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利益冲突一直都是腐败产生的根源,在大多数腐败产生背后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利益冲突问题。探析防范公职人员利益冲突路径,能够遏制公职人员以公谋私,强化对公职人员的监督,有利于从根源上遏制腐败。国外防范利益冲突的经验主要有:廉洁的政治文化是防止利益冲突的基础;公共权力的制约是防止利益冲突的重要工具;详细的制度规定是防止利益冲突的保障。这些做法对于转型期的中国防范利益冲突,建设清正廉洁的政治环境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索》2016,(2)
随着我国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发展,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防范和治理日益成为我国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理念源自西方的廉政建设话语,对我国廉政建设理论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吸收和借鉴西方利益冲突治理和防范理论必须基于我国的国情,只有认识我国治理和防范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伦理基础,分析我国治理和防范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政治优势,才能更好梳理我国防范和治理公职人员利益冲突的基本策略,为探索利益冲突治理的中国路径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为新形势下治理以党员干部为主体的公职人员利益冲突问题提供了政治伦理基础和纪律保障,为以党内治理引领国家治理奠定了制度基础。  相似文献   

3.
政府采购中公职人员利益冲突防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政府采购范围的扩展和金额的日益扩大,利益冲突问题日渐凸现.政府采购过程中的采购需求确定、采购方式选择、采购信息发布、采购文件编制、投标、专家抽取、评标和履约验收成为利益冲突的高发环节.究其原因,在政府采购的委托—代理关系中,公职人员对公共权力的垄断、作为“经济人”的利益驱动,以及制度供给不足和监督乏力会引致利益冲突发生.通过加强政府采购领域的利益冲突制度建设、健全政府采购监督机制、建立合理的公职人员利益奖惩机制和完善政府采购关键环节的技术手段,才能实现该领域利益冲突的有效防范.  相似文献   

4.
利益冲突是公共行政与公共服务存在的普遍现象。利益冲突的核心在于公职人员透过作为或者不作为等不当手段,为自身或者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利益冲突分为显现的利益冲突、表面的利益冲突以及潜在的利益冲突三类。对利益冲突缺乏有效管理,无疑将侵害公共利益、破坏政府合法性、侵害公共服务理性、诱发腐败问题、降低公民对政府的信任。从国际经验并基于我国情况,应从管理、控制、引导三个层面构建本土化的利益冲突预防机制,通过制度体系与道德伦理的结合,内化公职人员对公共价值的追求,提升职业伦理、道德素养,增强社会责任,促进公共利益。  相似文献   

5.
公职人员的利益冲突是产生腐败的重要根源。当前,腐败面临的窘境已凸显在世界各国政府面前,各国开始探索防止利益冲突问题以打破社会发展的"瓶颈"。从学术角度来看,既要从公共权力和私人权利视角对防止利益冲突制度进行理论解读,又要挖掘防止利益冲突制度的核心要件。从实践角度来分析,既要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支持系统,搞好系统配套工程,又要落实防止利益冲突的各项举措。归根结底,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势不可当,实现防止利益冲突的制度化与法制化,建立防止利益冲突过程中的政府、市场与社会合作机制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6.
拍案惊奇     
王卓 《廉政瞭望》2012,(10):42-43
富商宴请400余公职人员 5月2日,江苏无锡一位富商儿子的婚宴上,400多名当地公职人员被“请进”宾客名单,并按单位分桌,放在酒店大厅“公示”。部分“上榜”的公职人员表示并未接到邀请,也没有出席。  相似文献   

7.
从经济伦理角度看,资源的稀缺性使国家公职人员的权力增值,客观上为腐败的产生提供了滋生土壤;公平竞争规则与观念的异化是公职人员以权谋私的主观原因;作为他律的法律制度存在“空洞”也为腐败提供了机会。  相似文献   

8.
“四五”普法以来,青海省将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学法用法作为“四五”普法的重点来抓,在全省推行了领导干部法律知识任职资格制度,规范了公职人员学法用法办法,使领导干部和公职人员学法用法工作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取得了显著成效,有效地促进了依法行政,推进了依法治省进程。  相似文献   

9.
“非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矛盾的特殊现象,对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潜在威胁,“非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是不良社会心理长期影响的结果,因此,优化社会心理是预防和减少“非直接利益冲突”发生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0.
非直接利益冲突与社会心理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矛盾的特殊现象,对社会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形成了潜在威胁,“非直接利益冲突”的发生是不良社会心理长期影响的结果,因此,优化社会心理是预防和减少“非直接利益冲突”发生的治本之策。  相似文献   

