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文学意义研究是20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重要成果。在西方文学批评史上,围绕文学意义的研究大致有三种理论范式。第一种研究范式以俄国形式主义、结构主义等为代表,它们认为文学的意义内置于文本之中;第二种研究范式以美国读者反应批评、德国接受理论和解构主义为代表,该范式以"作者—文本—读者"为批评理路,强调读者的解读功能;新历史主义把文学看成历史的组成,强调文本生成的社会文化语境与权力话语,标志着西方文学批评由"作者—社会—作品—文化—读者"的新的历史转向。三种文学批评研究范式的演进是文学批评从文本研究走向文化研究的历史转型,这是文学批评范式的理论地图。  相似文献   

2.
史洁 《求索》2013,(2):151-153
文本的阐释是充满无限可能性的活动.以文本作为专门研究对象的文本学正可以为这种文本阐释提供指导。文本学涉及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符号学与叙事学,接受美学和后现代主义等多种理论方法.立场上呈现出多元和多维的特征.从它出发来观照文本可以获得诸多新鲜的文本阐释视角和效果。从结构和后结构主义的文本理论来看,文本是一种符号的链接;从接受关学的角度看,文本具有无限阐释的可能性;从后殖民主义理论来看,文本成为可被质疑的寓言:从后现代主义理论来看。文本又成为挑战线性存在的“文本的文本”。  相似文献   

3.
许军娥 《理论月刊》2010,(10):141-143,166
本文从文学审美的维度入手,认为文学审美是现当代中国儿童文学经典生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文学经典的生成是"内部"要素和"外部"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是文学审美活动的实践形态、知识建构和价值指向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综合过程,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体现和凝聚着审美主体对于审美活动的主体性,凝聚着作为审美客体与对象的经典文本的审美经验、社会历史和人文内涵。  相似文献   

4.
人学与语言艺术:新时期两大文学理论范式的演进与汇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是人学"和"文学是语言艺术"作为新时期两个最主要的文学理论研究范式在其演进中走向了汇通.人学范式文学理论研究早期对人的规定趋于静态化、抽象化,带有古典人道主义特征,到了新理性精神和文学主体间性的讨论,把文学的语言和交往特征纳入其中,而语言范式的文学语言学、文体学、叙事学研究等也从相对单纯的形式研究走向社会文化分析.与此同时,超越这两种范式,把文学的语言审美维度与人文社会维度加以综合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何在更高的层面上重新整合被淡化的文学的政治维度、认识维度,将是中国文学理论下一步发展面临的话题.  相似文献   

5.
弗莱与解构主义一样对文本的固定意义产生了怀疑,主张从多重角度、多个层面对文本的意义进行阐速;解构主义对文本的阐释走向了玄而又玄的虚无主义,与之相比,弗莱通过"语境"论来阐释文学文本的一系列意义,强调这一系列意义最终会指向普遍意义;解构主义文本观对读者权力意志的强化,与之相比,弗莱强调文本与作者、读者之间存在的张力关系,因此不可能过分地夸大读者在文本阐释中的作用,并始终关注"人"的存在与价值.  相似文献   

6.
解析文学文本与意识形态之间推论关系是齐马文本社会学的出发点,它批判地汲取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思想的理论精髓,从符号学的角度重新为意识形态赋义,将意识形态话语化,旨在考察意识形态在文本语义、词汇、叙述结构上的表现。齐马认为通过意识形态话语叙述主体的自我反省与对话,实现对意识形态的超越,以此拒斥市场经济所浸染的价值双重性危机。可以说,齐马文本社会学的意识形态观开创了研究文学文本与意识形态关系的新模式,为近年来审美意识形态命题的探讨和解答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7.
董希文 《青年论坛》2005,(5):128-131
文学文本理论是在语言论转向过程中兴起的一种新型文学理论观念,它强调文本自身的自律性和意义解读的多种可能性,立足文本语言、结构本身特征研究文学。陌生化的语言客体、有机语言统一体、封闭的深层结构、深层结构的颠覆与重构和意识形态生产客体是西方20世纪最具代表性、最有影响的文本理论派别,它们构成了文学文本理论的主体并指引着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
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文化修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化修辞是当下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基本建构法则和运行手段。作为大众审美对象的民间艺术展演文本,为有效建构其在消费主义语境中的新的审美文化姿态,不断维护文本魅力以满足大众审美想象,这种展演文本必须充分运用和施展拼贴、挪用、复制和炒作等文化修辞策略。这些文化修辞策略的运用,使得民间艺术展演文本呈现出符号的陌生化、结构的混杂性、风格的原生态和审美的娱乐化等文本个性。  相似文献   

9.
牟军  薛鸿 《思想战线》2021,47(3):144
起诉文本是纠纷诉诸法院的规范表达形式, 它的生成对于纠纷成案具有重要的指向意义。从起诉人的角度看,通过对起诉文本中的“诉讼请求”“纠纷事实”“事实依据”等法律要素的构建, 以实现纠纷成案的客观功能;通过对纠纷的法律属性进行分类和归纳,将纠纷纳入具体的法律关系之中。 而法官通过起诉文本对纠纷成案有着规制、交涉引导和抑制的作用。 基层司法中纠纷成案正当化路径的调适, 需要解决基层司法中起诉文本生成的一些基本问题, 发挥地方性知识在纠纷成案中的作用, 以及法官对纠纷成案的社会政策及伦理的坚持。  相似文献   

