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德具有共通性,由此可以解释不同伦理学流派、不同伦理学类型或不同伦理学家都不约而同地关注、重视美德这一无可辩驳的事实。美德伦理学具有相对于义务论伦理学或功利论伦理学的独特性或独立价值,这主要表现为其结构上的独立性、美德自身的实在性以及美德作为善的独特性。对于道德教育来说,既然美德具有共通性,那么,我们对于美德概念的理解、对于美德之构成及美德之模塑途径等的了解,就不仅应当而且可能参考我们悠久的文化历史资源及与我们有着不同价值体系、不同理想信念的西方国家中民间与学术界的传统积淀或研究成果;既然美德伦理学具有独特性或独立价值,而且这种独特性或独立价值不是功利论或义务论所能取代的,那么,我们就不能固着于功利论或义务论的套路及程序,而应当将美德伦理学引入道德教育,以美德论之优势来弥补功利论或义务论之缺失。  相似文献   

2.
在人类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伦理学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西方,伦理学发源于古希腊,真正给出“伦理学”这个概念的是亚里士多德,并写下了人类第一部有严密体系和明晰概念的伦理学著作。在中国,“伦”和“理”的概念早在商周春秋时期的文献中,就已经出现。“伦理”二字首次出现在西汉的《礼记》中,“伦理学”这一学科范畴却是19世纪由西方引进、并经与中国传统思想对照而最终形成的。上世纪中叶以后,西方伦理学家对伦理学的实践意义兴趣倍增,到了上世纪下半叶,对各种实际道德问题的研究蔚然成风,变成了伦理学发展的主旋律,应用伦理学逐渐成为伦理学的主流。本文通过对伦理学本质特征和应用伦理学本质特征的分析,进而提出笔者对于伦理学与应用伦理学关系的理解。  相似文献   

3.
杨豹 《桂海论丛》2007,23(3):63-65
迈克尔·斯洛特是当代著名德性伦理学家。他采取了一种特别的纯粹德性伦理学样式,即关怀伦理学,或以行为者为基础的德性伦理学。这种德性伦理学开启了一条不同于新亚里士多德主义的德性伦理学复兴之路,成为当代德性伦理学领域中重要的分支之一。  相似文献   

4.
刘元 《前沿》2004,(2):164-165
本文分析了孔子伦理学说中的“仁”以及由其统率的忠、孝、悌、信、恕等思想观念。阐明其中包含的积极因素和糟粕 ,力图指出儒家伦理观的现代人文价值。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孔子思想的精华作了探索性的研究。作者认为:孔子思想的中心是“仁”。“仁”的实质是“爱人”,它是被统治阶级要求人与人平等的观念,也是孔子的新人类观。孔子提出“仁”的思想的社会历史根据是尧舜之世“原始社会的民主自由”和西周社会“裕国强民的治理形式”。孔子提倡的“礼”是为“仁”服务的,是要“寓仁的教化于礼”。“仁”在政治上的要求是“要为大众谋幸福”,要作到这一点,就必须施行教育,培养“为仁一以贯之的政治家”。孔子作为教育家是“一代哲人”,他创造的许多教与学的方法,都具有普遍的真理性。作者认为,以往一些儒家正宗学派对孔子思想多所歪曲,对后人影响很大,现在应该重新思考,恢复孔子思想的本来面貌。  相似文献   

6.
放大爱心     
“仁”是孔子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概念,一部《论语》共有11000字,109次出现“仁”字,有58章谈到“仁”,孔子对“仁”的解释很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其中一个重要解释是“仁者爱人”,换成今天的话,“仁”就是“爱”,我们可以认为“爱”是孔子学说最核心的概念,我们就从这个概念出发,讨论职场君子应有的爱。  相似文献   

7.
身体是伊格尔顿近年来讨论审美与伦理关系问题的核心关键词。作为审美形式的古希腊悲剧同时充当着伦理、政治工具和哲学工具,既能重现又能反思现实生活,亚里士多德的宣泄说与身体关系密切;18世纪英国关注"道德观念"的哲学家们则认为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学是和谐一致的,伦理和审美都以身体为基础,以想象中的"摹仿"为前提。审美和伦理问题必须借助"身体"来实现个体与总体、法则与欲望、道德与知识之间的紧密链接。劳动和审美都是个人身体之潜能的全面展开,这是马克思的观点,但享受劳动本身的劳动和享受美德本身的美德,则是马克思和亚里士多德的一致之处。伊格尔顿试图建构的唯物主义伦理学,其理论源头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英国经验主义美学以及经典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以身体为轴心的美学和伦理学。  相似文献   

8.
曹康莉 《理论月刊》2023,(11):18-25
亚里士多德式马克思主义洞察到了马克思伦理思想中存在规范内容的特点,它吸收人道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美德伦理学所提供的理论资源,致力于把马克思思想放置到亚里士多德伦理传统之中加以诠释。在价值取向方面,它把马克思学说解读为伦理—政治体系:伦理部分揭示出好生活的构成要素,政治部分则保障着好生活的现实化。在方法基础方面,它把马克思思想重构为“类本质—异化—革命—复归本质”的框架,试图把本质概念及其内在的目的规定性作为规范来源。然而,该进路忽略了马克思伦理思想的整体性和独创性。实际上,随着历史唯物主义被确立为根本方法,马克思开始批判亚里士多德式的本质概念,个性和解放个性的否定式表达取代了本质和复归本质的思考框架,成为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规范基础所在。因此,考察和反思亚里士多德式马克思主义对于理解马克思的伦理思想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
齐瑞霞 《青年论坛》2002,(2):108-108
“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也是产生儒家其他思想主张的基础。孔子仁学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就是道德自觉 ,一种自我规范。它实际上是孔子眼中的“人”的道德模式 ,是一种人格理想。由《论语》中所提及的仁人、君子结合孔子本人的思想行为追求 ,可见“仁”就是一种心灵的平静和行为的儒雅。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仁被纳入了礼的约束之中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论语·颜渊》以下只称后两字 )。仁是本质 ,而礼则是一种表现形式 ,即“克己复礼” ,而“礼之用 ,和为贵”。所以“礼”无论是作为社会 ,还是个人行为的规范化制…  相似文献   

