化"现象,深刻认识其种种表现及成因,进而找到消除"负文化"现象不利影响的相关对策,可以使新农村文化建设少走弯路,从而起到其应有的文化鉴戒价值和正面文化的建固价值。  相似文献   

15.
冯利华 《求索》2010,(4):171-173
俄国形式主义提出"陌生化"理论,主张在创作中运用艺术手法塑造新的意象,延长接受者的审美体验过程。苏轼、黄庭坚、惠洪等人突破传统用典局限,提出以"以故为新"为核心的诗歌创作理论。在其影响下形成的"以才学为诗"如同"齐言喻楚",使诗歌文本"陌生化",增加接受者的理解难度。阐释者虽力图破译其诗歌典故密码,但由于情感、文化和价值取向等主观条件的差异,其所期之"以与古人相遇",自是遥不可及的梦想。阐释文本反而会令诗歌与接受者再隔一重,产生双重"陌生化"效应。  相似文献   

16.
孟子“性善论”及其对当代教育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永梅  王永杰 《前沿》2012,(11):145-146
孟子是儒家"性善论"的明确提出者,他的"性善论"在其哲学思想中占有核心地位。将心、性合言,是孟子"性善论"最突出的特点。"从"心"说"性"的真正意义在于弘扬人的主体性与道德的自觉性。传承至今,"性善论"的价值依然熠熠生辉,它为当代教育提出了重要借鉴。本文从教育要以德育优先、重视"主体性"的开发与培养和实行教育公平原则三方面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宋五好 《求索》2010,(10):145-147
在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中,"明人伦"的基本"伦序人理"被不同时代的思想家反复解释和演绎为不同的道德教育模式,表明了其具有历史性与价值性相统一的特征和可被解释的合理性内核。这个内核就是"明人伦"所蕴涵的基本道德原理,它由三个基本因子构成:伦序人理、人德规范、人文力;其中包含着三对价值结构,即"伦"-"理"、"道"-"德"、"德"-"得",并展现为"伦"-"理"-"道"-"德"-"得"的依次演进。这对于中国今天的道德教育有着许多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是-应该"问题逐渐演变为事实命题与规范命题之间关系的问题,对道德知识的考察从过去的经验论证或先验论证,转向了对伦理语言的结构及其含义进行逻辑分析和语义分析。"是"与"应该"之间的不同又被进一步发展成为事实与价值二元分立,尤其在元伦理学的创始人摩尔及情感主义那里得到更加深入的论证和重大的发展。摩尔的"自然主义谬误"、"善不可定义"、"摩尔的开放问题论证"以及情感主义的无意义的价值判断等思想,是对休谟关于事实与价值关系的问题的补充与发展,深化了休谟问题。  相似文献   

19.
宋涛 《前沿》2010,(21):73-76
针对社会实证分析方法的研究,应采取新制度主义法学派的视角,并着重参考马克斯.韦伯的诠释社会学的观点,特别是将其"价值无涉"的观点引进社会实证分析方法,在事实与价值相分离的基础上论证社会实证分析方法的合理性。在研究科学主义对社会实证主义起源的影响后,检讨揭示出两种方法论在逻辑起点"应然"与"实然"的区别,放弃在科学主义方法论在本体论论证中的全盘套用,廓清社会分析实证方法的范围。  相似文献   

20.
孙玉良  朱彦明 《前沿》2010,(16):26-29
尼采后期思想中关于"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之间的区分是他所谓的道德"类型学"。"类型学"强调的是对立和差异,反对"中间形式"的混杂。它与"谱系学"结合在一起,成为尼采思想的利器。它表明欧洲历史中被视为"最高价值"的道德一直面对着不同的甚至相反的价值,道德在这种情况下就表现为对不同价值的"强制"。但是,如果道德只是与人们的保存本能相关,并且成了生命整体衰败的征兆,那么相反的类型就成为一种"急需",因为这不仅关联着生命整个链条的发展,而且也是个体自我塑造的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