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推进对乡村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用现代文明方式和理念重新诠释、解读乡土文化价值体系,重新实现乡村文化的振兴。然而,由于社会生产方式转变、商业文化传播、乡村文化精英单向流动、乡村集体经济低迷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乡村文化陷入了“破”“立”断裂、去主体化、边缘化以及文化空间萎缩等困境。为突破这些困境,有必要树立乡村文化建设新理念,通过构建乡村传统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再生产机制、构建乡村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吸引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文化建设,久久为功,实现乡村文化在现代化发展框架中的转型与振兴。  相似文献   

2.
中国文化的主体在乡村、在农民,因此,实现文化复兴也就要从乡村、从农民入手,具体来说就是农民教育。农民教育是梁漱溟所认为的实现中国文化复兴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认为,中国是伦理本位的社会,中国社会的改造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传统(儒家伦理)思想为基础,吸收西方现代文化的精髓,从农村的改造开始,通过对农民的教育,他试图在农村建立新的礼俗制度逐步扩展到城市,最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梁漱溟乡村教育理论对当代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着借鉴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关于"三农"问题的重要战略规划,而文化振兴又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东北乡村文化是游牧、农耕和殖民文化的融合模式,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因素,但是从中国传统文化角度来观察,缺乏厚重的传统文化积淀。近些年东北经济整体下滑,人口外流严重,东北乡村发展停滞不前,不利于乡村文化自信的构建。通过对东北区域文化特点、乡村发展缓慢、乡村治理行政化和乡村教育薄弱几方面深入分析,得出东北乡村文化停滞不前的原因所在。结合东北实际,提出发展乡村经济、扩大主流宣传、提高乡村教育和改变乡村治理模式等对策,以发展和丰富乡村文化,完成对东北乡村文化自信的构建。  相似文献   

5.
乡村文化旅游以旅游的文化属性和乡村淳朴的资源特点为依托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热点,备受推崇,并发展成为旅游业新的利润增长点。乡村文化旅游的需求动力、供给动力、营销动力和扶持动力,构成了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的核心动力系统,其驱动机制强而有力。创造中国特色乡村文化旅游开发模式如生态博物馆、新农村田园主义和引寨入城等是突破乡村文化旅游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6.
乡村知识分子是新时代乡村文化建设的基石,对培育乡村文化队伍、传承乡村文化内容、支撑乡村文化活动、引导乡村文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切实发挥乡村知识分子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功能,需进一步营造乡村知识分子参与乡村文化建设的良好政治生态和文化氛围、完善乡村知识分子的奖励机制和培养体系、增强乡村知识分子的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中国现代化以来形成的农业、农民和农村问题(三农问题)的总体方案,是新时代指导乡村发展的指南。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了从"农村改革"到"乡村发展"的主题转换。产业振兴、乡村文化复兴、农民社会保障和农业生态建设是乡村振兴的主题。内生动力和外部动力构成乡村振兴战略的动力机制。学界普遍认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在体制机制创新、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产业融合发展及城乡一体化发展等四个方面着力。  相似文献   

8.
统筹城乡改革是破解“三农”问题、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而加强乡村文化建设是统筹城乡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伴随着中国社会转型步伐的加快,乡村文化也随之更替与变迁,乡村文化建设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因此,要牢牢把握南宁市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契机,以满足农民需求为根本,以整合文化资源为抓手,以重建文化认同为中心,以增强文化力量为目标,充实完善乡村文化建设的硬件与软件,促进乡村文化繁荣进步、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
在中国城乡二元的社会背景下,知识分子也在工作地点、生活环境和文化志趣的意义上,被划分为城市知识分子和乡村知识分子,这种区分是在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文化变迁中形成的。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乡村知识分子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呈现出文化的先进性与兼容性、知识的实用性与多向性、道德的示范性与开放性、人格的独立性与复合性相结合的新特点。乡村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是推动经济进步的支柱、加速政治民主的灵魂、发展文化事业的基石、促进乡村和谐的中坚。乡村知识分子也存在知识视野的局限性、乡村情感的矛盾性、社会声望的迁变性和经济条件的脆弱性问题。发挥乡村知识分子作用需要增强使命意识、提高科学知识水平、完善社会参与机制,形成激励政策环境。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认真思考乡村知识分子的基本理论认识问题,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也会带动文化振兴。公共图书馆的公共性、公益性、普适性等特征决定了它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当前,公共图书馆精准服务面临不少挑战,应从总体规划等方面完善公共图书馆精准服务在乡村文化振兴中的实现机制。  相似文献   

