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银平 《侨园》2014,(12):42-43
秦朝的商鞅、北宋的王安石、明朝的张居正这三个人,也是封建社会初、中、后期著名的三大改革家。而仅有王安石的变法最具有影响却最终失败了。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历史事件。自南宋初重修《神宗实录》确定"是元祜而非熙丰","唯是直书安石之罪"的编撰宗旨,从而彻底否定王安石变法至今,历史已走过近900年。伴随着历史的脚步,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褒贬议论始终不一。  相似文献   

2.
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伟大的改革家」(列宁语),他在任参知政事期间锐意变法,推行新政。但终因遭到保守派的反对和攻击而失败。  相似文献   

3.
政府是诚信社会的维护者从中国历史传统看,政府要取信于民,立信于社会。《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足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可见,为政者除了要富国强兵之外,还要使民信之,而民之依赖尤为可贵。在这方面,有史可鉴,《史记·商鞅列传》记载,商鞅为在秦推行新法,南门立木,取信于民,终使秦国富兵强,消灭六国。从近代西方政治思想家的观点看,洛克、霍布斯、托克维尔认为,信任是政府与社会秩序的主要原…  相似文献   

4.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和国家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的社会主义改革。这种改革的实践方兴未艾,正在不断地向工业、农业、商业等各个领域发展,它将日益深入持久地发展下去。我们广大党员和广大人民都纷纷地起来响应,勇于创新,勇于革新。也有些同志思想有些耽心:改革会不会搞乱了?搞糟了?改革能不能成功?有的同志说:历史上的改革往往失败,改革人物往往没有好下场。商鞅变法失败了,王安石变法失败了,康有为、粱启超等人的戊戌变法失败了。西方呢?布鲁诺、伽里略坚持地球围绕太阳  相似文献   

5.
黄海宾  田龑 《学理论》2013,(18):166-167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变法中的"青苗法"是一系列变法中重要的内容。这一内容的实施使得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财政危机,但没能从根本上使政府面临的问题得到解决,变法的措施在实施过程中没能很好地得到地主阶级的支持,遇到的阻碍重重,使得变法最终失败。从北宋政府起用王安石实施变法的相关背景、变法目的、失败原因展开简要分析,虽然变法失败,但变法中的"青苗法"在整个国家的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商鞅由魏入秦,为秦孝公主持变法,致秦国富强而自己死于非命.司马迁<史记>为商鞅立传,不讳言他的政绩,却对他的为人为政颇有微辞,批评他"刻薄"、"少思",非常耐人寻味.  相似文献   

7.
王安石变法理论可以从内容形式两种角度去考察,其中从形式角度来考察的变法理论可以称之为改革理论。本文分别从理论基础、认识论、法治思想、人才思想以及改革策略等方面概括王安石的改革理论,从而构成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  相似文献   

8.
商鞅变法出现于战国的特殊历史背景下,具有明显的"战时法治"特征,这一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农战思想;重刑主义;文化专制。通过对法治标准的要素化与法治类型的多样化分析,可以明确从商鞅变法之后到秦朝灭亡之前是一个君主专制的战时法治时期,对秦亡之训也应有一个新的认识:其罪不在法治,罪在当政者不仅没有及时将"战时法治"转变为"平时法治",反将其推向了极致。这给我们一个重要启示:法治不是永恒不变的,而是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9.
正春来书林绽新绿,凝聚了梅影女士心血的新作《黄庭坚:因风飞过蔷薇》问世了。作为宋四家系列小说"北宋星空下"之一,全书由主人公黄庭坚小时开始,以生动笔墨再现北宋书法四大家之一、苏门四学士之首、江西诗派之开山黄庭坚波澜跌宕的一生。同时,由正侧两方面入手,描写他和苏东坡、王安石、秦观、晏几道等人交往的经历,再烘托以王安石变法,以及北  相似文献   

10.
北宋熙宁年间,天下各州正在雷厉风行地推行王安石的新法.这一日,主管河北路河防水利的中央特派员(制置河北河防水利)程昉,获悉了一个消息——河北路几个县的老百姓“相率诣阙诉”,即结成团要到汴京上访.原来,由于程防在河北大兴水利,许多农户的“庐舍坟墓”都被水淹没、毁坏了,还耽误了秋季庄稼的耕种.有二百余名农户不肯忍气吞声,便决定进京告状.  相似文献   

