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岩 《前沿》2012,(5):25-28
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经历了基于集权和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和基于自由和民主政治的民主—国家两个阶段。在两者渐次演进和发展的进程中,公民的政治参与逐步地显现并伴随着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全过程。民国初年,政治参与的扩大呈现出盲目、非理性的基本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现代民主—国家建设进程中,逐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其不断地适应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2.
郇雷 《岭南学刊》2020,(4):26-34
资本的统治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不断演化,而且具有较强的调试性和适应能力。但是,资本主导的逻辑一以贯之,是我们把握资本主义阶级统治实质的一条主线。当下西方国家政治衰败的原因在于资本逻辑主宰了政治进程,形成了资本政治的现实。资本政治放大了选举民主的局限性,隐藏着寡头政治统治的风险,形成了"否决政治",致使国家治理陷入困境。由此,资本主义政治逐渐走向封闭、僵化和保守,也越来越与现代社会的政治逻辑不相适应。  相似文献   

3.
在二十一世纪,人类已经进入了后工业信息化时代,这个时代的特征是信息通信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信息通信技术引领了全球化进一步发展,也孕育了全新的数字化经济模式,以及在数字经济模式之下的数字劳动形式,在这个过程中,资本与劳动力的关系也随之发生变化.在此背景下,阶级的划分标准日渐模糊化;劳动者之间的差距日趋明显;生产者与消费者的身份逐渐合二为一.数字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本与劳动力之间的对立披上了温柔的外衣.信息通信技术有可能最终会成为巩固和加强资产阶级现有权利的工具.但同时,当信息通信技术的本体论根源被置于新马克思主义的哈贝马斯批判理论框架内时,人们也有可能会理解其对大众"主体性"激发的可能,进而理解其对于人类解放的巨大潜能.  相似文献   

4.
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是国际资本市场大规模扩张。全球化时代国家主权的独立性相对地在削弱,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是管理上的重大变革。在全球化时代,国际间的合作形式更多地将从双边或多边合作转向跨国合作和整体配合,国家特征和单一政府的内部管理将越来越弱。  相似文献   

5.
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得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遭遇了巨大影响并呈现出多元化、非理性化、复杂化等特点。在此过程中,我国传统的政治社会化机制、国家认同形式、核心价值认同等面临严峻挑战。无可否认,任何国家都需要一定的政治认同支持,这是国家强大的社会心理基础。在全球化趋势不断巩固和深入推进的形势下,将当代中国的政治认同问题置于全球化视阈来加以剖析和审视,对于夯实和提升我国这样一个民族构成复杂的多民族国家的政治认同,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7.
政治学说是政治思想家或政治理论家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建构起来的系统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近代西方政治学说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包括自然状态、自然法、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和政治国家在内的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8.
蒋永甫 《传承》2008,(12):132-134
政治学说是政治思想家或政治理论家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建构起来的系统的、完整的思想体系。近代西方政治学说以自然法理论为基础,形成了一个包括自然状态、自然法、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和政治国家在内的一个完整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9.
工业化中的国家资本和民间资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在加强政治统治的同时又重新操演政府全面控制经济的传统模式,把经济纳为政治的依附物。但是,受各种条件的牵制,这种垄断的形成有一个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又伴随着政府在形式上对私营经济的扶持、若干国营重工业的建设和新式经济在总量上的增长,使人们对政府着  相似文献   

10.
以制度理性为主要形式的政治秩序建构并不是自足的,没有相应的社会基础的支撑,政治无法良性运转.社会资本就是这样一种支撑政治良性运转的社会基础.当代中国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和谐社会的治理理念与社会资本内涵之间具有契合性,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社会资本的缺失将会引发治理危机,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挑战.以培育社会资本为向度实现和谐社会的政治治理,已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1.
李志祥 《长白学刊》2011,(4):119-124
企业诚信问题,是当前制约中国乃至世界企业发展的关键问题.要推进企业诚信建设,必须加强政府对企业不诚信行为的经济制裁力度,提高社会对企业不诚信行为进行经济制裁的效率,使诚信能够从企业的道德负担转化为企业的道德资本,使企业像追逐其他实物资本一样追逐诚信道德资本.  相似文献   

