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谢你,楚原     
林奕华 《新民周刊》2022,(12):73-73
楚原,于我,真可以谈十日十夜。那年电影资料馆给他做口述历史访问,我自说自话,怎么不找我?我有好多好多为什么要问楚原。因为他是最早教会我问“为什么”的粤语片导演。而“为什么”又不是只求一个答案的那种为什么,却是,怎么你的电影可以跟别人的那么不一样?  相似文献   

2.
出生一八○二年二月二月二十六日晚十时半,一声哎哟,有人说:“生了个男孩。”索菲听见一阵微弱、细小的哭叫,简直不是婴儿哭,而是老鼠叫。安娜一玛丽·德勒莱帮助接生,但当她把新生儿包入襁褓时,为什么流泪呢?为什么一向红光满面的莱奥波尔德(索菲的丈夫)进来后脸色苍白呢? “唉!夫人,”医生说,“他太孱弱了,我怕他活不了。”这时,索菲用双肘支起身  相似文献   

3.
公众在惊诧之余不免追问,为什么这一系列恶劣的犯罪,可以被他的光环遮盖这么多年?近日,英国已故著名主持人吉米·萨维尔(Jimmy Savile)涉嫌性侵犯多人的丑闻,在整个英国闹得沸沸扬扬。公众在惊诧之余不免追问,为什么这一系列恶劣的犯罪,可以被他的光环遮盖这么多年?从艺之路吉米·萨维尔于1926年出生在英国利兹,母亲...  相似文献   

4.
王煜 《新民周刊》2022,(28):20-23
“工作比较稳定,也比较轻松”,这是她在入职之前对社区工作者的想象。2022年春季的全域封控,不仅让上海的居民重新认识了居委会,还更多地接触了“社区工作者”这个名称。社区工作者到底在做什么,他们和“社会工作者”有什么联系?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走上社区工作者的岗位?他们能否当好居民身边“最亲近的人”?  相似文献   

5.
加西莫多的“美”不是说“美”就美起来了的。人们见到他,唯恐避之不及,他数次搭救过的爱斯梅哈尔达明知他善良、正直、勇敢,但仍然没有爱上他,这是为什么?人们视某物“丑”或“美”,首先是根据自己的生理好恶和传统习惯来判断的,外貌是人们审美时一个很重要的依据。在加西莫多的时代,能调动更高的思维层次进行审美的人数微乎其微。于是,尽管在今天看来(或者说在雨果看来),加西莫多有力量美、正直美和悲壮美等许多美的成份,但他仍然只有在九泉之下才能与心爱的人结为“百年之好”。雨果笔下的加西莫多是“丑恶滑稽与典雅高尚”结合的典型形象,“丑恶滑稽”和“典雅高尚”,“互相连锁,互相演绎”,达到了真正的“真实”,冲破了伪古典主义那种“好”则好上天,“坏”则坏透底;“美”则一切皆美,“丑”则一切皆丑的形而上学的艺术观。  相似文献   

6.
羊城美食王     
写作《先行一步,改革中的广东》一书的美国哈佛大学傅高义教授认为,广州的社会进步程度及居民生活水准。并不在巴西、葡萄牙之下;但他不明白,一个小小的麦当劳快餐分店,会在这些国家及世界各国享有知名度。中国是实实在在的美食大国,为什么没有许许多多的国际知名的“麦当劳”先生?有人认为症结出在中国的舆论宣传心态上;“他(它)够资格?没人比之更强?”对此我们姑且不作争议,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会抚育出自己风格的美食企业和美食家。广州新光花园酒家的事业家们,在不到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伦理学?康德早就指出,全部哲学要回答三个最基本问题:1.我知道什么?2.我应该做什么?3.我应该期望什么?回答第一个问题的是形而上学;回答第三个问题的是神学,而回答第二个问题的任务就落在了伦理学的肩上。对这第二个问题,萨特作了自己的回答:“我要行动”。怎样行动?“自由地行动”。为什么“自由地”?因为“我被判决为自由”。  相似文献   

8.
何映宇 《新民周刊》2023,(32):16-19
今天为什么会有“工作之苦”这样的问题,就是因为我们把劳动和工作割裂开来了,把工作仅仅视作一种赚钱的工作,而没有找到其中劳动的价值。这其实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上海书展上,复旦大学教授梁永安带来了他的新书《每个人都了不起》,这是他之前在“新世相光之来处”开设的一门“工作之苦”课程的文字结集。据《中国职场焦虑调查报告》显示,高达64.57%的普通员工对工作有“荒废感”,35.54%的白领人士产生厌倦工作的情绪,长期在压力下工作,对人的身心有极大侵蚀。  相似文献   

9.
陈建华 《新民周刊》2022,(17):96-96
许多看似不相干的东西,突然闪现在记忆里,成为世间眷恋的部件。崔健的线上演唱会,可惜我错过了。我在想,为什么对80年代没有那种怀旧感?或许我出生得早,我出生于解放前,阴郁的童年记忆,那是可怕的,伴随一生。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优秀的作家很多,但为什么偏偏是莫言摘取了诺贝尔文学奖?客观地说,莫言的小说,有其独特性,表现在其奇异的想象力和令人难以望其项背的丰富比喻,写乡土的作家多如牛毛,但像莫言这样的虚构出“高密东北乡”,而不是像贾平凹那样写“商州”半途而废的作家,实在是太少了。这样的接地气成就了他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1.
亚洲“四小龙”用30多年的时间发展经济,将原来贫穷落后的国家和地区变为新兴工业国家和地区。 为什么“四小龙”经济发展能够取得如此巨大成就,而第三世界其他国家例如墨西哥、巴西、阿根廷、乌拉圭等国曾经一度试图起飞却不能达到亚洲“四小龙”这样程度?许多人认为“四小龙”之所以成龙,有一种奇特的精神力量在起作用,那就是它们不仅同  相似文献   

