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在市场化过程中,如何防范和治理雇主追求个体资本利润最大化引起的整体工人人力资本“公地悲剧”问题,需要引起政府高度重视。英国市场经济早期的实践证明,完全依靠市场机制,产生了大量的工人人力资本“公地悲剧”现象。其原因之一是工人与雇主之间的产权交易留下了权利“公共领域”,为工人人力资本“公地悲剧”的发生提供了可能;而雇主与工人产权交易中存在的“强权界定产权”规则和雇主的强权地位,使工人人力资本“公地悲剧”由可能变成了现实。  相似文献   

2.
肖卫  朱有志 《求索》2007,(12):22-24
本文在评述了传统经济学理论对“公地悲剧”的解释和治理的基础上,引入社会资本的概念,建立一个改进的KMRW声誉博弈模型。文章在改进的KMRW声誉博弈模型框架下,证明了个人理性如何在有限重复博弈阶段达成与集体理性一致——从冲突走向合作。并提出通过社会资本的培育以修正参与人理性来解决“公地悲剧”的内生博弈规则,为兼顾效率和公平的农村公共资源利用问题提供新方案。  相似文献   

3.
肖建武  陈洪 《求索》2012,(2):27-28,62
文章从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的经济特征分析和研究了森林"公地悲剧"的现象和成因,认为林权的明晰并不能完全避免"公地悲剧"现象的发生,而只有在明晰林权的基础上利用市场化机制才能真正治理森林的"公地悲剧"。  相似文献   

4.
试析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一直是人们关注的核心问题。在当今社会转型时期,土地承载了前所未有的新内容,如何让农村实现快速发展,就在于如何看待由土地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找到诸多问题的根源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本文从关于土地问题的“公地悲剧”[1]和“反公地悲剧”[2]表象入手,逐步理清土地问题的根源,并对其趋势作一定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当前农村公共品研究主要集中于需求表达机制、供给机制以及公共品供给困境的研究。需求机制主要关注农民的公共品需求偏好无法正确表达的问题;供给机制主要关注制度内供给不足而制度外供给又受困于自上而下的决策程序的制约问题;对公共品供给困境的研究则主要借助于西方学术界囚徒困境、公地悲剧与集体行动中的搭便车逻辑这三大理论资源。从我国农地制度的角度来研究当前农村公共品供给的困境应成为此后该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6.
加强鄱阳湖渔业资源管理,实现渔业可持续发展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是典型的“集体行动”问题,理性个体之间的非合作博弈必然导致集体行动的困境,如渔业捕捞面临“公地悲剧”、资源开发利用深陷“囚徒困境”、渔业资源管理遭遇“集体行动悖论”。要破解鄱阳湖渔业资源开发和管理的集体行动困境,必须从完善体制、明确责任、利益激励、合理监督、沟通协调、自律管理等方面改进和完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7.
日本政府无视国内民众的广泛质疑和国际舆论的强烈反对,强行宣布启动“排污入海”计划。事实上,这完全是为了一己之利。自福岛核事故爆发12年来,日本的废炉计划不仅迟迟没有进展,核污染水处理也越加成为其沉重的财政负担。为了甩掉这个“大包袱”,日本对内依靠行政体系的“结构性暴力”推行狭隘的“国家理性”,对外则在现实主义逻辑之上叠加了机会主义,打着国际原子能机构给予“背书”的所谓“科学无害”的金字招牌,导演了一出现实版的“公地悲剧”。毋庸置疑的是,此举的结局终将是害人害己,而值得引起重视的是恐将导致全球治理危机。  相似文献   

8.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全球生态治理却有名无实;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主张各异、利益各异,在生态环境问题上的"公地悲剧"仍然在不断上演。当前全球生态治理乏力的症结在于生态环境破坏的主体众多,生态治理却面临主体缺位的窘境。解决全球生态治理问题的出路在于努力构建全球生态治理的利益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构建又需要建立新的价值观、新的工作机制与协调机制以及新的组成结构。  相似文献   

