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括者,战国时赵将也。史书记载,赵括熟读兵书,军事理论颇为精通。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06年),赵中秦反间计,用赵括代廉颇为将,在长平大举出击,被秦将白起包围,突围不成被射死。赵军四十多万都被坑死。赵军为何遭此惨败呢?原来赵括只能空谈其父所传兵法,实际并不会指挥作战。赵军的惨败也就在情理之中了。然而,饱读兵书的赵括可不可以算作是人才呢?《辞海》对“人才”的解释是:有才识学问的人。按照此解释,赵括熟读兵书,满腹韬略,应该算是有才识学问的人吧,归在“人才”之列,当属天经地义。可是,这么一个如此有“学…  相似文献   

2.
赵括者,战国时赵将也。史书记载,赵括熟读兵书,军事理论颇为精通。赵孝成王六年(公元前206年),赵中泰反间计,用赵括代廉颤为将,  相似文献   

3.
失街亭就要斩马谡欲晓原甘肃省省长贾志杰同志曾在全省计划生育工作会议上说过:“失街亭就要斩马谡!”然而,现实生活中对失街亭者不但不斩,反而加官晋爵的现象却屡见不鲜。有的领导干部到一个单位垮一个单位,管一个单位烂一个单位,却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官照当不误...  相似文献   

4.
战国时的赵括是个悲剧性人物,他作为赵国的大将军,率四十万大军与秦将白起作战全军覆没,自己也死于疆场,从而留下“纸上谈兵”的千年话柄,可谓身败名裂,给后世用人留下多方面的启示。据宋代学者袁枢编撰的《通鉴纪事本末》记载,当时有四个人对赵括作过评价。第一位是秦国的应侯范睢,他派人散布说:“秦国所怕的,只是赵奢的儿子赵括做大将。廉颇好对付,而且他也快投降了!”不过,这个评价乃是一计,话是反说的,目的只是想找一个容易对付的对手。赵王中计,用赵括代替廉颇为大将。第二位是蔺相如,他劝赵王不要用赵括,说:“赵括只知道死读他父亲的…  相似文献   

5.
毛遂与马谡这两个历史人物的名声和遭遇是很不相同的。毛遂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自荐,凭三寸之舌,说服楚王与赵国联盟,促成了历史上著名的“合纵抗秦”大计,挫败了秦军的侵犯。于是,“毛遂自荐”成为妇幼皆知的成语,他的大名也流芳千古。而马谡则因丢了街亭,不仅小命玩儿完,还留下千古骂名。于是,有人盖棺定论:毛遂是“人才”,马谡是“庸才”。然而,这一定论却有失公允,因为后人忽略了他们相同的悲剧命运。就在毛遂自荐的第二年(公元前  相似文献   

6.
看过古典小说《三国演义》的人都晓得,骄纵轻敌、一意孤行的马谡因失街亭而掉了脑袋,以致历来受到人们的贬斥。可是细细想来,其实马谡亦有可敬、可学之处。 首先,他对工作的态度是严肃的、积极的。大敌当前,面对司马懿的千军万马,马谡没有丝毫畏惧,而是毛遂自荐,挺身而出,勇挑重担,毅然立下了“军令状”。 其次,他勇于承担失街亭的责任。战败归来,马谡自缚于统帅帐前领罪,既没有倚仗与诸葛亮的关系摆功劳去狡辩,也没有把罪责推到王平分兵削弱兵力 的事件上去,更没有 托人说情强调客观原 因以求照顾,而是一 人做事一人当,心…  相似文献   

7.
自荐,自古以来就是人才展示和发挥才能的重要途径之一。战国时,赵国平原君使楚,毛遂自荐,助平原君完成使命。平原君盛赞曰:“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遂以为上客。三国时,诸葛亮选将守街亭。马谡请令,诸葛亮本欲不允,马谡曰:“若有差失,乞斩全家。”诸葛亮曰:“军中无戏言。”马谡曰:“愿立军令状。”结果却失掉汉中要道,诸葛亮挥泪将其斩首。可以看出,两人均是自荐,结果大相径庭,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毛遂为平原君门客,三年不被赏识,似乎并无才能。及至楚国时,见楚王拖延不决,则按剑而前,说以利害,鞭辟入里,以死相逼,促成协议,表现…  相似文献   

8.
9.
《党史纵览》2016,(4):16
正1930年6月2日,中共湘鄂西前委书记、红四军军长贺龙带领红军到达湘鄂边界群山中的五峰县清水湾。那时,贺龙住在一个名叫许子珍的郎中家中。许子珍回忆:"那天下午贺龙在药柜前门板上睡觉。他睡得不好,一惊地起来,像说梦话:‘只怕谷志龙他们在搞反动吧,快去看看!’说完又倒在铺上睡了。警卫连就慌了,连忙在屋外架起3挺机关枪。贺龙的副官刚跑去打听,就有人来报告,说谷旅长准备把队伍拖  相似文献   