12.
杨维格 《新民周刊》2022,(32):62-63
在古典乐和歌剧界,他的存在是一种传奇。1935年9月1日,日本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出生。小泽征尔的指挥风格简洁明快、热情洋溢,富有艺术感染力。他是第一位活跃在欧美乐坛并获得广泛声誉的亚洲指挥家;他曾凭借指挥歌剧录音作品获得美国格莱美大奖;他与指挥家祖宾·梅塔和朱辉一起被誉为“世界三大东方指挥家”。  相似文献   

13.
周燕 《法国研究》2000,(1):160-166
塔列朗(CharlesMauricedeTalleyrand,1754-1838)是法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时代一位重要的政治人物,他经历了路易十六时期的波旁王朝、法国大革命、督政府、拿破仑时代、复辟王朝和七月王朝,并且在这些急剧动荡的政权变革中屡屡出任高官显爵。他一身中有过许多次效忠宣誓,一次次的效忠,又一次次的背叛,故被人们视为“没有信仰”的“权变专家”和“政治变色龙”。尤其是他背叛拿破仑,力主波旁王朝复辟的行为历来受世人责难。但是塔列朗究竟为什么要背叛拿破仑而坚持复辟波旁王朝却少有人分析。本文…  相似文献   

14.
王泠一 《新民周刊》2022,(43):33-33
我从事国际关系研究,从1996年至今就没有离开过阿富汗议题。六年多前,首届中国进博会还在酝酿和招展之际,笔者在上海社科院接待某代表团,其中就有阿富汗的代表。那时候,中国主流媒体的热词是“中国梦”和“一带一路”。这位能说汉语的阿富汗学者就饱含热泪地告知:“为什么阿富汗不能有梦想?因为我的家乡只有地雷,无法融入‘一带一路’。”作为高端智库从业人员,我把阿富汗学者的忧虑报告给了国家对外援助部门和联合国相关机构代表。  相似文献   

15.
鲠在喉     
陈慈林 《新民周刊》2022,(27):35-35
当年住单身宿舍时,有个舍友名字里有个鲠字,问他为什么要起这怪名字?他说自己满月那天,老爸喝酒高兴,一不小心把根鱼刺鲠在喉咙里,折腾了好半天没拔出,最后只得去医院,住院输了两天液,吃足了苦头。报户口时,老爸特意在他名字中带个鲠字,意在告诫他今后吃鱼要小心,别让鱼刺鲠了喉。舍友也因此基本不吃鱼,因噎废食,真有这必要吗?  相似文献   

16.
想念臭虫     
胡展奋 《新民周刊》2022,(27):76-76
我很奇怪最近怎么会有点想念臭虫。我这里的“臭虫”没有隐喻,各位无需过度解读,就是结结实实的臭虫。曾和80后谈臭虫,后者表情就像听当年的达尔文谈一个新物种,“臭虫?”他嗫嚅着,“上海有臭虫?”看上去很是为上海不平。事实上,我们儿时,臭虫与我们共存的时间比蚊子还多,是大名鼎鼎的“四害之一”,无论虫格还是才艺都比蚊子高了个去。  相似文献   

17.
刘迪 《新民周刊》2017,(37):65-65
在日本,读博而心有旁顾,很难。读博,心有旁顾而能有大成就者,更难。如还未读,可好好想想不迟。如已决心读,那真要有破釜沉舟的气概了。最近,有一在大学工作的朋友说:“有的中国赴日学子,还不懂读博究竟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么说呢?至少在日本,一个选择了读博的人,那就意味着他立志抛弃其他诱惑,要一生“侍奉”学术。当然,现实中有许多例外,但至少在外人看,  相似文献   

18.
论思想禁区让我们继续思考自己的社会思维和政治思维的缺陷吧。今天不知为什么变得很难说出,斯大林作为个人是在马克思主义的环境中成长的,他是怎么样以自己的能力和素养掌握经典作家的理论遗产的,他的文章和言论整个来说从来没有超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常识的框架。那么马克思主义是在什么时候、怎么样、为什么变形了呢?马克思主义中是否为这些变  相似文献   

19.
为什么每一千个出生的婴儿中有25人活不到周岁?就这个指标讲,我国远远落后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美国、英国、联邦德国、法国和日本,一岁孩子的死亡率比我国低2/5——1/5。我国的居民渐趋老化。据1939年调查丧失劳动能力年会的老人仅占居民的9%。而现在  相似文献   

20.
林奕华 《新民周刊》2022,(24):74-74
Mentor and Match Maker:独行侠vs.为他人作嫁衣裳,谁是大英雄?电影便是那块镜子,反映在认识自己的跌跌碰碰中,男女如何大不同。男人的好朋友叫“死党”,女人的叫“闺密”,前者的情分叫“兄弟”,后者是“姊妹”。一般情况下男女的友谊不以“死党”形容,除非他和她也互称“兄弟”。同样亦不会互叫“闺密”,除非她和他也以“姊妹”相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