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儿童依恋的发展受一系列环境因素和儿童自身主体因素的影响 ,过去研究最多的是母亲的养育行为与儿童自身特征这两大因素。近 2 0多年来 ,随着对这一问题的深入探讨 ,研究者们逐渐认识到家庭及社会其他成员在形成依恋中的作用。一般来说 ,养育质量、母爱缺失与剥夺、儿童的气质、家庭与社会环境等 ,对儿童依恋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2.
自从王财贵先生提倡儿童读经教育以来,对经典诵读的看法基本分为两种,一种观点认为,儿童读经意义重大,可以重振中国传统文化;另一种观点则完全持否定态度,认为儿童读经束缚了儿童的天性,是迂腐的行为,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糟粕的继承。实际上,对任何一种事物都不可做绝对的断定,儿童读经也需要辩证地对待。现代读经教育在本质与目的上不同于古代读经,不可简单地认为是"复古"。现代读经应遵循民主、兴趣、循序渐进、持之以恒与爱的原则,在家长与老师的正确引导下,读经运动对儿童的道德培养、全面成长能够起到积极的、健康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3.
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颁布了多项涉及儿童福利的法律,内容主要涵盖经济援助和儿童保护两大领域。早期立法目标是为贫困家庭的儿童提供补贴,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重点是防范儿童受虐风险,20世纪末开始走向服务于儿童的长期、稳定、幸福生活的目标。借鉴美国儿童福利立法的历史经验,我国应该加快儿童福利立法进程以回应社会现实问题,重点研究法律如何确定和落实儿童最大利益,并在立法时注意妥善处理国家与家庭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采用了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和自制的运动习惯问卷,分析探讨城市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问题以及与运动习惯的关系,为城市留守儿童偏差行为问题提供学校运动干预措施的依据.研究认为:城市留守儿童行为问题的平均总分高于一般儿童的行为问题的平均总分;运动习惯与城市留守儿童偏差行为具有显著相关性;性别和是否留守是留守儿童偏差行为的两个影响因素;运动水平、参与体育组织、组织活跃程度影响城市留守男童偏差行为,而与城市留守女童偏差行为密切相关的运动习惯有运动项目、运动时间、参与体育组织、组织活跃程度.运动习惯对城市留守男童强迫性、交往不良、社交退缩、多动、攻击性、违纪的偏差行为产生影响,对女生的社交退缩、多动、性问题、违纪、攻击性方面的偏差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留守儿童的生存境遇与心理特性使其易于滋生怨恨。而留守儿童一旦滋生怨恨往往会导致攻击性的形成。因此,怨恨是留守儿童攻击性形成的情感根源。攻击性是源于滋生怨恨的留守儿童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满足的必然反应,同时也是通过攻击性来宣泄怨恨和解脱自身的无能感与精神折磨。而这种由怨恨引发的攻击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外在对象施加损害性言行,二是对自己渴求的肯定性价值或同伴特质加以诋毁和贬低。  相似文献   

6.
“留守儿童”违法犯罪问题已经引起了理论界与实务界的高度关注。我国目前对“留守儿童犯”进行的心理调研仅局限于对“留守儿童犯”的普遍性考察,缺乏有针对性的犯罪心理调查。实证分析法是犯罪学调研的基本方法。通过对“留守儿童犯”的认知心理和社会化环境两部分展开深入调研,在需求、自信与自我认同、行为模式、自控能力、违法犯罪认识性以及父母家庭关系、学校关系、同辈关系和其他人际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系统分析,可以透视“留守儿童‘’’犯”的犯罪心理现状,同时为提出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提供事实依据。  相似文献   

7.
简论儿童福利和儿童福利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儿童福利是社会福利在特殊群体中的体现。增进儿童福利,满足儿童的物质、精神需求,是儿童社会工作的重要目标;认识儿童福利需求,敦促完善的儿童福利政策的制定,在儿童福利政策支持下服务儿童,是儿童社会工作的中心内容。我国在儿童福利与政策上还不能自成一统,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相似文献   

