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没有人的现代化素质,就不可能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当前,我们正创造一个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浓厚氛围,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以解决改革和建设中的问题。所谓提高人的素质,就是要提高其自身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现代化建设的实现,最终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的培养”。因此,要重视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教育,增强广大群众的文明意识,提高文明水准,提倡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设法杜绝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论从出发点。还是从最终目标看,都是以培育“四有”新人,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目的。正如江泽民指出的:“精神文明建设,说到底,是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由此可见,我们只有从人的索质入手,采取切实措施,重视人的素质培养与提高,才能促使社会走向文明进步。  相似文献   

3.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精神文明建设的立足点在于提高人的素质,这是由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及国际国内环境决定的。一、提高全民素质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所谓人的素质是指在人的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中,通过教育训练和实…  相似文献   

4.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精神文明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归根结底,精神文明建设是人的素质建设。生产力是人们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它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组成。其中,劳动者是最重要最有活力的因素。而人的素质高低决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程度,精神文明建设正是一项提高人的素质的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5.
教育对精神文明建设至关重要。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指出:“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和根本任务。从根本上说就是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因此,以人为本、努力塑造高素质的人才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实质所在。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是努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使社会成员养成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基本社会道德,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笔者认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突出主题,这是由于,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样,爱国主义是鼓舞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现代化建设、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柱;当代爱国主义要以邓小平建设…  相似文献   

7.
《前线》2009,(10):28-29
近年来,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下,按照《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紧紧围绕提高市民文明素质这一核心内容,在全市积极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实践活动,首都市民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持续提高,社会文明风尚逐渐形成。  相似文献   

8.
解决好两个文明建设的正确结合是实施跨世纪发展战略的急需,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点是人的解放和人的塑造。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的发展规律表明,两个文明建设是为人的彻底解放创造物质的和精神的条件,两者的共同点也在于为了人,依靠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始终贯穿着一切为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的根本思想。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非常重视人的塑造,首先抓住干部队伍的塑造来带动全国人民素质的提高。两个文明建设的结合要求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对国家民族有高度的责任感;讲高尚道德,艰苦创业精神,适应时代要求,全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共同振兴中华。  相似文献   

9.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所作的报告,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内容、根本目标、方针和政策,反复强调了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在于“培养人”。他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伴随中华文化的繁荣兴盛;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必须坚持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这是其魂灵和动力。因此,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11.
高等师范院校,尤其是地方高等师范院校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农村中小学和广大的农村。它始终面向农村,为提高农村人口素质、实现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发展服务。它通过培养出善于实施素质教育的中小学教师来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农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因此,高等师范院校一定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凭借自己强大的文化、文明辐射源,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作出贡献。一是把服务农村经济建设与服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促进农民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整体素质的核…  相似文献   

12.
许洋名 《新湘评论》2007,(12):40-40
培养新农民,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文明型农民。在每个村建好一个阅报栏、开辟一个文化活动室、组建一个文艺宣传队,积极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深入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大力培养品行端正不违法、计划生育不超生、家庭和睦不拌嘴、邻里互助不生非、崇尚科学不迷信、健康娱乐不赌博、移风易俗不浪费等品行良好的新农民。培养“两栖”型农民。以提高农村劳动力科技素质为重点,  相似文献   

13.
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是造就和培养有道德、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有力措施。思想道德建设是关系精神文明建设成败的重要问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途径是多方面的,而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良好心态则是一个重要环节。本文就心理健康与思想道德建设的关系及如何培养健康的心理发表粗浅见解。  相似文献   

14.
周传勇  綦玉帅 《世纪桥》2008,(5):119-120
作为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高等学校,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积极培养大学生生态道德品质,是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赋予高校的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项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同时都必须加强的重大主体性工程。只有从双重主体建设的高度,双管齐下地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5.
《前线》2011,(6):I0008-I0008
2010年,首都精神文明建设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根本,以“做文明有礼的北京人”活动为主线,大力推进公共文明引导行动,不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进一步提升了首都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首都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良好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要结合实际.针对特点,循序渐进。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要建设家庭文化,丰富精神生活,提高人的素质。要迎接挑战,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强学习、充实自己、提高素质。长期订阅报刊,不断增加藏书是家庭文化的基本建设。藏书、读书、用书应该成为现代生活的一种时尚。培养家庭文化情趣的途径很多。要引导人们逐步从低层次的娱乐向高层次的文化活动发展,如绘画、书法、美术、舞蹈、集邮、收藏等等。其次,要树立健康意识,科学饮食,自觉保健,增强体质,提高生命质量。健康的体魄是一个人从事…  相似文献   

17.
《党课》2011,(5):5-5
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基石,是提高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相似文献   

19.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我们必须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着眼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相似文献   

20.
陈勇 《求贤》2006,(11):15-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大力加强“三农”建设,而“三农”建设的基础则是农民素质建设。在经济建设中,人的因素起着决定性作用。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经济建设才能走向正轨。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应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全力塑造素质农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