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晚婚化是转型期我国青年婚姻问题最明显的体现。而基于对豫南南部W村的调研却发现,当地男青年多数在20岁(虚岁)之前就已结婚生子。探究其成因机制得知:农村婚姻市场上适婚女性资源匮乏,催生了男青年及其父母对能否顺利成婚的焦虑和担忧,通过提早婚姻进入的时间,男青年可纵向延伸其在婚姻市场上的择偶时间,提高婚配成功的机率和可能,避免"打光棍"的风险;受近年来农村婚姻市场上彩礼"一年一个价"的驱使,男青年通过早婚,可减轻每年上涨的"附加"彩礼对其家庭的盘剥和压榨。在此基础上,文章得出婚姻挤压促使农村男青年早婚上演的相关结论。最后,文章指出早婚对青年人正常的学校教育、代际关系以及婚姻稳定等所造成的一系列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2.
鲁婷  陈娟娟 《传承》2009,(6):86-87
从经济原因看,"彩礼"存在的原因主要是由我国古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结构决定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是聘娶婚制的基本原则,女方把一定的财物当作结婚条件之一。从社会结构看,"男多女少"的社会结构导致高价婚姻,"彩礼"成为婚后保障金。从传统文化看,男女不平等观念的根深蒂固,"啃老结婚"现象在当今社会也屡见不鲜。  相似文献   

3.
农村持续上涨的婚姻成本给个体和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日益引起社会与学界的高度关注。本文使用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2018年全国11个省份"百村调查"数据,重点考察城镇化因素对中国农村男性婚姻成本的影响。通过分人群、分区域以及OLS回归分析发现:(1)近30年来,中国农村男性婚姻成本的涨幅较大,相比于1999年以前结婚的农村男性,2010年以后结婚的农村男性婚姻总成本是前者的7. 64倍;(2)各项婚姻成本在区域间呈现出不同特征,中西部农村男性的彩礼负担最重,东部农村男性则主要背负较高的婚房成本;(3)与婚前无流动经历者相比,婚前有流动经历的农村男性的各项婚姻成本显著更高;(4)婚娶城镇户籍女性的农村男性,需要支付更高的彩礼与婚房费用;(5)较高的教育程度与父辈较高的职业阶层均显著提高男性的婚姻成本。  相似文献   

4.
汪永涛 《思想战线》2023,(3):111-120
县域城镇化表现为进城购房的刚需化、子女教育的城镇化以及生活方式的中产化。当前农村家庭正在经历城镇化目标转型,由此形成了“一家三制”的家计模式,其中代际支持起着重要的作用,包括直接的财富转移(购房、彩礼)、老漂、城乡两栖、自我养老等多种形式。农村新三代家庭的家庭再生产由此在“城—县—乡”之间进行拆分,并形成多种分工组合,呈现出流动性、碎片化、离散化的特征。因此,中西部地区的县域城镇化具有消耗性、过渡性、符号象征性等特征,它仍然是一种半城市化。  相似文献   

5.
农村光棍现象成为时下社会热点。调查发现,时间“可能性”和空间“关系性”成为农村光棍成因及其婚姻抉择的内在变量。在传统农村“通婚圈”逐渐融入全国性“婚姻市场”的时空背景下,性别失衡和区域发展不平衡引致的婚姻挤压效应,成为农村光棍形成的宏观原因;差异化的家庭条件和个体择偶能力、观念,成为农村光棍形成的微观原因。从追求年龄更小的婚配对象到被迫接纳离异女性甚至入赘,从传统“通婚圈”到地域边缘“婚姻市场”寻求婚配机会,农村光棍也在能动地调适自身的婚配策略,充分利用了时间的“可能性”和空间的“关系性”,以增加婚配的机会。但是经时空规训的婚配机制在结构层面已经决定农村光棍能够得到的婚配机会极其有限,且随着时间流逝,结构层面婚姻挤压程度的上升,个体层面择偶能力的下降,农村光棍也将从积极寻求姻缘转变为消极面对婚姻,直至沦为终身光棍。  相似文献   

