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由P2P技术合法性争议得出确定该技术合法性的标准,并根据P2P技术类型划分了责任认定体系,进行相应的法理分析。最后,在归纳发达国家的防治对策的基础上,提出我国解决P2P技术著作权侵权法律问题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2.
P2P技术自1999年诞生以来,由于其技术的本质特性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许多法律上的问题,在学术界和司法界也存在过争议,这在很长一段时间使得人们对于P2P很难给予一个准确和公平的判断,从而导致对P2P服务提供者是否侵权以及如何认定侵权模棱两可。随着P2P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其技术的认识也日渐清晰,对其服务提供者承担责任问题也在司法实践中日渐成熟。结合中美典型案例分析P2P网络服务提供者在P2P技术的不同发展阶段承担侵权责任的问题,以期为将来P2P技术不断深入发展,司法实践中如何认定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侵权责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P2P技术相关版权侵权问题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崔立红  郝雷 《法学论坛》2006,21(2):90-95
上个世纪末以来,以Napster为代表的P2P软件的迅速兴盛,在导致P2P技术迅猛发展并打破了传统的以服务器为中心的互联网格局的同时,在版权领域也引发了一场又一场侵权与反侵权的较量。本文在详细解读P2P技术的基础上,从与P2P技术有关的行为主体及其各自应负的版权侵权责任等方面,对P2P技术带来的版权侵权问题作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王迁 《电子知识产权》2011,(10):135-139
一、Grokster案的技术背景:分散式P2P技术的应用 P2P是英文PeertoPeer(“点对点”)的简称。P2P技术自从本世纪初问世以来,正在深刻地改变互联网中信息的传递模式。传统的网络信息传递系统采用的是所谓“服务器端——客户端”  相似文献   

5.
郑甬 《法制与社会》2012,(7):269-270
P2P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都处于对等的地位,协同工作,互通有无.但是在带来便利快捷的同时,P2P技术也引发了许多法律问题,其中尤以版权侵权问题最为突出.本文通过对版权数字化背景下的P2P技术引发的版权侵权现象进行分析,明确使用P2P技术的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以利益平衡机制来协调与该技术相关的各群体的利益,实现多方共赢.  相似文献   

6.
当今,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正在发生革命性变化,P2P技术为网络用户提供便利的同时,也导致版权侵权行为和侵权主体的复杂化,权利人和公众之间的矛盾进一步激化,而目前版权制度构建的利益平衡机制和维权手段已经严重落后于现实情况。在分析P2P技术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一种法律、技术和社会共享协议“三位一体”的应对策略,试图解决目前P2P技术引发的日益严重的版权侵权问题。  相似文献   

7.
P2P技术是网络环境下一种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它实现了网络用户之间直接的资源共享。随着P2P技术的发展和普及,现有的著作权保护制度在网络环境下显得愈加力不从心,著作权补偿金制度在我国的确立可以说大势所趋。我国应借鉴他国的有关成功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适时建立起我国的著作权补偿金制度,以从根本上解决P2P技术的侵权问题。  相似文献   

8.
潘晨 《法制与社会》2012,(9):270-271
P2P技术因其传播主体的任意性、传播客体的广泛性、传播过程的难控性导致著作权侵权.P2P侵权行为应从用户上传、网络服务提供者、用户下载三个环节加以认定.P2P技术下著作权的法律保护,要在建立著作权补偿金制度、规范P2P软件和网站的标准、加大惩罚性赔偿力度等方面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9.
赵欣 《法制与社会》2010,(20):106-106
BT作为P2P技术应用的典范,其被封对ISP极具警示意义。《侵权责任法》在原有相关条例、司法解释的基础上明确规定ISP须为其教唆、帮助侵权行为承担连带责任。随着网络经济的发展,著作权人、公众以及ISP三方利益的权衡显得日益重要,立法者应设法引导握有P2P技术的ISP与ICP以及电信运营商合作,充分发挥其技术优势,实现共赢。  相似文献   

10.
王迁 《电子知识产权》2004,(11):30-33,48
一、Grokster案的技术背景 分散式P2P技术的应用P2P是英文Peer to Peer(“点对点”)的简称。P2P技术自从本世纪初问世以来,正在深刻地改变互联网中信息的传递模式。传统的网络信息传递系统采用的是所谓“服务器端——客户端” (Serverclient)模式:信息集中存储在一个主服务器上,网络用户必须登录到这个主服务器所支持的网页或其他系统上才能从中获得所需信息。这种集中化管理模式使服务器成为特定信息传递的中枢,服务器的经营和管理者也因此对特定信息的传递具有控制权:他可以决  相似文献   

