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广州市廉政文化周日前启动,来自海关、地税、国税等廉政“高危行业”的500名青年公务员宣誓“以后当了官永不贪污”。这是近日非常热门的一条新闻,然而热门背后隐藏的却是受众不尽的长吁短叹和失望反感:难道被我们寄予深切期待  相似文献   

3.
以孔子学说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在国外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而中国一些专家学者却在肆意“恶搞”。对此,香港《大公报》20日刊出署名“唐虞”的文章指出。优秀的历史文化包括历史名人,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恶搞”  相似文献   

4.
2006年“馒头血案”风行以来,恶搞就已经成疯。如今无论是“不打酱油了,来躲猫猫”的热炒,还是《康熙来了》的劲爆,或湖南卫视的“娱乐至死”,恶搞已从最早的电影娱乐领域扩大成为一种现代大众传播现象。这股恶搞旋风不仅流行于各种论坛、贴吧、聊天室等网络社区,也层出不穷反映在各种报纸、杂志、电视等传播媒介上。恶搞现象的流行正在引发着传媒的话语革命。  相似文献   

5.
在2006年中国的网络生活中,“恶搞”无疑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词。雷锋、李宇春、郭德纲、赵本山、葛优、潘冬子以及铁道队员,全部都通过“恶搞”这道工序成为网民娱乐的调味品。到了8月,防止网上“恶搞”成风专家座谈会、互联网的视频上传的许可证、立法禁止向未成年人传播“恶搞”等的消息成为一根针对恶搞的大棒,“以后还有没有‘馒头’?”成为中国当下的热门话题。如果说《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让中国人突然发现了“恶搞”带来的创意和欢乐,那么当这股旋风刮到“红色经典”的大厦时,终于出现声讨它的强大阵营——起码,中国互联网协会理…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一种起先来自影视文化、继而进入社会的“恶搞”现象,越来越引进人们的注意。刚出现的“恶搞”似乎有意无意地开始于对一些名著、对于一些已经拍摄成的电影与电视的改编上,由于其任意性地脱离原著的基本特征而进行的这种改编首创了戏谑性的“恶搞”之风。社会上在只有道义责备力而没有具体遏阻力的情况下,“恶搞”如同一股恶水无边际泛滥,近来更糟糕的是进入了对人所共知的英雄人物的评价,如评论董存瑞的炸堡,恶搞“董存瑞是手是被两面胶粘住了,抽不出手来了”;黄继光的以身体堵枪眼,被恶搞成“黄继光是被石头绊倒了”,  相似文献   

7.
“恶搞”是当前网络上流行的,以文字、图片和动画为手段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说白了,就是不好好说话.是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厘头表达来解构所谓“正常”,  相似文献   

8.
9.
“恶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必然而且还将继续存在下去。善意的“恶搞”,无可厚非;恶意的“恶搞”,应当严格监管“恶搞”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2006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恶搞”,从既有的种种现象来看,可以看成是过度地搞,极端地搞,极其夸张地搞;也可看成是恶劣地搞,恶俗地搞  相似文献   

10.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和珍贵遗产。然而,近时期来,针对传统文化的种种“恶搞”现象不断升级,花样日益翻新,大有锐不可挡之  相似文献   

11.
“恶搞”(KUSO)最初由日本传入台湾,再经网络传到香港、继而扩散至内地。恶搞一族利用PhotoShop等技术,借助于网络无可比拟的自由传播性和民众参与性,形成了一种以爆笑、搞怪、恶作剧为主要特征的另类创作风格。那么,为什么会有越来越多人对于这样的“恶搞”乐此不疲呢?  相似文献   

12.
从“恶搞”《无极》到如今“恶搞”红色经典,从体现价值多元和文化多元、鼓励创新的叫好之声到现在广电总局正准备出台有关互联网视频新管理条例的围剿之势,关于“恶搞”的争议一直没有中断,面对复杂的“恶搞”问题,本栏目约请三位专家,从社会、法治、文化三个方面对其进行述评。  相似文献   

13.
编辑同志: 你好。近年来,大学生当“村官”成为一热。确实,新农村建设需要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知识型“村官”,但大学生“村官”目前的现状却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14.
【事件】《报刊文摘》载:韩国为惩治腐败,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规。其中最核心、最管用的有:“家庭财产登记申报制”和“金融实名制”。1993年,总统金泳三把“金融实名制”作为经济与社会改革的首选项目。规定自实名制颁布之日起,凡没有进行实名确认的任何金融资产不能提取;过去没有按实名开户的金融财产,必须在两个月内转为实名。  相似文献   

15.
易志学 《传承》2014,(1):124-125
时下网络流行"恶搞"。"杜甫很忙"的各类涂鸦漫画是"恶搞"现象的代表。本着包容的态度来审视和解读当前网络恶搞之现状,网络恶搞文化的发展还需加以疏导,其理想发展方向应该是对世俗关怀和终极关怀的共同关注。  相似文献   

16.
网络就是这样一个处处充满奇迹的地方。2006年,一个“馒头”引发了一场网络地震,受到了全国网民的关注,并带来了别样的惊喜和快乐,它就是——《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相似文献   

17.
什么是恶搞?目前尚无准确的定义,网络流传胡戈的《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倒是一个恶搞标本。 处在一个文化多元化并存的时代,解构主义大行其道,对恶搞怎么看?这是一个问题。是疏导?是硬性压制才封堵?还是置之不理?这不是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改进文风确有必要,但是为了迎合网络情绪,而采用网络体却有商榷的必要。中国的电子政务发展一定要去伪存真,不能为了迎合互联网上的情绪而采用特殊的表达方式,不能为了媚俗而哗众取宠  相似文献   

19.
论网络恶搞     
网络恶搞,是以文字、图片、音乐和动画为手段,从视频到文本,从网络到电视,从流行歌曲到热门节目,从古典名著到英雄人物,都是被恶搞的对象,以此表达个人思想的一种方式,完全以颠覆的、滑稽的、莫名其妙的无厘头表达解构所谓正常。目前,网络恶搞已经冲击到了我们的道德和法律的底线,若不加以制止,就会影响到青少年的道德和法律意识,影响我们的民族心理,所以迫切需要通过立法来加以约束。  相似文献   

20.
伍英姿 《求索》2011,(10):224-225,198
新中国一诞生就面临全球性的冷战格局,冷战语境中中国当代文学要反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发展方向,体现无产阶级文学属性。在这样的文学观念下,“英雄人物”因为能很好地承载“生活本质”而成为社会主义文学作品中的绝对主角。建国后近三十年里,虽然在冷战形势变动时,“英雄人物”论也受到过批判和质疑,但冷战语境中绝对主义、二元对立思维在文学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阶级斗争一步步深化,“英雄人物”最终从确立走向了极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