11.
福州是中国最早接触西学的地方之一。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传教士一直是西学传播的主体。伴随着福州自己的近代报刊杂志、新式学校、医院的建立使西学在福州得以广泛系统的传播,促进了福州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向公共空间建设的重心转移,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成为乡村振兴视域下乡村文化建设亟待解决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从历史维度看,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在不同时期的变迁历程,折射出国家制度安排的内在逻辑。探寻乡村公共文化空间变迁的演进逻辑和动力机制,对于推进当前乡村公共文化空间振兴具有较好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3.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推进中国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河北省全面落实中央“文化强省”发展新理念,着力挖掘本省历史遗存、红色文化、历史古迹等多项工作,在绿色、可持续、融合式发展中,以河北太行文化为代表的新型文化样式孕育而生。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多重背景下,以史学田野调查的新视角、新路径、新方法进入研究,聚焦挖掘太行山文化的教育功能与文化价值的开发,从而发挥河北省文化资源优势,彰显教育大省与文化旅游先进省份的独特优势,为建设河北文化强省的发展之路作出应有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文化建设需要发挥文化人的先锋和骨干作用,当代乡村知识分子的文化追求己成为乡村社会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建设美丽和谐乡村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挖掘乡村乡土文化的现代因素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的踏实工作,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乡村知识分子教育引领。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是国家发展的新阶段和新态势,在数字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题中应有之义。当前,乡村文化数字化建设面临着数字基础设施利用不足、乡村文化资源流失、农民网络话语权缺失的现实问题。要不断提升农民数字素养,借助数字化技术充分挖掘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加大乡村网络空间治理力度,强化乡村网络文化阵地,打造乡村数字化专业人才队伍,以数字化助推乡村文化重焕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16.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是新时代乡村建设的应有之义,也是乡村建设能否成功的关键。基于湘、川两地实地调研发现,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建设存在两种组织路径:文化组织路径和制度组织路径。文化组织路径主要发生在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地区,本质在于村社利用地方传统文化和血地缘网络的团结能力推动农民自主开展建设。制度组织路径主要发生在传统文化薄弱的地区,本质在于政府通过制度建设、资源配置和组织建设来创设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进而激活农民的自组织能力。两种路径虽有差异,但内核在于激发农民内在的参与动力,为不同地区寻找合适的乡村建设路径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7.
当今,滥觞的国际主义建筑思潮将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裹挟入均质化、同质化中。这种民族建筑文化的缺失,导致了我国的部分城市规划、城乡建筑和美丽乡村建设丧失了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华民族建筑智慧的升华和结晶,因而在新形势下,在大学建筑类专业中进行中华优秀传统建筑文化的教育,将对提高建筑类专业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就此提出了中华传统建筑文化在高校专业教育的内容框架,并着重论述和探讨了其对提升大学生专业素养的理论价值、文化传承价值及研究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乡村民族文化是民族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智慧源泉和内生动力,是各民族基于我国乡村文化现实的自我觉醒与积极应对,是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复兴。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强民族地区发展建设的根基,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重要推动作用。云南省弥勒市有乡村多民族文化和谐共生、相互促进,共同繁荣发展的典型性,对以乡村民族文化建设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研究价值。以弥勒市为例深入研究发现,民族地区乡村民族文化建设资源丰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发展建设需求迫切,但存在部分乡村民族文化资源未得到重视,文旅融合发展有待优化提升,民族文化工作机制有待健全等问题。建议通过加强原生态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打造和培育乡村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完善工作机制,加大文化建设投入等路径,大力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建设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9.
改革开放以来,乡村公共文化被裹挟在乡村社会变迁进程之中,乡村公共文化的变迁是乡村社会历史性巨变的缩影和表现。乡村公共文化是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农民获取文化资源、表达文化情感、实现文化权益的重要载体。乡村公共文化受生存基础、建设主体、文化心理、文化空间、传播媒介等因素的影响日益走向式微。基于此,从乡村公共文化重建的内生力量、外在条件、重要依托、有力保障等角度进行探讨,以期形成重建乡村公共文化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20.
晋中商人不仅善于经商,纵横商界,逐利四海,执全国金融之牛耳,而且能够顺应时代发展,开拓创新,在清末民初积极投身兴办近代新式教育事业,在废科举、办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兴办女学方面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和发展特别是女子教育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