9.
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是深化新时代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部署。本文基于公共组织理论建立“结构-制度”分析框架,以N街道为个案,揭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微观机制和组织逻辑。基层党建以“结构嵌入”实现党组织的垂直覆盖和水平延伸,重塑了社区治理秩序;以“制度整合”实现规制性、规范性和“文化-认知”性三种要素的连接,将结构潜能转化为治理绩效。与微观机制相表里的组织逻辑是:立体化嵌入使科层型与矩阵型组织结构并置,促进多种组织网络形态的并接;制度性整合则从合法性、相互性与冗余性三方面强化了组织网络的持续、稳定与弹性。对党领治理进行实践追踪和理论分析,既可以为完善社区治理体系、深化基层党建引领提供经验参考,也有助于求解政党与治理关联性的组织学理路,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0.
郭谊 《北京观察》2003,(12):38-39
“公地”(commons)制度是英国中古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封建主在自己的领地中划出尚未耕种的土地作为牧场,提供给当地牧民无偿放牧。由于放牧是无偿的,每一个牧民都希望尽可能多地增加自己牛羊的数量。随着牛羊数量无节制地增加,牧场最终因过度放牧而成了不毛之地。1968年,美国学者哈定发表了著名的《公地的悲剧》一文,指出人类因过度使用空气、水、海洋水产等看似免费的资源,终将付出无形而巨大的代价。自此以后,“公地的悲剧”成为在环境科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领域广泛讨论的话题。一方面,由于是“公地”,大家都可以心安理得地享用;另一方面,正由于是“公地”,人们往往不会认真地去珍惜。事实上,无论是有形资产还是无形资产,只要它带有某种程度的“公地性质”,就不可避免地会遭遇无休止地蚕食和侵害。这方面最典型的例证便是我国过去庞大的  相似文献   

11.
李松 《现代领导》2006,(9):37-37
有一块公地,草长得很茂盛,是牧羊的理想之地,第一个牧民发现这块公地后.马上将自己的羊群赶了进去.让羊只放开肚皮吃了一天又一天。很快,第二个牧民也发现了这块公地.并且毫无顾忌地在公地上牧起了羊群。紧接着,第三、第四个牧民也毫不迟疑地将自己的羊群赶进了公地.由于是公地.虽然谁都可以进去牧羊.但是没有一个人会对这块公地进行养护。结果,若干年之后,原本是草长莺飞的一块肥沃之地.退化成为一个寸草不留的沙漠。这就是“公地悲剧”。大家都有使用的权力。却没有管理之责。只有权力而没有责任。结果自然是可想而知的了。“公地悲剧”大量地存在于经济领域。一些国有、集体企业办不好。或多或少地与之相联系。  相似文献   

12.
公共利益最易被侵害 “公地悲剧”是经济学界熟知的一个现象,也是一个广泛存在的现实。在外国,有人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取一块草地,草地被划分成几块分给牧羊人,但在中间留下了一块作为公共用地,每一个牧羊人都可以自由使用。结果,社会学者们发现,一年下来,  相似文献   

13.
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协同治理成为回应复杂社会需求和提供公共服务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社会组织作为协同治理的重要主体,如何助推多元主体持续参与协同治理?本文选取两个典型案例,发现社会组织助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协同治理模式及其策略集合:一是以“需求回应”为中心的协同治理,社会组织依托行政权威设计了“瞄准政策窗口”“塑造典型方案”及“借道行政承诺”的助推策略;二是以“价值创造”为中心的协同治理,社会组织嵌入合作网络设计了“培植协同网络”“启动任务激励”及“设置可视反馈”的共同体生成策略。社会组织面对不同制度环境,选择了不同的助推策略。研究结论深化了社会组织微观行为研究,对于社会组织助推协同治理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14.
在奥尔森集体行动理论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也存在一定程度的集体行动困境。以老旧小区"加梯"为例,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加梯"各主体之间的组织壁垒均会导致集体行动之困。为破解"加梯"难题,江西J市人民政协通过参与基层治理实践,运用协商理念、协商资源有效融合集体行动中的各种组织,形成"加梯"共同体,利用专门协商机构的制度优势,将协商机制以制度形式嵌入到集体行动内部,以此减少"搭便车"现象。人民政协参与"加梯"的治理实践,为破解集体行动之困提供了制度与组织两个参考视角,对于提升基层治理效能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基层治理的优良传统和法宝是群众路线,“与群众打成一片”是基层治理的工作写照,“弄脏你的脚”是基层治理的工作方法,“人心和情感”是基层治理的“灵魂”。文章从社会情感建设的历史、理论与实践三重逻辑出发,论证社会情感建设是中国基层治理的重要特色和传统优势,分析、探索社会情感建设在基层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与实践路径。海南D村和西藏G村的实践给基层治理带来新的启示,其核心要素是“情”,主要包括:发挥基层党建引领作用,做到“有情治理”;休戚与共,融情入理,引导群众参与式发展;命运与共,兼顾效率和公平,培育共同情感,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让社区真正成为人民的物质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6.
以话语制度主义为理论视域,教育减负政策的制度创设、制度选择与制度变迁分别遵循感性与理性的碰撞、事实与价值的博弈以及观念与话语转换的政策逻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减负政策话语历经“政治话语主导”“专家与公众话语介入”“媒体话语推波助澜”以及“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四个关键时期,表现出从“分级管理”到“协同治理”的变迁逻辑。未来我国教育减负政策的优化路径包括:正视社会语境,全面考量相关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理念;关注话语联盟,引导建立教育减负改革的利益共同体;完善政策话语,借由“优势视角”优化政策文本表达。  相似文献   