11.
职务犯罪严重危害社会政治、经济生活,是困扰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突出问题。针对如何防治职务犯罪这一问题,学者们提出了不同的见解,有的主张改革过分集中的权力分配制度、加强权力监督;有的提出加强对公职人员的思想教育等等:预防和打击职务犯罪,应在司法过程中贯彻“宽严相济”的政策,在刑事实体法上体现“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要求.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08,(11):78-78
廉政测试最初作为一种侦查手段和成慑力量,被不少国家的司法机关用以有效监测各类公职人员能否抵制腐败行为,分为“目标测试”和“随机测试”两种。前者主要用于核实腐败指控的真实性或对腐败行为作出推测;后者则主要针对容易发生腐败行为的领域,创设公职人员可能选择从事腐败行为的现卖隋景,随机抽取某些公职人员,  相似文献   

13.
摘要:“无直接利益冲突”自提出以来,迅速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实务部门的广泛热议和关注.研究中也出现了“非直接利益冲突”、“半直接利益冲突”、“社会泄愤事件”等说法,它们共同形成了此类冲突研究中的一组相似性的家族概念.从总体上来说,学术界主要从社会文化、社会变迁和基层政府管理的视角对这种冲突现象的各种议题展开了有针对性的研究。就已有的文献而言,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追因研究上,而追果研究路径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无直接利益冲突折射干部信任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和经济转轨期,利益格局的调整正强烈的震撼与冲击人们的精神与心灵,“无直接利益冲突”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它是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种新表现。从性质上看它是一种利益冲突,主要表现为官民之间的对立和冲突,且具有利益集团冲突的性质,它严重损害政府的合法性基础,折射出当前部分领导干部的信任危机。解决“无直接利益冲突”,彻底根除无直接利益冲突滋生的土壤,重塑领导干部诚信形象,实现官民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进程中一项紧迫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15.
利益冲突原是政治学概念,加拿大政府首先把它用作反腐败法律术语,意指政府官员公职上代表的公共利益与其自身具有的私人利益之间的冲突。许多国家通过防止利益冲突治理腐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值得参考借鉴。国外学术界和政府机构认为,公职人员必须百分之百地为国家利益或公共利益服务,不得  相似文献   

16.
不久前,屯留县出台《屯留县公职人员办理婚丧喜庆事宜暂行办法》,给全县公职人员办理婚丧喜庆事宜立下规矩。《办法》规定全县公职人员除办理本人婚嫁、子女完婚和父母(含配偶父母)丧事等婚丧事宜外,不得办理订婚、乔迁、开业、生日、儿孙喜庆或以其他各种名义操办的“喜庆”事宜,公职人员也不准参加婚丧事宜以外的其他喜庆事宜;  相似文献   

17.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其通常表现是起哄、扎堆、看热闹.严重的可引发骚乱。社会矛盾预警应急机制可有效预防和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新时期,“无直接利益冲突”呈现出的新情况、新趋势、新动向等特征.迫切需要构建这种机制。构建这种机制,需夯实”无直接利益冲突”预警应急的基础,建设科学、高效的矛盾预警与应急系统。  相似文献   

18.
社会建设: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刚 《唯实》2009,(10):83-87
“无直接利益冲突”是中国社会在新时期出现的一种新矛盾,多由突发事件引起,矛头指向权力与利益集团,其根源仍在于现实利益问题。“无直接利益冲突”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发展、稳定与和谐的重要因素,应当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社会建设是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的关键途径,这是由社会建设的基本职能和“无直接利益冲突”的特殊性所决定的。发挥社会建设在化解“无直接利益冲突”中的关键作用,需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以改革社会体制为推动力,实现好人民群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要求;以建设服务型政府为突破口,处理好党群、干群关系;以完善社会管理为途径,维护好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以整合社会价值为载体,发挥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19.
所谓“无直接利益冲突”,是指直接利益冲突发生时,由于无直接利益者的加入而产生的一种继发性冲突。它实质上是不同利益主体在不同利益需求上的碰撞,而且这种碰撞明显带有群体对抗的色彩。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首先为《嘹望》周刊所揭示。2006年,《嘹望》记者在对粤、沪、苏、浙等发达地区进行社会矛盾调查时发现,“社会冲突的众多参与者与事件本身无关,而只是表达、发泄一种情绪”,记者把这一现象称为“无直接利益冲突”。  相似文献   

20.
石勇 《廉政瞭望》2011,(11):32-33
“公务员解决住房问题面临两大拦路虎,一是制度缺失.二是现实难题。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广东省政协委员江龙在其提案中称,要解决低收入公职人员住房问题,应当仿效欧美国家建设“政府公屋”。省住建厅目前答复他:公租房的保障范围已包括了国家公职人员中的中低收入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