10.
董莉 《理论月刊》2001,(5):24-26
文章认为,审美对象作为社会历史的生成物和存在物,在新世纪从本质上区别于以往的世纪。新世纪的审美对象因新世纪的独特内涵而具有自己的丰富意蕴,具体体现在其新的社会历史性、国家民族性和主体个体性三方面;从存在形态上看,新世纪的审美对象主要分为自然存在的审美对象、社会实践的审美对象和文化创造的审美对象三大类;新世纪的审美对象对审美主体具有愉悦人的感知、提升人的境界、塑造人的灵魂的三个主要实践功用。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西方文学研究的各个层次均引入语境理论,这一现象伴随着研究观念和思维方法的深层变革。文学话语层面注重语境的实践性和对话性,后期维特根斯坦借助语境寻求语言的意义,反拨逻辑语言观,巴赫金倾心于发掘文学作品与整个社会生活语境的关联,以及文学语言研究中语境间的对话。文学阐释层面侧重语境的时空性,伽达默尔通过树立解释主体的历史语境的价值而创立现代解释学,瑞恰兹则将文本语境的时空长度无限延长,从而让我们看到了文本解读的多义性。文学文体层面,各个语境主义文体学流派引入文本之外广阔的社会文化语境信息,将文学话语与一般话语的文体研究打通,借助语境的开放性彻底打破了局限于文本内部的文本主义研究方式。  相似文献   

12.
王向阳  旷新年 《求索》2007,(9):190-192
陈映真的创作审美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台湾的繁复现实予以深度关注。小说文本构建了一个缤纷多彩的文学世界,呈现出丰富厚实的思想内蕴:既诗意地开掘人道主义思想,又理性地叙写困顿郁闷的心灵;既对跨国资本语境下的人性进行不懈的探寻,又对苦难政治历史予以审美的沉思。  相似文献   

13.
邵子华 《求索》2007,(2):170-172
文学文本阐释中的三重超越是指文本超越、时代超越和心灵超越。文本超越注重对文本的反思和对话,时代超越尽力发掘文本的人文精神,心灵超越追求主体精神的建设从而再造另一世界。这三重超越是实现文本价值必须经过的精神历程。  相似文献   

14.
在《资本论》及其手稿中,马克思秉持唯物史观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相统一的总体性视域,将货币置于作为有机整体的社会历史发展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揭示了货币所具有的劳动生成性、关系物化性与主体抽象性三重意蕴。从历史总体维度,货币作为社会生产劳动的直接代表与资本增殖中的生产要素构成了货币的生产本源。从结构总体维度,货币作为物化社会关系和劳资关系物化形式体现了货币的关系本质。从价值总体维度,货币作为现实的人的对象化与资本抽象统治的主体存在蕴含着货币的主体本性。马克思的货币概念超越了单纯的经济学、哲学或社会学范畴,上升为总体性、革命性的社会历史范畴,在破解人类历史上的“货币之谜”的同时,也祛除了资本主义的“存在之谜”。  相似文献   

15.
文本文化研究模式的生成、突破和重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永康 《前沿》2010,(1):175-179
文本文化研究模式主要生成于结构主义-符号学方法,注重文本形式研究,但具有反现实主义、反人文主义的偏颇。必须拓展文本研究的"生产"和"阅读"之维,恢复文本与社会历史语境的联系,从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框架内,尝试建构一种多层次的文本文化研究模式。  相似文献   

16.
哈罗德·布鲁姆理论在中国的接受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杰鹦 《思想战线》2007,(1):121-126
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哈罗德·布鲁姆文学理论研究的成果梳理、重审,可以看出:浪漫主义诗学、创造性误读、对抗性阅读、文学经典的重构的批评思想构成了布氏理论的主要部分;布氏理论实质是阅读的审美主体性、审美创造性、审美有效性;中国的“布鲁姆研究热”自有其中国语境与文化动因,是中国与西方文论的一次对话。  相似文献   

17.
蒋继华 《前沿》2010,(24):174-177
欲望叙述是当代中国文学叙事的重要内容。身体在女性写作中不仅被作为话语的对象来建构,而且其自身的内涵、价值和意义也日益丰富。当代女性文本关于身体叙事的方式、身体经验的表达经历了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王安忆、陈染、卫慧等女性文本中,身体意象呈现出独特的风貌。身体意象在当代女性文本中的流变,具有深厚的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18.
陈静 《理论月刊》2007,(7):136-138
西方文学理论研究直到新批评开始才逐渐认识到文学文本的意义并不是以明确清晰取胜,文学真正的魅力在于含蓄多义。但是“多义性”的研究视野在不断转移,从新批评的文本内部的“悖论”、“反讽”、“张力”、“隐喻”等纯语义研究到巴赫金的小说的杂语性和复调研究,再到解构主义的文本之外的“互文性”的文化研究,文学文本的“多义性”从封闭走向了彻底的开放。  相似文献   

19.
回顾语言顺应论应用于翻译方面的研究,前人的研究确有不足之处。从语言顺应论的动态观,可以审视译文对各种语境的顺应程度。不同的文本顺应各种语境的程度有强弱之分,译者在进行翻译工作之前,应该先对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境差异程度进行权衡,才能在翻译过程中作出适当的顺应。  相似文献   

20.
论约翰·菲斯克的大众文化文本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中望 《求索》2008,(9):199-201
约翰·菲斯克认为,大众文本是在封闭与开放力量、读者与生产者、被偏好的意义同质性与解读异质性之间进行斗争的文本,它是一种“生产者式文本”,过度性与浅白性是其主要特征。菲斯克的大众文化文本观建立在其大众观的基础上,突出大众具备积极、主动、充满抵抗精神的辨识力。菲斯克的大众文化文本观对于大众文化地位、积极作用的提升与挖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对大众文化进行客观公允的辩证分析,其主要不足在于他不加批判的研究立场引发了“文化研究的范式危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