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贺亮明 《求索》2010,(9):217-218,57
沈从文在他的整个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心理倾斜:对"乡下人"的热忱和对"城里人"的讥讽。这些构成他文学世界美与丑的两极。尤其是在与都市文明相对照的湘西世界里,沈从文透过对种种都市"病象"的批判,表达了对复归湘西纯朴、自然、健全的人性的渴望,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的文化冲突中,作出了自己的抉择,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2.
张爱辉  李洋 《前沿》2007,(1):231-233
沈从文的创作意识是十分复杂的,但经过归纳我们可以发现批判意识、乡土意识和宿命意识是他创作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首先,来自乡下的他在与都市文明的碰撞中看到了都市文明的缺陷,萌发了他的批判意识,创作了一系列都市作品。其次,越是批判都市,他越感到故乡的迷人。强烈的乡土意识令他更加怀念美好的故土和童年,创作了“湘西系列”。最后,由于受到宿命意识的影响,他通过对湘西生活和都市生活的生动再现,揭示了人生中所具有的宿命色彩的悲剧内容。这些创作意识是我们理解沈先生作品的很好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构筑的都市世界——论沈从文的都市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说沈从文在小说中构筑了一个都市世界,也许略嫌夸张。尽管沈从文写下了众多的都市小说,但同其他描写都市生活的现代中国作家相比,沈从文提供的都市世界并不完整,并不典型,那些真正具有现代都市特征的生活场景、社会网络、人物形象并未进入沈从文的艺术视野,读他的都市小说,反而使人觉得他对现代都市生活十分隔膜,缺乏深切的感受与体验。不过,我们又必须承认,沈从文用他独特的方式,观照了现代都市生活的某  相似文献   

4.
刘钊 《前沿》2015,(1):33-37
在中国城市化浪潮中,乡村文明面临着被城市文明消解的危机。城市现代性、城市性、城市资本垄断性和现代消费主义对乡村的文明全方面的颠覆。乡土礼俗治理与现代都市治理的对抗,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破裂,私人空间自由和公共空间开放性的冲突等等。适应都市发展之意,重塑社会道德观念、生态理念、提高现代乡民人文素质,契合都市发展之意。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初到北京时期,其对都市生活"生之苦闷"与"爱之苦闷"的表现,既是生之记录,也是对都市的怨恨之爱;其批判市民的自私势利和空虚庸俗,既是都市世相的写实、"自卑"的超越,也是其将北京视为文明与自由场域想象破灭后的反应。而在上海时期,他对都市叙事内容大大丰富,但其批判主要集中在欲望的泛滥与文明的异化上。之所以如此,是其在创作上对上海情色暧昧语境的"适应性"反应的结果,也是其创作受现代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审美思潮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潘娟 《理论月刊》2002,11(11):82-83
原始主义文学的主要特征是以原始批判现代文明。在二十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文坛上,沈从文的一系列小说以人性为尺度,通过建构的都市世界与乡村世界的对比,表现对前者的批判与否定,对后者的追寻与缅怀,具有一种原始主义的倾向。与同时代作家的作品相比,在艺术思维方式上,他的小说较多的体现了具原始思维色彩的“天人合一”模式,神话、巫术等具原始色彩的部分则成为他小说内容中遥远的背景。他的这种原始主义倾向反映了在现代与传统中挣扎的知识分子对回归传统的一种理想。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小说观照了两个世界:都市和湘西,对于沈从文来说,这两个世界都是"他者",是沈从文的自我主体意识的审美映照。正是在对"他者"的言说中,沈从文理想中的人性主体得以建构。都市和湘西不是纯粹的客体,它们互为"他者"。从整体上说,湘西世界是对都市世界的颠覆,但它的存在却是依赖于以都市世界为"他者"的审美观照,真正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起建构作用的正是现代都市世界。反之,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8.
方静  王青 《前沿》2008,(1):211-214
沈从文一生坚持强调自己的“乡下人”身份,这是沈从文对自我存在本质和精神真实的把握。早期的湘西世界中,他着力表现乡下人自然强健的生命力和自由的精神状态;沈从文凭借“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和生命体验,关注都市人的生存状态,对现代文明进程中人性的异化进行深刻反思;而到30年代后期,他的创作又从集中于对乡村的写实,走向对现实的批判,体现出拯救民族的思考,完成了对自我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石沙西 《求索》2022,(1):66-72
沈从文一生中对命运的思考、对存在的体验和感悟,与尼采的哲学思想有着一定的契合性。沈从文在新文化运动与西南联大时期,对尼采思想都有所接触和思考,这使得他对尼采的哲学思想发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借鉴。然而沈从文与尼采思想的关联又具有某种斑驳性:他从冰心的作品《悟》中初步接触到尼采哲学,但直到创作《如蕤》《都市一妇人》《一个女剧员的生活》等一系列都市批判作品时,才与尼采的生命哲学有着内在的接近。与此同时,他又在《知识》中对尼采有所批判,并最终在"重造"思想中与尼采分道而行。  相似文献   