17.
城镇化与现代化推动乡村治理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对于新型农村社区环境治理构成严峻挑战。社会资本在新型农村社区环境治理中透过社区信任、互惠规范与关系网络发挥合作功能、约束功能与沟通功能。然而,新型农村社区在转型过程中社区信任衰退、互惠规范断层和社区关系网络转型引致社区环境治理遭遇集体行动悖论、"公地悲剧"与治理互动困境等重重困境。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共同体化是提升社区环境治理能力的关键,国家需要以重塑社区信任、复建互惠规范和修缮参与网络为主线重构生态环境治理合作共同体,化解新型农村社区环境治理困境。  相似文献   

18.
数字技术和党组织双向嵌入既有治理体系形成的统合型数字治理已成为我国基层治理效能提升的重要模式,但既有研究尚未系统回应统合型数字治理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机制。基于策略关系国家理论构建了“知识+能力+行动”框架,结合深圳市龙华区“党建+科技+治理”的个案,对统合型数字治理推动有效治理的理论逻辑和实践机制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统合型数字治理兼容了统合型治理和数字政府的优势,实现了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协调与平衡,通过理念思维再造、责任利益再造、激励约束再造三大机制,塑造了基层治理共同体的统一价值基础,并从结构力和能动力两方面重塑了治理行动者的知识、能力和行动关系,促成了治理行动者间的知识融通、能力集成和行动协同,有效解决了多元碎片化和集体行动困境的问题,提升了基层治理效能。  相似文献   

19.
王龙  王娜  李辉  王娟 《电子政务》2023,(5):76-87
基于内部横向视角推进政府数据跨部门协同治理,是深化政府数据治理改革的重要内容。综合采用文献综述、理论推演、案例分析的方法,按照“协同动力-协同目标-协同反思”的研究逻辑,剖析政府数据跨部门协同治理的理论内涵,分析其基本过程和作用机理,并结合上海市等典型案例地区的政府数据治理实践进行应用检验,综合提出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横向视角下的政府数据跨部门协同治理是以建立协同治理格局为目标的实践变革,由“组织设计-制度安排-技术保障”多维动力要素驱动,受到来自组织运行、制度表现、技术嵌入等多重障碍因素阻滞,应重点采用完善组织环境建设、优化数据治理协同制度和创新治理技术工具应用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政策试点彰显了我国千年治理智慧和经验,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项重要制度资源。在过去的几十年间,政策试点频繁运用于国家各项改革和重大政策实践,深刻形塑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模式,助推“中国之制”向“中国之治”转变。当前,政策试点成为理解中国国家治理制度,探寻“中国之治”的重要切口。对此,国内外学者做了大量基础性研究工作,形成了见仁见智的学术成果。本文对现有研究进展作了系统梳理,指出研究局限与不足,并对有关议题进行讨论。本文认为,政策试点关键在于“先行先试”,本质上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的实践过程。下一步,深刻把握试点的本质特征,系统深入研究我国政策试点的重大理论实践问题,需要进一步明确研究基准、拓宽理论视角、延展研究议题、回应重大改革实践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