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戎琦 《传承》2012,(21):64-64
从1901年第一届诺贝尔文学奖至今,在这个以西方作家为主的得奖者行列中,除了刚刚获奖的中国作家莫言,还有几位亚洲其他国家作家的身影,他们是印度诗人泰戈尔、以色列作家阿格农、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泰戈尔:世界的东方诗哲191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首次颁给了亚洲作家,印度诗人泰戈尔(1861-1941)。这位出生于加尔各答、少年游学英伦的翩翩才子精通文学、哲学、音乐,作品遍及诗歌、小说、戏剧、歌剧,尤以诗歌称名。早期抒情诗集《暮歌》(1882)、《晨歌》  相似文献   

2.
1963年,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创作了短篇小说《斯巴达教育》。该作品从大江个人的不幸体验出发,巧妙地表现了日本神道教的排他性与暴力特性。该作品预示了大江文学中后期的重要主题——个体自由与日本国家信仰(或意识形态)之间对抗与冲突的来临。充分理解该作品对日本近代国家宗教——神道教暴力特性的隐喻,有助于深入把握大江文学中后期多部重要作品的思想内涵。  相似文献   

3.
龚毅 《公民导刊》2011,(11):52-53
今年,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泰戈尔150年的诞辰。休闲的日子,我喜欢做一回宅男,但并不上网,只是独自在家里的书房中翻阅泰戈尔。泰戈尔是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其获奖理由:“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4.
莫言的风度     
<正>莫言,中国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评委会赞誉他的作品:"借助魔幻与现实以及历史与社会视角的混合,莫言创造了一个世界,所呈现的复杂程度令人联想起威廉·福克纳和加尔列夫·加希亚·马尔克斯"。这是世界文坛对莫言取得文学成就的肯定,也是对一百年来中国现代文学的肯定。莫言的作品让我印象深刻的就数《红高粱家族》。尤其是莫言对风度的诠释和他本人展现给世人的风度。  相似文献   

5.
孙柏林  田晶 《思想战线》2011,(Z2):289-291
"诗意地栖居"是人的一种幸福美好的生活方式。泰戈尔作为近代举世闻名的大诗人,亚洲首位"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其作品广受读者青睐,其中《飞鸟集》更是对中国影响深远。泰戈尔的"自然观"在《飞鸟集》中的突出体现为对"自然"的一种爱与向往,这个思想同他对"泛神论"和"博爱论"密切相连。"飞鸟"展翅翱翔,人类精神畅游,在同一片天空之下,同一方大地之上……。  相似文献   

6.
报告文学作品《冲绳札记》是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重要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表现了日本的殖民主义行为带给冲绳民众难以抹去的心灵创伤。大江作为日本民族的一员,对此有着深深的愧疚与不安。为此大江提出了"日本属于冲绳"的历史观。尽管这一历史观的局限性非常明显,但还是为充满不幸的冲绳历史带去一线光明与希望,  相似文献   

7.
胡丹 《求索》2012,(12):123-125
诺贝尔文学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项。作家一旦获奖,其作品将会立即传播到世界各国,其名字也会被永远地载入世界文学的历史。进入21世纪之后,每年的10月份,诺贝尔文学奖都会在中国引来众人的瞩目。本文选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德语作家作为研究对象,将焦点聚集在最近十年获得该奖项的三位作家身上,从版权引进的角度,探讨他们作品在中国传播过程中所呈现的特点以及带来的一些问题,以求对世界文学在中国的传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加尔各答是我访问印度的最后一站。对加尔各答的了解只有泰戈尔和他的《飞鸟集》,对于《飞鸟集》也只不过是浅尝辄止。泰戈尔在我的心目中是伟大,这不仅仅是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更多是他一生的笃定和坚持跟著作等身。我书橱里仅有的也就这部《飞鸟集》,那还是十堰市旧书市场上刨来的,  相似文献   

9.
与巨人比肩     
苏利·普吕多姆、豪森、泰戈尔、罗曼·罗兰……这一长串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名单中,2012年又多了一个人,一个中国人:莫言。  相似文献   

10.
后殖民语境下对泰戈尔民族观的再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个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前殖民地作家泰戈尔的作品具有明显的反殖民倾向,因此他通常被批评家界定为民族主义作家。但事实上泰戈尔认为民族主义与殖民主义一样,以政治目标为判断是非的最高标准,扼杀了西方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理想,同时也放弃了东方社会对于和谐社会的理想追求,制造了新的对立,冲突以及不平等。  相似文献   

11.
精英     
莫言瑞典文学院日前宣布,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诺贝尔委员会给其的颁奖词为: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莫言出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山东高密人。他1981年开始发表作品,一系列乡土作品充满"怀乡"、"怨乡"的复杂情感,被称为"寻根文学"作家。他的主要作品包括《丰乳肥臀》、《蛙》、《红高粱家  相似文献   

