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德坤 《求索》2012,(2):125-127
孙中山在探索民主政治建设的过程中,十分重视选举的思想基础、制度建设与操作程序。民国肇兴之前,他认为选举是现代社会中民众参与政治的一种途径,是权力合法化的来源。民国初期,选举移植中国,却在武人当政下发生质变。孙中山重新思考选举所必备的社会条件,创立了直接民权学说,提出了男女平等的普选原则,设计了具体的操作程序,这意味着其选举思想体系的最终形成。他对选举的探索与主张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在今天也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孙中山“抢选”之疑颠覆帝制,初建民国,实现民权,遇到的第一件事就是民主选举。1911年12月12日,14省代表共39人,由武汉、上海齐集南京,决议于12月16日选举临时大总统。25日,孙中山到上海,受到热烈欢迎。29日,在南京的17省代表,正式选举临时大总统。计有候选资  相似文献   

3.
孙中山“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一生从事革命事业,为中华民族的独立、民主和富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他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同时,他在宪政理论方面也颇有建树,“权能分治”与“五权分立”思想便是其宪政理论的精华。一、“权能分治”孙中山先生第一次表述“权能分治”思想,是在他1922年发表的《中华民国建设之基础》一文中:“政治主权在于人民,或者直接以行使之,或间接以行使之。其在间接行使之时,为人民之代表或者受人民之委托者,只尽其能,不窃其权。予夺之自由仍在人民。”[1]孙中山先生把国家的政治权力分为“政权”(或者“民权”)和“治…  相似文献   

4.
《人大建设》2014,(6):F0004-F0004
1928年,民权取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之“民权”而置县。是全国科技进步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油料生产百强县、全国平安农机示范县、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县、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的地方自治理论受到了中国传统社会和西方社会的影响;其内容是以实现人民的直接民权为核心;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局限性,孙中山的地方自治理论又存在一定的缺陷。  相似文献   

6.
香港2016年立法会选举政改咨询方案中提到了诸多涉及选举方式的问题。实际上从20世纪80年代港英政府将代议政治引入立法局选举开始,香港立法会至今已历经九次选举,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理论和政治实践。历届选举中曾采用按选择次序合计选票制、多轮淘汰制、按选择次序淘汰制、双议席双票制与联票制、单议席单票制、可转移单票制、得票最多者当选制和比例代表名单制等多种选举方式。今天,选举的民主化和科学化是大势所趋,所以在选举制度的改革中,需要着重考虑解决既使选举结果体现民意,又保证立法会中存在适量的反对派以进行监督制衡,从而使香港政治得以良性运行和发展。  相似文献   

7.
吕雪飞 《前沿》2012,(14):165-166
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政党是同盟会,由孙中山组建于清朝末年.民国初年为整合地方政治势力参加第一届国会议员选举,共和、民主、统一、国民4大政党纷纷在东北三省建立党支部.为选举而组建的政党在选举中有其进步作用,同时也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台湾当局的原“国民大会”制度基本上是依据孙中山先生的“权能分离”和“五权宪法”理论所建构的。迄今为止,台湾的“国民大会”共经历了“三届”,随着历史的演变,“国民大会”从组织到职权都不断萎缩、弱化。经过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的六次“修宪”,“国民大会”从一个所谓的“政权机关”退化为一个政党代表的复决机器,“国民大会”成为维护“中华民国法统”的最后一道闸门。“国大”的命运既受到岛内“宪政体制”调整的影响,又受到两岸关系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黄埔》2017,(5)
正国民党精神错乱台湾自"解严"以来,各级选举快速开放,从"国民大会代表""立法委员""省长""直辖市长"到"总统"直接民选,一下子搞成几乎年年都在选,一场选举是另一场选举的"前哨战",每一场选举都能上升到蓝绿板块挪移的观察点,统统都在左右台湾发展的方向。如此20年过去,台湾社会已形成各种千奇百怪的选举文化,"奥步"(闽南语:烂招)横行,口水乱喷,却不见民主素养真正有多大  相似文献   