10.
檀力  陈勤 《党史纵览》2003,(4):23-25
1947年,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的过程中,发生了一起我军某部副连长"抢劫"民财的案件,平时既爱兵如子又治军极严的刘伯承和邓小平在"爱"与"严"交织的两难中,挥泪肃军纪,作出了悲壮而又艰难的抉择.  相似文献   

11.
自儿时听三国故事开始,就知识诸葛孔明是智者的化身,以后自己读《三国演义》,孔明始终是我崇拜的至圣偶像。所以,对他错用马谡、通失街亭总认为是小节,并为先生的这一错不知惋惜了多少年。84集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播放后,我几乎一集不拉地看完,最喜爱的人物当然也是也明,可渐渐地我对孔明的过失又有了新的认识。我以为孔明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在公元228年,因军事要地街亭失守,杀了先锋马谡,在历史上留下个“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这个故事不仅掩饰了诸葛亮在决定魏蜀命运的街亭之役上的决策错误,而且还为他塑造了一个执  相似文献   

13.
毛胜 《党的文献》2006,(6):77-78
误失街亭,是诸葛亮一生中的一大败笔。长期以来,人们谈论此事,往往将其原因归咎于马谡的华而不实,认为他好比战国时期赵国的赵括,只懂得纸上谈兵。其实,街亭失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诸葛亮错用马谡。马谡确有才华,至少作为  相似文献   

14.
毛泽东“挥泪”斩“马谡”杜奉文历史上有孔明挥泪斩马谡。马谡是蜀汉名将,因恃才自傲,不听忠言,失去所守的军事重镇──街亭,造成蜀伐魏的一次关键性军事行动全盘失利。为了维护铁的军纪,诸葛亮只好挥泪杀掉马谡。而现代伟人毛泽东也有“挥泪”斩“马谡”的故事,这...  相似文献   

15.
甲戌年春节,北京、武汉等一些大城市实施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法令.令行禁止,除夕之夜,祥和宁静、噼噼啪啪的爆炸声没有了,刺鼻难闻的硫磺味没有了,因燃放烟花爆竹而引发的火警没有了,因鞭炮爆炸而受伤到医院抢救的事也没有了……一道禁令,官、民、老、幼人等一律遵守,毫无例外.我们权力机关的法律权威还是使人高兴的.对于禁鞭,绝大多数群众是拥护的、称赞的.由于大家都遵守、效果也是非常好的.春节期间,一位从台湾回大陆过春节的朋友对我说:“共产党真厉害,这个涉及千千万万人的事,而且是具有千百年历史的陈规陋习,说禁就禁住了,在台湾这些恐怕是难以办到的事.”  相似文献   

16.
挥泪斩马谡是我国历史上三国时代的一个著名典故。当时,西蜀诸葛亮与北魏司马懿率领两国军队进行激战,而地处甘肃省庄浪县一个叫街亭的重要据点的得失成为胜负的关键。西蜀大将马谡自告奋勇带兵去把守街亭,诸葛亮心中虽然有些担心,但是,马谡表示愿立军令状,若失败就处死全家,诸葛亮才勉强同意他出兵,并指派王平将军随行,还交代在安置完营寨后必须立刻回报,有事情一  相似文献   

17.
<正>三国是一个风云际会、异彩纷呈的年代,发生在这个时代的失街亭无疑是一个惊心动魄的大事件,它直接影响了魏蜀吴三国的战略格局,尤其对蜀国来说,甚至决定了这个偏安小国的命运和历史走向。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进攻魏国,率6万大军从汉中突袭祁山,魏军败退。刚刚即位的魏明帝派出骁勇善战的右将军张率军到祁山抵抗,自己也从洛阳赶到长安亲自督战。  相似文献   

18.
三国时期,诸葛亮率军北伐曹魏,与魏将司马懿战于秦岭之西的街亭。街亭虽小但位置重要,是两军争夺焦点。诸葛亮在选派守将时,错选参军马谡,致使街亭失守。事后,诸葛亮为严肃军纪挥泪将立了"军令状"的马谡问斩,并自请处分降职三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充分展现了其从严治军的带兵之道,值得当代带兵人学习借鉴。铁的纪律不能为感情所左右。诸  相似文献   

19.
提起三国时期蜀国的马谡,可说是一位妇孺皆知、赫赫有名的“败家子”。这位不到40岁的“参军”主动请缨,镇守街亭。孰料执掌权力后,刚愎自用,大大咧咧,玩忽职守,致使“汉中咽喉”——街亭,在他手中白白丢失。从此,蜀国战局急转直下。马谡本人,也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成为千古笑柄。  相似文献   

20.
正坚持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新时代改革发展。学习和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要着重理解以下重要理论与基本观点:一是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决定意识的原理,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制定政策、推动工作。从这个原理出发,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判断,提出要准确把握中国国情的"变"与"不变",准确把握中国改革发展不同阶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