8.
奖励与惩罚是最为常用的对儿童行为进行反馈的方法,但这两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却隐含着复杂的发展性功能,如若运用不当,不仅不能促进反而会阻碍儿童道德自我的建构。具有发展性功能的奖励不仅仅是对外在行为的强化,更应有利于儿童内在道德动机的激发;具有发展性功能的惩罚不是简单地指出错误,还要帮助儿童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9.
奖励与惩罚是最为常用的对儿童行为进行反馈的方法,但这两种看似简单的方法却隐含着复杂的发展性功能,如若运用不当,不仅不能促进反而会阻碍儿童道德自我的建构。具有发展性功能的奖励不仅仅是对外在行为的强化,更应有利于儿童内在道德动机的激发;具有发展性功能的惩罚不是简单地指出错误,还要帮助儿童选择合适的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10.
因人口流动引发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通过对全国劳务输出大省--四川省的青神、金堂两县"留守儿童"状况的调查发现,"留守儿童"身心健康状况、人身安全问题、行为习惯问题令人堪忧.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的"留守儿童"立体保护网络,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教育保护机制,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1.
儿童文学的创作应注意与儿童形成对话的模式。这种对话包括内对话和外对话两种模式,对于儿童的道德形成我们应该注重内对话模式,而对于儿童的智力开发我们更应该注意外对话模式的设计。  相似文献   

12.
儿童福利立法是保障儿童福利的必由之路。确定儿童福利立法价值是儿童福利立法的基石,是实现儿童作为个体人的尊严之需要,是促进儿童发展的需求,是对儿童权利的保护。儿童福利立法价值以全体儿童健康全面发展为取向,符合社会发展,有助于提高立法的前瞻性和科学性,顺应国际发展潮流,与儿童权利基本原则一致。保障儿童人性尊严,满足儿童的基本生存需求,保证儿童的平等自由,政府、家庭责任均衡,促进儿童发展是儿童福利立法价值的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3.
儿童性侵害案件因其特殊性质,固难以在被害人身上采到完整或具体之证据,惟如检警人员善尽调查、查证、搜证、采证、举证与论证之能事,依旧可以将犯罪者绳之以法。为求提升侦办儿童性侵案件的能力,侦查人员宜精进有关儿童认知与心理方面的专业知识,取得询问儿童的专业认证。检警机关应建构本土性的性侵害被害儿童标准化的询问作业及供述效度评估量表,针对不同类别之性侵案件,归纳出犯罪者类型、犯罪者特质、犯罪手法、相对伤痕、对应证据、被害者类型、被害者年龄、被害情境、可疑征候、被害后之异常行为与心理反应等等,彼此之间的对应、甚至因果关系,至少应制定检核表,以利受理与侦查。关于儿童被性侵案件,似宜将儿童再细分为幼儿园阶段与小学阶段两类,以符侦审需要。  相似文献   

14.
在对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成长环境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本文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深入探讨了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影响因素。认为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问题的形成、发展和变化是多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国家制度、社会结构和民族地区农村社区环境是影响留守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宏观深层次制约因素,而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和大众传媒则是影响留守儿童个性发展的具体微观因素。  相似文献   

15.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有产物,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人身安全、心理健康、思想认识和行为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固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有关,但也与农村义务教育的不完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有着密切关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该是预防性的,在正确分析和理解留守儿童的前提下,积极挖掘和发挥留守儿童本身所具有的有利教育资源,通过其正面教育意义来预防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值得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农村留守儿童是我国当前经济转型时期的特有产物,调查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人身安全、心理健康、思想认识和行为等诸多方面存在问题,问题成因固然与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有关,但也与农村义务教育的不完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有着密切关系。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应该是预防性的,在正确分析和理解留守儿童的前提下,积极挖掘和发挥留守儿童本身所具有的有利教育资源,通过其正面教育意义来预防留守儿童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是留守儿童教育值得尝试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在农村中形成一个新的弱势群体“留守儿童”。笔者对某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长达两个月的调查,发现该区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着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留守儿童生活问题、教育问题和心理问题。  相似文献   

18.
儿童照顾政策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文明与发达程度的标志之一。加拿大建立了全面的儿童照顾政策,以安大略省为例,该省在儿童托育、儿童经济安全措施和双亲政策等涉及儿童照顾的领域,高度重视儿童权益,具有完善的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19.
研究从性别和年龄两个维度对民族地区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化状况进行了横向与纵向的对比分析.调查结果显示,在生活技能习得、社会交往发展、生活目标形成、价值观内化、自我意识发展、以及社会行为规范等社会化内容方面,留守儿童群体内部年龄与性别差异显著,两极分化的趋势逐步凸现,少数留守男童面临严重的社会化危机.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流动儿童义务教育实行两为主政策以后,内隐于教育活动中的教育不公平问题开始显现,就读城市公办学校的流动儿童在教育中还无法和城市学生一样享受平等的教育。因学校教育系统本身具有的不公平性,使其忽视了对流动儿童需求的特殊关照。而辅助教育则是针对流动儿童的需求建立的一种教育形式,它依托流动儿童教育中心、咨询机构、高校帮扶中心和社区帮扶中心等组织,通过开展补充学科课程知识、进行个性化课程教学,来保障流动儿童接受公平的教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