10.
齐贵云 《求索》2012,(2):114-116
在当代美德伦理学的复兴运动中,相对于普遍受到重视的亚里士多德的理性主义传统而言,斯洛特独辟蹊径,从休谟的情感主义传统寻找一种美德伦理学在当代复兴的思想源泉。斯洛特利用当代心理学关于移情的研究成果来发展和印证休谟的移情观念,并且以移情观念为基础来发展和完善关怀伦理学,使之成为一种既能解释个体性道德问题,又能够解释公共领域、政治领域道德问题的全面的当代情感主义美德伦理学。  相似文献   

11.
论孔子的礼乐美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子在中国美学史上最早奠定了礼乐相亲、善美相成的原则。孔子的礼乐思想源于周公 ,但有很大创造。孔子说的欲仁、好仁、乐仁分别为知性的、物性的、情性的对待仁的态度 ,相当于康德说的善的快乐、感觉的快乐与审美的快乐。礼乐均建立在仁的基础上 ,礼乐相通 ,均是仁的“文”化。礼是乐底子 ,乐是礼的升华。孔子说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体现出人格建造从感性始 ,经理性的作用 ,再到感性 ,最后实现理性与感性的完美统一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朱莎莉 《世纪行》2012,(5):12-12
我认为,“湖北精神”可以概括为16个字:“务实求真、崇德守信、开放包容、敢为人先”。“务实求真”是脚踏实地的一种态度和作风.“崇德守信”是一种善良美好的道德规范,“开放包容”是一种宽阔兼容的胸襟.“敢为人先”是一种创新求变的精神。态度和作风可以决定干事的效果,道德规范可以培育人的美德,胸襟可以结天缘、地缘、人缘,精神可以拒绝平庸,创造卓越。  相似文献   

13.
余纪元先生在《德性之镜》这本书里,将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伦理思想做了比较,认为孔子伦理学可以用德性伦理来标志。然而孔子的思想能否用先验理性作为基础,是值得探讨的。从本源的诗情出发,儒家伦理应为诗性伦理。  相似文献   

14.
孔子的为政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子从他“仁”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出发,汲取历史上国家兴亡的经验教训,在分析他所处的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如何执政、从政,即如何治国、如何当官方面,谈了一些思想主张,其中,有些是封建主义的糟粕,有些则是思想的精华。经过历史长河的大浪淘沙,那些糟粕的东西已成为历史的垃圾,而那些闪光的精华部分,却溶入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成为历史上的亮点,就是对今人也有  相似文献   

15.
《论语》中体现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就是仁和礼。其法律思想基于仁,实现仁则要靠礼去规范和强制。他把“天下归仁”作为最高的理想和目标,把礼作为仁的外在表现形式,礼、仁必须统一,以礼的准则来行仁,以仁的自觉来复礼,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达到完美统一,以此维系孔子的法律思想。  相似文献   

16.
孔子早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名言,可见,在他看来,能够同时做到“仁”和“智”的人太少了。大概在于过仁就近于软弱,过智则近乎投机。事实上也是如此:历史上、现实中大仁大智的人确乎不多。可是,如果说有一个人对仁和智的理解高出常人,你相信吗?这个人就是...  相似文献   

17.
黄小娟 《前沿》2009,(7):174-176
“仁学”是儒家人学的哲学,“忠恕之道”是孔子仁学伦理原理中重要的道德内容。孔子认为,人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出来的“仁”,就是道德。这种儒家道德行为的主要实施方式即“忠恕之道”。“忠恕之道”以人为本位,以道德伦理为中心,构建了儒家伦理型人学的道德精神体系,对充实个体道德精神、加强社会成员道德责任感以及构建现代社会的道德精神都具有积极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建光 《政协天地》2012,(12):17-19
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教育史上,孔子与朱子是一脉相连的巍巍两座高峰。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朱熹承前启后,把孔子学说上升到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形态,开创了儒学的新天地。朱子建立的后孔子主义(朱子理学),“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  相似文献   

19.
礼教的目的,就是要让我们懂得做人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不是靠外在的力量,而是靠我们每个入的自觉,“为仁由己”。“仁”就是一个人具有同情之心、恻隐之心。但是“仁”更重要的含义是对自己的约束。孔子主张通过“礼”的教化,培养一种“仁”的品德。  相似文献   

20.
论戴季陶主义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季陶是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右派的主要理论代表。他假借孙中山的名义,挖空心思地将孙中山的只言片语与孔子的一些观点联系在一起,编造出一个所谓“三、三、一”的理论系统,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能作部分”——三“达德”。他认为“智、仁、勇”是三种通行不变的美德,其中“仁”是核心,“智”是为了“知仁”,“勇”是为了“行仁”。这是它的“原理论”。第二,“所作部分”——“三达道”。他认为“民族、民权、民生”是三条人所共由之道,其中“民生”是核心,民族、民权都是为了实现民生。这是“理论系统”的“方法论”。第三,“择善固执”——“诚”。“诚”是指“决心”,是“民族精神之原动力”。他认为人心、意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