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86 毫秒
1.
李澜澜 《前沿》2012,(2):135-137
在明清文坛影响颇大的"冯小青现象"中出现的文学作品可分为两个部分,其一是以才女小青之名流传于世的《焚馀》《冯小青全集》《小青阅稿》等作品集,然仅有《焚馀》一书能确定为小青所作,余者皆系伪托;其二是由参与这一文学现象的明清文人所作诗文戏曲。三百余年之"冯小青现象"有着清晰的发展脉络,经历了四个阶段的发展,每一时期都有不同的特点。而经过文人的层层演绎评咏,小青的形象也被赋予了多重内蕴,体现了当时文人的心理与时代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方明 《传承》2011,(9):60-61,67
以儒家思想为正统的中国传统思想对商人总持一种"贬低""轻视"的态度,这在明代之前的各种文学作品中可见一斑。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商人的地位也随之提升,表现在社会地位的上升,人们对商人敬业精神和价值观念的肯定以及对他们经商途中所涉险恶给予的同情。以明代文学作品《三言二拍》为例,对此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3.
这是1949年4月由李庆祥绘编,由地处北平南新华街的科学印书馆印刷兼发行的《北平市街详图》。这可说是笔者所藏民国时期北平"最后"的一幅,也是北平和平解放后"最早"的一幅北京地图,是被收藏界称之为"解放版"的一幅"新北京地图"。它以地图特有的形式,最早最快记载和反映了北平和平解放后的最初变化,描绘和揭示了一个"新北京"的开始。一《北平市街详图》为纸质,纵102厘米,横78厘米,五彩印刷。  相似文献   

4.
史丽琴  李长贵 《求索》2013,(3):106-109
德国社会学家齐奥尔格.西美尔在《时尚的哲学》一书中细致地描述了现代城市人的形象:社会关系上的陌生性和情感生活上的"忧郁的栖居者"(前者是现代城市人的重要特质,后者是现代城市人的生存状态)。现代城市人的这般形象是综合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市场经济的发展是根本的推手、手段对目的的殖民是价值观上的永恒悲剧。现代城市人要走出困境必须弘扬"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建构良好的陌生人社会。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党在十八大向全国各族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亦是亿万中国人的千古祈盼。小康社会始于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是普通百姓对宽裕、殷实的理想生活的追求。"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篇:"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即轻徭薄赋,予民休息,让老百姓过上小安康乐的日子。  相似文献   

6.
岳峰 《求索》2011,(8):217-220
约瑟夫.康拉德在以《黑暗的心》为代表的非洲题材小说中刻意将大英帝国时期文学中常见的冒险题材纳入其小说并对其进行"陌生化"艺术处理,从而使冒险只是作为一个引子或一种陪衬,在隐性层面上则书写象征欧洲文明的西方白人在非洲原始丛林里所遭遇的种种内心考验的心路历程,企盼"有野性的生气"的原始非洲丛林为爱德华时代身染沉疴的英国人开出一剂道德拯救的良药,力挽英国人在工业文明进程中失落了的人的自然本性。然而文化身份的嬗变最终使得这种"道德拯救"在表层上是非政治的、乌托邦式的,本质上则是一种资产阶级自由主义和人道主义者对工业文明带来的种种不"和谐"进行补救的方法,最终折射出英国中心论、欧洲中心论。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想文化领域发生极大变革,社会思潮的嬗变与青年价值观的变迁则是这一变革的重要体现。青年价值观的形成、发展和变化受社会思潮的影响,同时也以独特的方式对社会思潮的形成、发展、传播起着选择性和创造性的作用。此外,二者的互动还呈现出一定的特点和规律:青年是社会思潮得以广泛传播的重要载体;目前尚未形成对青年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的主流社会思潮;社会思潮的嬗变与青年价值观变迁在具体的社会存在中具有某种同步性;青年价值观是在主流意识形态的教育引导和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相互作用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思潮与主流意识形态的交锋时刻进行着,激烈争夺青年一代的思想阵地。基于上述研究,提出应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强化社会思潮研究,在批判借鉴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强对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提升对社会思潮的辨别能力。  相似文献   

8.
一Bullshit,英语里的一句粗话。有人译为"牛屎",有人译为"放屁",有人译为"捣浆糊",有人则译为"扯淡"。"牛屎"、"放屁",得其形而未传其神;"捣浆糊"虽得其神,却有地域的局限;还是"扯淡"既传神且为国人普遍理解,虽然若要硬译,并不契合。所以,看到普林斯顿大学哈里·法兰克福教授的《On Bullshit》被译为《论扯淡》时,不由莞尔,并且一口气把它读完。  相似文献   

9.
张云阁 《新东方》2014,(1):8-12
本文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为研究文本,从思维方式、阶级属性和理论旨趣三个维度对马克思哲学和费尔巴哈哲学及一切旧哲学进行了比较分析,提出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之"新"主要体现在":实践思维方式"对"直观思维方式"的超越;"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立脚点对"市民社会"立脚点的超越;"改变世界"原则对"解释世界"原则的超越。  相似文献   

10.
李钢 《求索》2010,(9):206-207,187
作为儒家著作之经典《论语》的核心思想是"仁"。"仁"的本质是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伦理学。《论语》的"仁爱"学说并不是经文式的说教,它散发着自然清爽的诗性美,这些诗性的语言充分展现了"仁爱"的社会生态。孔子不仅提倡社会人文关怀,还主张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在孔子学说中,天是万物之本源,万物同人类一样具有灵性。孔子的这一思想通过"比德"的文学手法,在《论语》语言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现,这是《论语》的文学之美,更是《论语》反映出的自然生态之美。如果说,社会人文之美与自然生态之美是《论语》内容的反观与写照,于文学形式,《论语》也蕴涵着丰富的美学思想,"文质中和"的修辞文学为《论语》美学思想的实施提供了可能,这才使《论语》之语言文字能既简约含蓄又富有意蕴,进而成就诸多千古名句。  相似文献   

