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世纪30年代,申彦俊作为常驻中国上海、南京等地的朝鲜《东亚日报》特派记者,曾与蔡元培、鲁迅等知名人士经常交往,1934年4月在《新东亚》杂志上,发表专稿《中国大文豪鲁迅访问记》,向朝鲜读者生动地介绍了鲁迅的真实情况及其伟大形象。这篇专稿是迄今所知在朝鲜出版物上发表的惟一一篇鲁迅访问记,并刊载了鲁迅先生约见申彦俊的亲笔信真迹,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申彦俊在访问记中,高度评价鲁迅先生,赞誉他是“中国出现的‘东洋大文豪!’”,“他不仅用口和笔为无产阶级呐喊,而且他本人也已无产阶级化了。”  相似文献   

2.
金哲  田润辉 《当代韩国》2011,(4):95-106
本文着眼于李明善(1914~1950)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他是20世纪30~40年代韩国学界相关领域的研究者。李明善作为一名年轻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者,虽然没有来过中国,也没有与中国文人直接交往的经历,但是他对中国现代文学发展趋势的研究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并撰写了为数众多的文章。特别是从20世纪30年代后半段开始对鲁迅的大量研究,使李明善在韩国声名大噪。李明善所付出的努力和所取得的成就都为韩国文坛了解鲁迅及其文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在“8·15”光复之后,李明善被列为左翼作家,直到20世纪70年代都无人关注,直到80年代才进入人们的视野。为了能够正确理解李明善对中国文学的研究情况,并客观评价他在中韩现代文学交流领域所作出的贡献,本文重点介绍李明善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及翻译介绍情况。  相似文献   

3.
2011年6月15日上午,由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科研部、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联合主办,上海中共党史学会协办,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承办的中国共产党创建史学术研讨会在学院多功能厅隆重开幕。  相似文献   

4.
一绪论首尔和上海在都市化过程中有一个很大的共同点,就是自20世纪开始,两个都市经过的都市化过程都与殖民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两个都市同是现代化的象征,既反思传统价值,又使每个都市人都具有都市认同意识。两个都市都在20世纪30年代出现了现代主义作家,这不是偶然的。20世纪30年代的上海是东西文明和新旧文明交汇的地方,也是资本主义文明和半殖民地文化冲突的空间。这样的上海既是产生畸形人际关系的土壤,也是产生现代主义的背景。30年代的首尔,随着日本帝国主义对韩国的资本侵略而开始都市化。为了克服世界恐慌带来的经济停滞,日本人在1…  相似文献   

5.
难忘的展览     
应琛 《新民周刊》2022,(5):16-17
作为上海重要的城市地标,上海展览中心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上海的城市变迁。同时,它也承办了许多重要的展览会,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方面发挥巨大的作用。上海日本商品展览会1956年12月1日,上海上海工业展览会横空出世,一百多位党和国家领导日本商品展览会在中苏友好大厦人出席。展会深度反映我国建国十年来上海工业的开幕。四千中外来宾作为第一批发展成就。观众进入中苏友好大厦的各个展览馆参观。  相似文献   

6.
本文探讨了20世纪中俄民间组织合作的历史、合作规模、合作模式以及对中俄关系发展的影响.考察了20世纪初旅俄华侨组织的维权活动,20-40年代哈尔滨、上海等地俄侨的文化教育活动,民国时期诸种苏联研究会的研究宣传活动,新中国时期中苏友协对苏联全方位的宣传活动,改革开放以后中、俄民间组织在两国经贸、文化、教育、学术等诸多领域的活动.认为,20世纪中俄民间组织合作大体上有"民间组织合作"和"民间组织+官方"两种基本的合作模式.就合作规模而言,世纪初可谓涓涓细流,50年代掀起大潮,60年代跌入低谷,90年代以后呈现多领域、多层次稳定合作的发展态势.20世纪中俄民间合作内容异彩纷呈,成为两国关系的重要补充--在政治领域,发动群众实施国家大政方针,延长了国家的手臂;在经贸领域,依靠民间力量排除一些国家暂无力顾及的障碍因素,成为国家的帮手;在文化、科学、教育等领域,利用民间组织决策及活动灵活的优点,成为两国交往穿针引线的巧手.20世纪中俄民间组织合作已经成为两国国家间关系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中俄民间组织合作潜力巨大,可以大有作为.  相似文献   

7.
独立纪念馆     
独立纪念馆韩国的独立纪念馆位于忠清南道天原郡木川面,占地面积399393平方米,它包括独立会堂、7个展室和一座纪念碑。纪念馆的广场占地面积46200平方米,这里矗立着一座51.2米高的石柱,象征着韩国人对独立和统一的心愿。纪念馆的独立会堂接韩国的传统...  相似文献   

8.
刘绮黎  金姬 《新民周刊》2012,(39):46-47
"五十年代一张床,六十年代一包糖,七十年代红宝书,八十年代三转一响,九十年代星级宾馆讲排场,二十一世纪个性张扬。"这段话形象地反映出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不断变迁的结婚观。在这个结婚要有"票子、车子、房子"的新世纪,越来越多年轻人感到结不起婚。就拿上海来说,根据《2012年上海新人婚礼消费趋势报告》,除去房子车子,新人...  相似文献   

9.
中国境内韩国无政府主义运动是独立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是朝鲜无政府主义者组建团体,大力开展无政府主义运动的时期。他们在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建立了一系列无政府主义团体,积极进行无政府主义运动和反日独立运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韩国无政府主义者的思想逐渐发生了转变,并积极参加中国的抗日战争。  相似文献   