6.
卢霞 《求索》2013,(10):247-249
当下中国社会的城镇化趋向导致了居民生活场域的变迁,社区居民的居住行为、居民心理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本文研究表明:当下社会城镇化行为是导致社会个体及家庭生活形态变迁的重要诱因。虽然宗族信仰、祖先崇拜等民间信仰是原有农村生活的重要组成内容,但城镇化带来的原有社会经济结构解体、居住空间和居住形态的变化,引发了社会家族及宗族的分散化,进而导致了诸多原有民间信仰的变化与消逝。从2013年6月起,国家开始了新的城镇化建设规划和目标的制定,这个过程将对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产生重大影响。当村落变为城镇社区,居民如何顺利融入到这一进程中,传统村落生活如何与新型社区生活相衔接。这些都是城镇化不能回避之问题,此问题的妥善解决依赖于科学的城镇化建设。所以,本论题研究社区居住行为及民间信仰的转变,有益于研究社会居民心态,对建设新型和谐社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保安》2012,(4):63-63
编辑老师: 你好! 我是一名普通的保安员,老家是甘肃农村的。2011年过年回家时,老家托人给我说了一门亲事,跟女方见面之后,我当时觉得女孩不错.就答应了下来。过完春节回到北京之后,我们一直电话联系。10月份,按照我们当地的习俗,我父亲给女方家送去了2万元的彩礼,准备让我们年底登记结婚。但后来的几个月,因为婚后工作地点的原因,我们发生了几次争吵。随着争吵次数的增加,我们最终决定分手。当我向女方要求退还2万元的彩礼时,女方完全不予理会。请问,我能要回彩礼钱吗?  相似文献   

8.
城镇化在征地过程中,往往伴随着农民与地方政府之间利益分配的博弈。由于当前地方政府既是征地博弈的规则制定者又是参与者,从而使得这种征地博弈有失公平,农民的权益缺乏保障。如果地方政府不参与征地博弈,而仅作为征地博弈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让用地企业和农民直接博弈,那么,市场的价格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土地交易的相对公平。因此,一方面,地方政府需要退出征地博弈,真正成为用地企业和农民征地博弈公平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另一方面,必须完善土地市场交易机制,使用地企业与农民通过反复博弈均衡二者收益,从而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9.
农村城镇化问题日益成为国家发展战略中的重中之重,而在农村城镇化的进程中农民—国家关系问题日益凸显。基于相关史料与数据,通过研究不同时期"发展干预—农村城镇化—农民、国家关系"三者的关系,发现农民-国家关系变迁与其不同时期的农村城镇化动力机制与发展干预理念密切相关,在符合其发展规律的发展干预理念下,农民-国家关系呈现双向互动的良好增进机制。在当今新型城镇化过程中,此研究对如何实现农民-国家关系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通过深入调查,发现"剩男"们为改变在婚姻中的不利地位,形成了以购房为手段、以实现婚姻为目的向城镇大量移民的"新移民"现象。应合理引导婚姻移民与实现"人的城镇化"的良性互动,通过政府与进城农民、城市与农村的互动,实现由"转移人"到"提升人"的转变,变被动城镇化过程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中国保安》2013,(24):79-79
编辑老师: 保安员小秦是我的一个同事,他一年前经人介绍认识了一个女朋友,定下婚约并举行了订婚仪式.在女方的要求下,他把南下打工4年辛苦积攒的钱和家里的积蓄共6万元,作为彩礼送于女方、两人相处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被普遍认可的资源稀释理论认为同胞会稀释个体所能获得的家庭资源从而不利于教育获得。与此不同,基于家庭资本理论,本文认为兄弟姐妹也能够成为家庭资源的供给者角色,有助于农村多子女家庭中青少年的教育获得。从家庭经济资本上看,在家庭遇到困难时年长的哥哥姐姐会通过中断学业和加入劳动力市场获得收入整合家庭资源供弟弟妹妹继续学业。从家庭文化资本上看,通过学业辅导机制、教育期望提升机制和榜样示范机制,兄弟姐妹帮助青少年激发了学习动力,提升了学业成绩。从家庭社会资本来看,通过交流互动机制、监督规范机制和社会比较机制,兄弟姐妹规范了同伴效应的影响,优化了学习环境。教育获得中的同胞支持最终增加了农村多子女家庭中青少年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  相似文献   

13.
<正>新型城镇化中的"新",就在于强调以人为本,把广大城镇建设成为历史底蕴厚重、地方特色鲜明的现代人文魅力空间。建议:一是强化法治保障。政府要在整合现有各方面资源的基础上,加强现代化治理能力建设,建立完善新型城镇化中的人文建设跨部门合作机制,将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投入增幅等指标纳入新型城镇化考核体系。二是突出规划引领。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尤其要注意用规划引领,成立由文化专家、规划专家、  相似文献   