12.
《社会主义研究》2021,(2):102-108
社会主义人民政治的内在逻辑,集中表现为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和价值逻辑四大层面。从历史逻辑来看,人民政治是源于阶级政治、立足民族政治、走向人类政治的文明标识,从而构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实践的基本坐标;从实践逻辑来看,核心政治是人民政治自组织化的政治结构,从而形成了人民主体与党的领导的有机统一,彰显着人民政治民主机制的生命活力;从理论逻辑来看,人民政治实践论、人民政治认识论、人民政治方法论和人民政治价值论,构成了人民政治逻辑建构的四大维度,标识着人民政治逻辑结构的"四维形态";从价值逻辑来看,人民政治表征了人民主体价值创造与价值共享的主体合一,展现了人民政治价值逻辑从阶级回归走向公共回归的价值运动,全方位构筑了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人民利益至上"的价值坐标。  相似文献   

13.
刘晓欣 《前沿》2010,(11):15-17
政治正义是现代资本主义政治生活所追求的重要价值。然而,随着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成熟,其自身所赖以维系的事实性即资本逻辑日益显现出与政治正义诉求相矛盾的一面。马克思深入到资本逻辑的运行事实之中,深刻地揭示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私利益矛盾凸显的根源,从而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资产阶级追求的政治正义的虚幻性。  相似文献   

14.
国家作为在确认的领土内拥有主权并通过制度实施权威管辖的政治联合体,除了作为阶级斗争的工具,还有对公共事务进行治理的职能。国家之所以会出现兴衰成败,就在于不同国家治理能力的强弱。基于此,国家可分为强国家与弱国家。从政治与经济关系的视角来看,所谓强国家是指有着完善的政治经济制度,娴熟的政治经济治理能力,政治和谐、经济富裕的国家;相反,所谓弱国家是指政治经济制度不完善,政治经济治理能力不足,政治紊乱、经济凋敝的国家。我国国家治理的成功奥秘在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坚持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善于在政治与经济的变化关系中维护其稳定、协调其互动、推动其发展。探寻我国国家治理的内在逻辑,就是要在政治与经济的变奏中掌握其规律、把握其方向、引导其变化,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讨论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中,不能够忽略金融全球化的因素和本质.由于金融全球化的内在机制和影响,导致了虚拟资本过度膨胀,而虚拟资本过度膨胀又导致全球资本流动性过剩,进而导致发达国家虚拟经济与发展中国家实体经济之间的矛盾,从而引致全球经济的结构性失衡.这是困扰当前世界经济稳定发展的根本之所在,也是诱发世界经济危机的内在结构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6.
17.
经济是基础,政治更集中、更准确、更直接地反映了经济,对经济具有主导作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政治与经济辩证互动地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具体表现就是经济政治化和政治经济化。为了维护国家利益,需要以战略眼光正确处理政治与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18.
魏建国 《思想战线》2011,37(5):58-61
范式体现为某一共同体在某一特定时段内共同接受的认识和分析问题的框架与方法,其对该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起到基石性作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范式正经历着深刻变化。然而,相较于其他学科,法学与法治对全球化的反应却相当滞后与迟钝,无论国外还是国内多是如此。究其深层原因,在于法治和法学研究主导范式的强势"民族国家"化。尽管"民族国家"范式曾对近代西方的法学与法治发展发挥过重大作用,但其局限和不足也不容忽视。建构一种与全球化时代相适应的"世界主义"法治范式,既是全球化时代法学所不能回避的,同时也会对全球化时代诸多问题的化解与解决开放出新的思路与契机。  相似文献   

19.
周玉琴 《前沿》2015,(1):84-87
当下的中国民族社会面临着一系列重大的转型危机与治理风险。我们要有力应对来自内外部环境的各种挑战,顺利越过"转型陷阱"实现民族社会的和谐,必须构建一个国家层面的治理战略。本文运用治理理论来探讨民族社会和谐的内在政治逻辑结构和发展路径,具体政治路径是:(1)优化民族社会政治生态环境;(2)提升民族地区政府能力;(3)培育民族地区公民社会;(4)构建以国族认同为基础的全国范围的文化认同;(5)防范和打击境内外"三股势力"。通过对治理转型时期民族社会和谐稳定的政治路径思考,妥善协调处理各方面利益关系,努力创造良好的政治生活秩序,确保民族社会和谐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20.
民族观是在族际交往过程中形成的,族际间政治、经济、文化交流是民族观形成的社会基础,族际经济交往中形成的互补、互利、互惠之关系是族际间求"和"的巨大动力,它是一种自然形成的"合力".而历代开明统治者对和谐族际关系的自觉营造则人为地巩固了这种"合力".族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共事则把"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