10.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孙中山三民主义之关系问题,学界有种较为流行的观点即"复归"说。这种观点,侧重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三民主义之间的"小同"而忽视了二者之间的"大异"。借用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框架,着重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包含的民族、民权、民生三方面的内容与孙中山三民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进行比较研讨,我们可以发现二者之间的本质区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坚持制度目标的同时正大力追求其自身价值目标建设,这也正是与孙中山只追求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而反对制度替代的一个最为根本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张国茹  杨志武 《前沿》2011,(18):171-173
抗战爆发后,为了团结抗日,建设民主政治,陕甘宁边区自乡村起彻底实行"三三制",基层也按照"三三制"原则进行民主选举。在具体选举过程中,贯彻"三三制"体现了与基层社会相应的特点:人员比例与"三三制"原则有出入、贯彻的渐进性、共产党保证其对基层"三三制"选举的领导。因此,基层社会各种社会力量得到有效整合,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12.
陈斌华 《台声》2014,(10):62-62
从县市长到村里长、从县市议员到乡镇市民代表、19761人参选、竞逐11130个职位,定于今年11月29日投票的"九合一"选举覆盖面之广、类别之繁杂、参选人数之多,堪称台湾选举史上最大规模的选举。其结果不仅将引发岛内地方公职"大搬风",更攸关国民党、民进党两大主要政党的势力消长,是不折不扣的下届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前哨战"。  相似文献   

13.
如果基层维稳机制有序运行的逻辑起点不从保障民权入手,不谋求建立一个动态的、均衡的"政府维稳与公民维权"的良性互动关系,仅靠单纯的"将矛盾消灭在萌芽状态"和信访"一票否决"等手段,长此以往,会使基层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的矛盾不断累积、叠加和发酵,最终会造成基层社会的不稳定性,动摇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因此,要实现基层维稳机制的有序运行,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有序运行的理念应当是基层政府理性对待公民的维权行动;有序运行模式应当从单纯的秩序维稳型向民权保障型维稳机制转变;有序运行的路径应当构建以"民权保障"为前提的法治型维稳机制。  相似文献   

14.
袁兵喜 《求索》2011,(8):101-103
民权作为近代中国宪政史上一个核心元素,其不仅肩负改造专制政治的使命,更重要的是承担着民族救亡的责任。经济结构之变革是近代民权思想产生的经济因素;民族危亡之大势是催生民权的政治动因;西方权利文化的输入是民权产生的思想来源。民权的产生,标志着中国开始由传统君主政治向近代民主政治的重大体制转型。  相似文献   

15.
3月24日,始于去年下半年,耗费巨资,由李登辉—手导演的所谓台湾“总统”“直接民选”和“国民大会代表”选举闹剧正式落幕。台湾当局领导人产生方式突然变更,有一定的客观因素,但更主要的在于李登辉的个人野心。 “总统”直选的背景 蒋介石集团退踞台湾后,在美国反华势力的庇护下,一直依靠伪“法统”而苟延残喘。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尤其足台湾岛内局势的变化,其“法统”日益受  相似文献   

16.
曹骏  李伟 《统一论坛》2012,(2):64-66
频繁的选举是台湾社会的一大特色。近年来,台湾一次接一次的的选举给人们提供了观察、了解、分析台湾社会政局发展演变、政治生态变化、政治力量消长的诸多看点和条件,也促使人们对台湾的选举制度和历史作出深入、准确的了解。 一、台湾选举的分类 i.“中央公职”选举 这一层级的选举分为台湾地区领导人大选,“中央”民意代表即“立法委员”和“国民大会代表”的选举。  相似文献   

17.
孙中山在中国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不言而喻。我们一直非常崇敬孙中山先生,也十分重视对孙中山的纪念及其学术研究,并把他与毛泽东、邓小平一起并称为"20世纪三大伟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对孙中山,似乎始终处于一种说不尽道不完的"尴尬"状态。  相似文献   

18.
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随后冯自由将三大主义简称为三民主义,至今已经过去一个世纪。然有明确指出三民主义之不足并阐明为何不足者,难免使人感到意外,这样做的,非皓首穷经的学者或理论家,而是分别出身于土匪与秀才的张作霖与吴佩孚。  相似文献   

19.
孙兰兰 《协商论坛》2010,(12):53-55
2010年11月21日,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44周年,明年也恰逢辛亥革命100周年。孙中山既是中国国民党的创立者和精神领袖,也是中国共产党眼中的"老师"和革命的"旗帜"。在现实中,两个党派的沟通与合作,都与孙中山密切相关。作者通过几个专家的口述,一一解读了孙中山就任总统时期的几个谜。  相似文献   

20.
公民投票,简称"公投"。"公投"在西方政治学中理解为整个国家或地区全体人民投票决定某些特定议题。"公投"被认为起源于16世纪的瑞士,后流行于美国多个州。而在深受西方政治学影响的台湾,即有法律中规定了"公投"与选举、罢免、创制、复决是"直接民权"的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