11.
王照对待慈禧之态度:戊戌变法时期,争取慈禧支持变法;戊戌政变以后,反对慈禧之废立阴谋,同时为推行官话合声字母,与慈禧虚与委蛇;民国时期,作书痛斥慈禧。  相似文献   

12.
王安石有个绰号——“拗相公”。“拗”字,在汉语里是倔强、偏执的意思,是说此人性格古怪,品行异于常人。王安石被人称作“拗相公”,还由于他主持的那场变法伤害了很多人,可他就是不听人劝,一意孤行。可见,“拗”字用在他身上,是个贬义词。  相似文献   

13.
王卉 《理论导刊》2005,(9):93-94
在科举出身的诗赋大家范仲淹和王安石主持的“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中都有改革科举的主张和内容,而其中又都有明显的贬抑诗赋的倾向。这种看似悖理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当时的社会迫切地需要一些洞悉儒经之大旨、掌握治世之大才的“贤俊”,以革新政令、摆脱社会危机,但以诗赋为主要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则无力承担这一使命。  相似文献   

14.
黄裳 《瞭望》1987,(44)
苏东坡的“乌台诗案”是很多人都知道的,也一直被认为是因文字而受迫害的好例。东坡所做的是政治诗,他为了这些诗而得罪下狱,差点儿断送了“老头皮”也是事实。不过人们往往忽略了他这些诗几乎全部都是反对王安石的新法的。他  相似文献   

15.
早在商鞅变法中 ,就把抑商作为主要内容 ,颁布了一系列抑商法令 ,但商鞅这时的抑商 ,主要是强调重农和限制经商人数的增加 ,把商业的活动限制在不触动封建统治者根本利益的范围之内。到了汉代以后 ,重农抑商就成为中国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抑制兼并的一项基本国策。封建统治者通过经济立法 ,使抑商政策贯彻封建社会的始终 ,并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从根本上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元祐八年,高太后死,哲宗皇帝亲政,开始起用当年的“变法派”。不过此时却与熙宁年间变法初始之时有些不同。彼时的几位当政大臣虽然对变法持有不同意见,但彼此之间,并无多少私怨,甚至私交也还不错,因此,无论怎样在变法问题上争执不已,却仍然是“人民内部矛盾”。而此番陆续上台的执政者,却是很挟了些私怨在里边,乃视不同政见者为仇雠,总要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才好。追贬当日的政敌吕公  相似文献   

17.
<正>自神宗朝王安石变法肇端,宋朝官员开始明目张胆地涉足贪腐,哲宗朝愈演愈烈,徽宗时期则登峰造极。奸臣得道的主要途径有骗取君子们的信任逐步攫取高位、利用特殊关系博取上位、通过攀附权臣或巴结权臣下属博取高位等。那么,上级官员又是出于什么原因而愿意提拔重用"带病"之官呢?一是由于政治斗争的需要将"带病"官员提拔到高位;二是帝王失之懦弱或自身  相似文献   

18.
诚信无价     
张军才 《民主》2005,(11):45-45
“徙木立信”的战国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了,一根普普通通的木头,从北城搬到南城,可得五十金。秦始皇仰仗商鞅的变法,从“徙木立信”这件取信于民的小事开始,最终成就了一统中国的大业。“小”和“大”竟然有着如此的辩证,直白的说明了一个道理——“诚信”无价。  相似文献   

19.
李健  曲长海 《学理论》2010,(14):126-127
重农抑商是中国历代封建王朝所遵循的传统经济思想,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从战国时商鞅变法规定的奖励耕战,到汉武帝的打击商贾,都是重农抑商政策的体现。重农抑商思想在当代中国仍然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本文从分析秦汉重农抑商思想的成因和表现入手,阐述了该传统思想对中国现代化的消极影响。  相似文献   

20.
《学理论》2013,(30)
战国中后期的特殊时代需要确立了法家思想在诸子百家中的主导地位。秦国率先引进法家思想,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得到巨大发展,国富民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为强大的封建国家。我国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经济得到迅猛发展,充分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但是,当前体制的弊端也慢慢暴露出来,深化政治体制变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