10.
沈从文是现代文坛上令人瞩目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无论是描绘湘西生活的朴野,还是揭露都市文明的虚伪,都显出深厚的功力。当我们对他的作品按照历时的方式展谈时,我们便能够发现,沈从文的创作道路是有几个明显的转折的,这突出地表现在作家对创作方法的选择方面。大体说来,沈从文的创作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两者结合的过程,随着他在创作方法上的不断更新,他的创作也就不断地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自称“乡下人”,实则采取了与正统儒家传统和现代都市文化不同的文化边缘取向,即开掘具有深厚楚苗文化传统的湘西文化资源,这一取向在其婚恋、性爱题材作品中尤为突山。值得注意的是,这类题材作品显现出湘西不同文化的矛盾和冲突。作家凭借湘西文化对儒家文化土壤上滋生的国民劣根性和现代化进程中的道德人性沦丧进行着双重批判。  相似文献   

12.
沈从文都市小说“病相”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都市小说中大量的关于疾病的意象,不单纯是人物生理上的一种疾病,它们是作家运用隐喻这一艺术思维形式创造出来的一种文学意象,它们的背后隐藏着某种价值判断。本文所关注的是沈从文都市小说中的疾病意象及其背后的文化隐喻意义。一沈从文笔下的“城市”是一座充满病态的意象化的城市。肺结核、精神病、失眠症、肥胖症、性无能、神经衰弱等是他都市小说中人物的常见病。在沈从文看来,“城里人与病人是同等意义的。”[1](P91)在小说《三三》中,沈从文曾借人物之口说:“城里人欢喜害各种病,所以病的名字特别多。”在其它时评性的文字中…  相似文献   

13.
湘西题材小说中的人性唯美和都市题材小说中的"文明"肮脏,是沈从文小说中最为人称道的重要内容。从作者本人的人生际遇、情感取向及生命认同等三个方面,解释出其在对待湘西文化和都市文明选择中的坚守和退却,为真正把握作家创作上的矛盾和内心的痛苦作精神上的解析。  相似文献   

14.
要全面地对现代都市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确非易事。中国现代都市复杂品性及创作者各异的心态,带来了“都市人”形象的极大差别。按照传统的“形象分析”方法,可选取的个例典型太多了。且不说具体人物的性格特征,单是作品所涉及的社会阶层,就够写一部著作:从最下等的车夫、妓女、无业游民,到代表当时中国贵族阶层的官僚、资本家、高门巨族的绅士,几乎无所不包。从广泛的意义上讲,都市小说实际上反映了变动中的现代中国的面影,作品所涉及的“都市人”自然包括了当时中国社会除农民外的各个阶层。本文仅选择一类形象群体──“…  相似文献   

15.
随着城市化和服务业的发展,非农产业对农村妇女需求量越来越大,大都市聚集了大量农村女孩。这些浸染现代城市文明的都市农家女首先面对的是婚姻选择。城乡婚姻观念和现实环境差异强烈地冲击着都市农家女的婚姻动机和行为。文章通过对都市农家女婚姻动机、不同动机下的婚姻行为模式的分析,考察农村妇女就业社会化对婚姻动机的革命性变化,特别是婚姻行为模式对传统社会、传统文化和农村家庭决策系统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今日浙江》2014,(12):63-65
正近年来,宁波市江东区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品味都市建设,以打造宁波现代都市形象窗口为目标,以提升品味、彰显文明委主线,推动城市向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社会和谐、环境友好方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都市化进程的加快,消费文明成为当代都市社会的特征之一。消费文化社会的来临,在使消费本身日益成为当代都市人存在方式的同时,也使都市文化主体的内在精神结构发生了较为明显的改变。通过分析对比不同时代的人们在"真"、"善"、"美"三方面精神实践的深刻变化,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勾勒出当今消费时代都市人在主体精神世界发生转变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对都市青年纹身群体进行剖析.在对纹身现状和历史演变描述的基础上,揭示出城市性、纹身时尚和符号互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个案访谈的形式,透视出不同都市人的纹身动机,使人们对纹身时尚有一个更为客观和理性的理解.  相似文献   

19.
两宋时期.都市文明经历了重大转型和调整.一方面,州县城市普遍突破原有政治性质所构成的限制,开始形成具有自身特征的文明形态;另一方面,商业市镇的广泛兴起和发展,标志着新的都市形态的出现.随着城镇类型的分化和等级关系的重组,都市文明的结构体系也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并在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古代后期都市文明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舒欣 《求索》2005,(10)
张天翼20世纪30年代的都市小说延续着鲁迅开创的“改造国民性”主题,他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都市的市民阶层,展示了都市市民的人性心理,揭示了存在于广大市民中的“面子观”和“向上爬”的强烈欲望。在创作中,他把小市民和知识分子放在都市这个平台上予以平等地展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左翼文学以阶级来区分大众和知识分子所表现的不足和“概念化、公式化”的倾向。他在批判市民身上的国民劣根性时,对小市民的处境予以同情,表现出一定的人文关怀。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尽管许多都市作家和张天翼一样,关注都市市民的生存处境,但他们在揭示都市人生存的商品化、私人化,展现市民对物质与金钱的欲望时,自己却沉浸于对都市中各种欲望的赏玩,既没有价值判断,又缺乏人文关怀,而张天翼的都市小说创作思路无疑值得当前都市作家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