14.
何君君 《政策瞭望》2011,(12):53-55
社会的变革在很大程度上都起步于农村,因为农村是社会构架的基础。如今,在城镇化趋势加快背景下,社会变革的步伐大大加快,并使农村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全新的机遇。城镇化趋势加快以及由此带来的深刻影响和挑战城镇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镇化也意味着城镇人口集聚、用地扩张,城镇文化、城镇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同化过  相似文献   

15.
我在苏丹工作期间,经常参加苏丹人的婚礼。同时,当地友人也给我讲了一些苏丹人的婚姻习俗。这些婚俗有趣有味,多姿多彩,新奇而又夹杂着古老的传统,反映了不同民族和部落的多元化的生活习性。苏丹属于热带地区,人的成熟期较早。一般情况是:男子的结婚年龄在15岁以上,女子在10岁以上。在首都,男子求婚前,通常要到姑娘家相亲。中意后,他首先向女方的母亲提亲。母亲口头同意后,男方便派人找姑娘的父亲签定婚约和商谈彩礼事宜。男方在结婚前只付彩礼的三分之二,剩下的三分之一留在结婚后支付。姑娘的父亲在女儿出嫁时要给她一些…  相似文献   

16.
自从浩淼无垠的宇宙里诞生了人类,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里偷吃禁果以后,便逐渐产生出了爱情和婚姻,随后又有了婚礼和婚俗。有人说,婚姻是人生的盛宴,婚礼是这场盛宴的序曲,而婚俗则是序曲中的音符。时下,无论是婚姻当事人自己还是做父母的,大概没有什么场合能够像为自己和自己的孩子办婚礼那样尽心尽力而又进行慷慨的消费投入的,这似乎无可厚非,但传统的婚俗却越来越让人感到陌生。彩礼越要越多。在我国的许多地区,女方索要订婚财物的现象如今是越发严重了。不到十年功夫,很多农村嫁女已从要“三大件”(自行车、缝纫机、手表)发…  相似文献   

17.
空间变迁与重组不仅包含着地理空间的迁移,还涵盖着人口集聚的过程。从空间视角去研究农村新型社区空间的变迁与重构实质上是研究城乡一体化的过程。随着乡村开始发生大规模空间变迁与重组,进而引发了人际关系淡薄、公共矛盾多发、公共产品滥用、多元文化碰撞等多重问题。皖北H县作为城乡空间变迀与重组形式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种,为农村新型社区治理研究提供了较好的参考样本。本文基于对皖北H县的城镇化建设实地调研,尝试运用空间意识与空间分析的方法探讨空间嬗变过程中的城镇化发展问题,并结合包容性治理理念,探寻农村新型社区人居矛盾、人际关系、公共矛盾等基层社区问题的治理解决路径。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完善城镇化健康发展体制机制",就是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面对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完全城镇化、严重污染、资源配置不合理、城市人口规模以及部分地方政府盲目推进城镇化问题,我们要有理性的认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要尊重规律,尊重市场,尊重人民,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相似文献   

19.
试论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的政策取向和行政行为将会在加快和阻碍城镇化进程上起决定性作用。城镇化实质就是农村(农业)剩余劳动力的空间位移过程,城镇化过程中地方政府职能的定位目标,就是通过地方政府的行为,解决推进中国城镇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其地方政府的具体职能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任斌 《重庆行政》2015,(4):77-78
城镇化过程,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不断从其居住、工作、生活在乡村,逐步转变为居住、工作、生活在城镇的历史过程,即人口在空间分布上实现转移和集中的历史过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现象。城镇化的本质就是城乡经济、社会、政治、文化、人口等综合性、整体性、全方位转型的过程。城镇化的目的主要是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的提升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以此推动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遵循由传统经济向现代经济转变、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转变,以及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相关规律,如产业结构由一二三的产业结构逐步过渡到二三一结构,再过渡到三二一的结构;社会结构上大多数人居住地由农村转到城市。过程中的推动力主要原因是,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高于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而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又高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所至,以此带来了人口的合理流动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现阶段中国以及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特别是新型工业化仍是城镇化的主要推动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