11.
P2P技术为网络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也引起了一系列的问题,特别是使著作权侵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P2P网络服务提供者虽然没有直接传播著作权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但当P2P软件最终用户上传与下载著作权人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且P2P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观上具有过错时,应当追究P2P网络服务提供者的间接侵权责任。在对P2P相关理论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对P2P网络服务提供者著作权间接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2.
P2P网络服务中的知识产权刑事责任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着P2P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社会公众在未经授权的情况下获得和使用他人作品的能力得到了扩张,导致著作权人的经济利益的流失.如何借助刑法对P2P网络服务进行规范,以加大对侵权行为的打击已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在对P2P网络服务商和P2P网络用户的刑事责任分析的基础上,对P2P网络服务的刑法规制问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正一、互联网P2P借贷模式概述(一)互联网P2P借贷定义和差异性分析1.互联网P2P借贷的定义与类型。互联网P2P借贷作为从欧美兴起的金融创新,维基百科对其的定义是个人与个人间的借贷(person-to-person lending,peer-to-peer lending或点到点借贷),从广义上理解,它就是一种不通过传统金融机构进行金融中介或参与的、在个人之间直接发生的金融交易(主要为贷款和借款),这种P2P借贷运用了互联网技术。在互联网络中,P2P借贷表现为两种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P2P技术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网络版权保护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近年来,国内外发生的多起"P2P软件侵权案"便是对其极好的诠释.然而,与国外P2P软件引起的著作权侵权案不同的是,我国所谓的"P2P软件侵权案",被告败诉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他们提供了P2P软件,而是因为他们故意提供链接服务.  相似文献   

15.
崔莹莹 《法人》2005,(12):102-103
作为最受欢迎的P2P网络共享软件之一。BT(BitTorrent)也不得不面对一个一直伴随着互联网发展历程的问题:在技术进步的同时如何兼顾版权保护?  相似文献   

16.
谭锐  郑瑞琨 《山东审判》2006,22(6):98-99
P2P是英文Peer toPeer的缩写,即点对点技术。P2P技术无需直接提供传输内容的服务器,而使用户直接连接到其他用户的计算机,完成数据或服务的交换任务,参与其中的用户数量越多,传输信息的速度也越快,因而实现了网络“从集中化管理”到“非集中化管理”模式的转变,被称之“为自电子邮件和万维网产生以来互联网上发生的最大革命”。P2P软件固然为用户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但由于在整个文件交换过程中,缺少可以干预的因素,使大量享有版权的MP3歌曲、电影和电子书籍被P2P软件使用用“户尽情地交换”,P2P软件使用用户的这种“尽情交换”行为,是…  相似文献   

17.
P2P作为一种新的网络传播技术,促进了信息的传播,但也带来了复杂的P2P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P2P服务提供者没有直接实施网络传播作品的行为,当有P2P用户利用P2P软件非法传输作品时,P2P服务提供者在客观上帮助了该P2P用户实施著作权侵权行为,当P2P服务提供者在主观上存在明知或应知的过错时,将构成共同侵权(间接侵权)行为,应依法承担共同侵权(间接侵权)的民事责任.  相似文献   

18.
P2P开辟了互联网的新时代,它搭建了一个平台,借助这个平台人们可以实现真正的资源共享,但在该资源被更多的人交换和分享的时候,权利人却没有因此而获利。先进的技术给法律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难题:P2P的网络服务提供者以及通过P2P传递资源的网络终端用户,他们的行为是否侵权?学界众说纷纭,笔者在此谈了自己粗浅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雷玉堂 《刑警与科技》2013,(10):142-152
<正>引言随着图像传感器技术的发展,低成本的高像素传感器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安防监控摄像机,因而720P、1080P的高清摄像机已不再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百万高清监控系统已日臻成熟,它对整个监控行业的发展起到了极大  相似文献   

20.
一、我国光纤到户(FTTH)发展缓慢 目前国内宽带用户数约5000多万,其中宽带用户绝大部分采用铜线DSL方式接入,剩下很大部分是MC+LAN,光纤到户(Fiber To The Home-FTTH)的市场份额还很少。目前,FTTH接入技术主要有两大类:基于无源光网络(Passive Optical Network-PON)接入技术的EPON和GPON,基于小区有源交换接入(Active Optical Network——AON)的Fiber P2P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