12.
是偶然发现这些照片的。五楼书库里的书通常都是生僻的书,通常都没有人,我坐在超常开本的架子旁边,翻拍M.Miller的作品集,那是他1865年的作品。突然,一本黑色的旧精装本缓缓从空隙中倒向另一端,"噗"地响了一声,好像是寂寞的喉咙无意中发出的声响。它就足W.Barnstone的访华摄影作品集。大多数照片是1973年的中国孩子。  相似文献   

13.
单滨新 《北京观察》2014,(11):75-79
正泰戈尔这次应蔡元培等邀请访华,使国人在西方思潮不断涌入的背景下,聆听了一位东方智者的声音,那清新秀丽的诗作对初期的新文学运动产生深刻影响,也掀开了近代中印文化交流的崭新篇章。中国和印度具有悠久友好交往史,两国文化大使为缔结中印友谊做出了重要贡献。倡导文化"融和"、推崇中印交流的蔡元培(1868—1940年),曾经促成了亚洲首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印度诗哲泰戈尔(1861—1941年)首次访问中国,此后两人竭力筹建中印学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文坛,残雪独特另类的创作手法属于中国文学的非主流,并不被普通读者所接受;在国际文坛,残雪却被视为中国当代最有成就的作家之一,被誉为中国先锋派文学代表人物。残雪作品之所以在海外如此流行,在于其人其事其文具有中西结合的鲜明特征,既能让国外读者一窥东方的神秘,又能让其感受到如同阅读西方文学一般的熟悉亲切。作为从三湘大地走出来的中国文学界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残雪现象的产生给如何加快推动湖湘文化"走出去"带来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王树英 《友声》2011,(3):24-25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是印度的伟大作家,印度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也是一位伟大的国际主义者,中国人民的最亲密的朋友。泰戈尔生前热爱中国,赞扬中国文化,十分关心中国人民的命运。他诞  相似文献   

16.
蝴蝶     
宇文正 《台声》2014,(5):49-50
<正>一位监狱写作班的学生坤给我写信问起一事,张爱玲《流言》中的《炎樱语录》里,"我的朋友炎樱说:‘每一个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而他读到另一个说法,泰戈尔的《飞鸟集》里也有"蝴蝶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她自己"之语。他说泰戈尔在张爱玲出生(1920年)之前已获诺贝尔文学奖(1913年),"张爱玲怎会不知此句话的出处?"  相似文献   

17.
中日两国地缘相邻、文化同源,文学交流历史源远流长。在全球化语境下,中日现代文学交流呈现出繁荣景象,不仅局限于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莫言等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村上春树、渡边淳一、东野圭吾、余华、阎连科、王安忆等当代作家群体已成为亚洲文明对话的重要力量。纵观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以文学为纽带的交流更能超越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的隔阂,促进多元文明间的互鉴与共存。  相似文献   

18.
范玉刚 《人民论坛》2012,(30):74-76
莫言获奖与中国今日的国际地位有关。但若以此证明中国文学的崛起,则仍难以摆脱东方主义的窠臼,仍没有摆脱"被看"的心理,是缺乏文化自信的一种表现瑞典皇家科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于2012年10月11日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辞是莫言"将魔幻现实主义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社会融合在一起"。作为中国籍作家,莫言获奖的消息让国人无比振奋和自豪。应该说,诺贝尔文学奖是中国文学界的一个梦想,也是全体中国人的梦想。莫言获奖为当代中国文学提供了新的信心,这毕竟是对作  相似文献   

19.
卢志博 《新东方》2009,(4):55-58
让·玛丽·居斯塔夫·勒克莱齐奥(Jean-Marie Gustave Le Clezio,1940-),法国当代著名作家。2008年10月9日,勒克莱齐奥以其“世界主义”的全部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瑞典皇家文学院发表的颁奖公告称,勒克莱齐奥标志了文学的新开端,他的作品富有感性的沉醉,跳出主流文明的樊篱,对人性上下求索。  相似文献   

20.
多丽丝.莱辛是享誉世界的英国当代女性主义文学家,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莱辛的这一系列作品大多以女性主义为题材,通过女性思维和女性经历,完整地将女性支离破碎的生活情感呈现出来,让读者感触到女性的处境和地位,进而深刻地思考女性社会人生的一些问题,其中的《金色笔记》更是体现了这种女性的独特视角。关于对莱辛本人以及作品的文学评价,不管评论者认为莱辛是一个女权主义者抑或反女权主义者,有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不管是对女性社会政治生活的写书,还是对女性个人自由意识的描述,多丽丝.莱辛的作品都是建构女性主体性的文学典范,堪称西方女性主义文学的第一座丰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