10.
陈东 《新民周刊》2022,(12):72-72
每当回看上海出品的优秀电影时,总会闭上眼睛回忆谢晋导演那有力却沙哑的声音。谢导,你在那边还好吗?认识你,还是上世纪80年代在南京西路722号。火热的年代,赤诚的真心。那时候,陆陆续续有港澳台电影人来访。1985年,上海成立了“上海海外联谊会”。  相似文献   

11.
正法国大革命之前的1780年代,知识分子发现催眠术可以作为对自然现象进行解释的一种方式,并能够治病,于是发展为一项社会运动。本书是达恩顿教授第一部法国史论著,以历来为史家所忽略的催眠术这一时尚科学为切入点,通过梳理大量书信、手稿、手册、报刊等史料,追寻催眠术运动在法国大革命前后的变迁轨迹,探讨催眠术与激进思想、政治运动、民众心态、  相似文献   

12.
吴雪 《新民周刊》2020,(14):26-27
在金桥管委会对金桥城市副中心规划的一份解读中,金桥的发展定位是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智造创新集聚区、上海东北部地区的公共活动中心以及国际化、高品质的魅力创新区。三十年前,金桥还是一个传统"男耕女织"模式的小镇。尽管祖辈为这里起了一个吉利的名字——金桥,但美好的心愿并没有改变他们世世代代"面朝土地背朝天"的贫穷日子。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前的上海金桥开发区,工业发展较为落后,大多以私人经营的粮食、棉花、油料加工业和服装鞋帽业为主,设备原始,多为手工操作。  相似文献   

13.
日本的金融自由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起步,进入20世纪80年代其发展十分迅速,如仅1984年就采取了20多项重要的自由化措施。从广义上讲,日本的金融自由化包括国内金融的自由化和金融的国际化。在国内金融的自由化方面,日本主要是围绕着贷款利率自由化和金融业务范围自由化的内容展开;在金融的国际化方面,主要是围绕着对外开放国  相似文献   

14.
"原样派"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活跃在法国文坛上的一个左翼前卫文学团体,其成员都为当下公认的极具影响力的作家和文学理论家。该团体的骨干成员们信仰马克思主义,赞同毛泽东思想,推崇鲁迅,以《原样》杂志为平台,积极译介鲁迅的作品,将他视为"文学革命"的导师。然而,"原样派"对鲁迅的关注,是在特定历史和社会背景下,带有鲜明意识形态特征的解读,旨在为自身的先锋文学实践确立理论依据。对中国文化的借鉴也成为了他们冲破传统文学形式束缚的有力武器。随着时代的变迁,该团体的文学主张已然转变,而法国文学界对鲁迅作品的译介也开始更多地关注作品本身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5.
一个问题有意无意地被回避着,那就是要不要改造我们的国民性。尽管这个问题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经为一大批先进的中国人所大声疾呼。无论是新文化运动的旗手如鲁迅、胡适,还是后来成为早期共产主义者的陈独秀、李大钊,都从不同角度把改造同民性,  相似文献   

16.
今年是白凡金九先生不幸逝世五十一周年,为了缅怀其光辉业绩,6月26日上午,在汉城龙山区孝昌公园隆重举行了白凡纪念馆奠基仪式。奠基式由社团法人白凡纪念馆建立委员会委员长李寿成主持。金大中总统和夫人李姬镐女士出席了奠基仪式。金大中总统在奠基式上发表了纪念辞,并为纪念馆奠基挥铲破土。出席奠基式的还有国会议长李万燮、国家报勋处长崔圭鹤、民主党代表徐英勋、汉城市市长高建、大韩光复会长尹庆彬等政府和各界重要人士。光复会员、市民群众六百余人参加了奠基式。  相似文献   

17.
芮万 《新民周刊》2012,(16):103-104
上世纪20年代,飞行正处在启蒙阶段,当时的飞行员必须身兼维修技师、领航员、摄影师等多项职责,甚至还需自己绘制地图以记录飞行路线。简单地来说,当时的飞行员是不折不扣的探险家。  相似文献   

18.
撑了半个多世纪的大方百货,依旧保留着醇厚的老情怀,时光似乎从未溜走。上海淮海路上的"二百永新"年底将退出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某快时尚品牌的专卖旗舰店。上海滩曾经令人骄傲的"十二大号码店",大多已因硬件不足而成为遗落在时间里的一串数字,二百的式微意味着上海老百货公司将仅剩4家。同样是诞生于上世纪50到70年代,北京却有那...  相似文献   

19.
王煜 《新民周刊》2022,(36):28-29
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的“菜篮子工程”建设,终于破解了超大型城市的副食品供应难题。用来排队占位置的砖头,是很多老上海人的集体记忆。物资匮乏年代,大清早的菜场门口,家家户户必须派人排队,才能采购到一家人这一天餐桌上的原材料。如此的景象持续到上世纪80年代。  相似文献   

20.
禾刀 《新民周刊》2012,(49):92-92
不先入为主地以道德"干净人"自居,不夹杂主观色彩地平视,这就是发现价值的开始,也是破解社会现象的钥匙。近代上海,是中国率先踏入西方文明的主要城市之一。一提起推动社会的开放与发展进步,许多人言必谈那些名人志士。美国波士顿大学现代语言与比较文学系教授叶凯蒂(Catherine Yeh)独辟蹊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