11.
王秀梅 《求索》2008,(3):196-198
奥斯丁是英国文学传统的重要一环。奥斯丁的写作初衷是只为兴趣而不为名利,她以其真实的人生体验和睿智的生活观察向我们描绘了英国社会历史的一角。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对人性、对社会的敏锐洞察,奥斯丁后期作品思想更加成熟,现实意义更加浓厚。《劝导》是奥斯丁最后一部小说,其形象塑造和价值取向表现出新的特质。塑造了新的女性形象:理智和情感兼备的理想女性形象和非女性化女性形象;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赞美了新兴的阶层;传达了新的婚恋观念。  相似文献   

12.
史习斌 《求索》2010,(4):187-189
《新月》月刊是"新月派"这一名称的直接来源,也是"新月诗派"得以命名的原因,它是继《晨报.诗镌》之后新月诗歌同人的又一个大本营。诗歌是《新月》文学的重镇,《新月》月刊孕育了"新月诗派"的成长,也见证了这一诗歌流派诗风和形式前后变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主要功能是审美,这是毫无疑问的.但是,审美是通过什么形式实现的呢?假若,我们对优秀的文学作品进行一番考察便会发现,审美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形象来实现的,而文学形象的塑造又深刻地反映了作家对社会与人生的独特思考.从这个意义上说,世界上任何一位真正的文学家,必定具有思想家的素质.最近,我的第三部长篇小说,即34万字的长篇纪实小说《握手在16岁》,即将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  相似文献   

14.
"敢于当面反对、使我下不来台的人,我会重用他。"日前,《朱镕基讲话实录》的出版发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而上述话语则被视为朱镕基四大经典语录之一广为流传。笔者对这句话深以为然,领导干部重用"敢于当面反对自己、使自己下不来台的人",是一种大智慧。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说:"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这说明讲真话是多么的重要。事实确实如此。如果不讲真话,就会出现"村骗乡,乡骗县,一级一级往上骗,  相似文献   

15.
"类哲学"是从人的类、类生命本性入手,探讨人的本质规定的"新哲学",是一种体现着人对自身本质即"类本质"的全新理解的哲学形态。作为一种关注人自身的思维方式突破了传统本体论的物的表象式的思维方式,改变了传统哲学理解人、对待人的观点和态度。作为"人之为人"的理论自觉的"类哲学"理论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确立了理解"人"、关注"人"的新角度;确立了一种人的"类存在"方式,形成了作为科学发展观核心的"以人为本"理念的哲学基础。以人为本的精神实质在于尊重人、关心人、发展人,而这是与"以物为本"、"以GDP为本"等见物不见人的传统发展观根本对立的。科学发展实质上是以"人"为本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潜水鸟》是加拿大当代女作家玛格丽特.劳伦斯的一篇最著名的短篇小说。小说虽以潜水鸟为标题,但实际却是要表达以皮格特为代表的法印混血族的边缘生存状况。她的语言、形象特征对于人物形象刻画至关重要,充分展示法印混血族边缘人的悲惨命运,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7.
郑芳 《长江论坛》2011,(6):73-77
古代北魏乐府民歌《木兰诗》体现了中国传统的价值观,而据此改编的美国动画片《木兰Ⅰ&Ⅱ》则为"美国梦"的忠实代言人。可以看到,从《木兰诗》到《木兰I&Ⅱ》,叙事的侧重点发生了重大改变。美国式的花木兰与现代社会中的独立女人息息相关,形成一种符号化的象征。与《木兰诗》不同的是,花木兰在征战过程中面临了女性身份的暴露,由此才得以引发诸种戏剧冲突。但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共同存在的依旧是花木兰走不出的性别困境。  相似文献   

18.
符晓黎 《前沿》2013,(22):143-146
《水浒传》自成书以来,其女性观一直备受争议.但从总体上看,《水浒传》对女性的态度是贬低大于赞扬,甚至有妖魔化的倾向.从文学作品的传承和时代环境看,这明显与当下通行的《水浒传》成书于元明之际的说法有很大的矛盾和差距,而与明中期的社会和文学作品中的女性观相似.据此,我们认为水浒传成书于明中期而非元末或明初.  相似文献   

19.
卡逊的《寂静的春天》是一部描绘农药污染危机的文学作品,这部作品在生态伦理思想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卡逊的生态思想体现了她那个时代的最前沿的生态伦理观——施韦泽的“敬畏生命”生态伦理观和利奥波德的整体主义生态伦理观.施韦泽和利奥波德的生态伦理观颠覆了长久以来人们根深蒂固的人类中心主义,从而奠定了现代生态伦理学的根基.卡逊的生态思想由于对施韦泽和利奥波德生态伦理观的运用而达到了一个崭新的理论高度.  相似文献   

20.
月亮上的人     
肖渠 《观察与思考》2008,(20):63-63
2008年8月,美国著名作家保罗.奥斯特创作的长篇小说《月宫》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引进出版。这部小说,从马可.史丹利.佛格(Marco Stanley Fogg)—这位主人公的名字开始。"马可,即马可.波罗,首位到访中国的欧洲人;史丹利则是追随李文斯顿足迹深入黑暗非洲之心的美国记者;而佛格指的是菲利亚,三个月内狂奔地球一周的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