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延安精神,是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和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相结合的直接体现。邓小平同志曾多次讲,“我们一定要宣传、恢复和发扬延安精神”。今天,弘扬延安精神首先是要弘扬延安时期所倡导和坚持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推动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延安精神足我们党思想宝库中的传世瑰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延安精神的本质和核心  相似文献   

2.
李伟雄  李杨 《传承》2011,(14):8-9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宝贵财富,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和弘扬的道德价值体系总和。延安精神的主要内涵生动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政治道德的基本结构;延安精神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执政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3.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思想路线、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的总概括,是一种时代精神.这种革命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构成时代主旋律的重要内容,必须大力弘扬.本文着重从党校教育的角度,探讨弘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相似文献   

4.
延安精神是我们党在延安时期形成的思想路线、工作作风和精神风貌的总概括,是一种时代精神。这种革命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时代具有重要的价值,是构成时代主旋律的重要内容,必须大力弘扬。本文着重从党校教育的角度,探讨弘扬延安精神的必要性及其途径。 一、中央党校、抗大等干部学校是培育延安精神的重要基地和熔炉   第一,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为中央党校、抗大等干部学校确定的教育方针和原则,是构成延安精神内涵的重要内容。 1938年,毛泽东同志为抗大确定了教育方针,即:“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机动灵活…  相似文献   

5.
<正>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上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时期,党领导边区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方面实现了伟大创举,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中国革命面貌为之一新。延安时期,面对日益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共产党围绕中国革命中心任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斗争实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铸就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时期的学校开展了正确的思想政治教育,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军民,用正确的政策方针指导军民,为中国革命培育了一大批优秀战士,为新时期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深入开展积累了经验,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6.
延安精神是党中央在延安时期形成的好思想、好作风,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新时代弘扬延安精神,要在深刻理解延安精神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坚定理想信念,为共产党人提供不竭动力;坚持实事求是,开展作风建设,落实好党的群众路线;弘扬艰苦奋斗精神,提高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7.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培育形成的延安精神,其主要内容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延安精神,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各个历史时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新时代,要继承与弘扬延安精神,为实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相似文献   

8.
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以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相继成立了许多延安精神研究会,报刊上研究、宣传延安精神的文章也渐渐多了起来。很多地方在研究、宣传延安精神的同时,还运用多种形式推动延安精神进机关进工厂进校园进社区,一场学习、研究、宣传、弘扬延安精神的活动正在祖国大地热烈展开。此时此刻,弄清并牢牢把握住延安精神的核心,对于我们真正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延安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宝库的重要瑰宝,是指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根据地军民在革命和生产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状态、精神风貌和优良作风。…  相似文献   

9.
张九汉 《群众》2008,(7):7-8,15
巍巍宝塔山,清清延河水。在延安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经过长期革命实践和理论创新,不断培育、积累而形成的一种伟大精神,是我们党的一笔宝贵精神财富。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延安精神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的集中体现,是中国共产党人崇高品德和伟大情怀的集中体现。革命战争年代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和平建设时期也需要大力弘扬延安精神。”  相似文献   

10.
弘扬延安精神发展市场经济朱必任有人认为,延安精神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相关,甚至不相客。然而,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优良传统作风发展成熟时期的丰硕成果,作为中华民族思想政治优势的精华部分,它与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有直接联系的。其纽带就是延安开拓创新...  相似文献   

11.
在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延安精神"。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通过"延安精神"将治党管党与革命进行了有效的结合;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又通过"延安精神"将治理与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2.
延安精神是党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富有时代内涵和普世价值.科学发展观是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思想路线的产物,也是对延安精神的继承和创新.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既要继承革命传统,弘扬延安精神;同时也要与时俱进,践行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3.
张纯厚 《求索》2010,(7):228-231
国内学术界对于延安精神和延安时期的民主政治都有深入研究,但对于二者之间的关系却缺少系统研究。本文着重探讨延安精神和延安时期的民主政治之间的关系,并对延安时期的民主政治进行系统性的阐述。认为:新民主主义的民主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延安时期的民主政治处于当时的国内先进水平,在协商民主和民主的广泛性方面实际上也处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所以,研究延安精神和延安民主的关系,总结延安时期的民主政治经验,对于今天的政治民主化和科学化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新世纪,大力弘扬延安精神,不仅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对于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 什么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的内涵十分丰富,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所培育起来的以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中心内容的无产阶级革命精神。延安精神是延安时期共产党人的一种精神风貌、思想品格、道德情操和优良作风,也是中国无产阶级所特有的精神文明。延安精神的内在本质是共产主义的理想和道德,其思想基础是实事求是,其最鲜明的特征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相似文献   

15.
精神的力量     
我们党的三代领导集体都十分重视并大力倡导延安精神。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是延安精神的创造者。延安是革命的圣地,是新中国的摇篮,延安精神是我们夺取革命胜利的强大精神武器。新中国刚  相似文献   

16.
最近下发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我们党领导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历史证明,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思想政治工作,是经济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线。” 这段不足百字的话语,言简意赅,分量极重,深刻阐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作用。一句“革命和建设的全部历史证明”。囊括了党诞生以来70余年的历史,它既包括革命时期,也包括建设时期;而“中心环节”、“生命线”,虽为传统概括,但却表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思想政治工作在新的历史时期所县地位作用的认定。  相似文献   

17.
巴杰 《传承》2009,(24):12-13
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起来的一种革命精神,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保持先进性的精神源泉之一。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回顾和重温延安精神,对于开展高校党建工作、保持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无疑会提供一些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18.
李渊 《前进》2016,(9):32-35
正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全面总结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伟大贡献和历史启示,深刻阐述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必须牢牢把握的八方面要求,引发热烈反响。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和发展起来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重要标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入研究延安精神,大力弘扬延安精神,对于不断把党的先进性建  相似文献   

19.
巴杰 《传承》2009,(12)
延安精神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培育起来的一种革命精神,继承和弘扬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保持先进性的精神源泉之一.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新的历史任务,回顾和重温延安精神,对于开展高校党建工作、保持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无疑会提供一些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20.
弘扬延安精神永葆共产党人先进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是党中央、毛主席生活战斗了13年的热土,是确立毛泽东思想在全党指导地位的圣地。一说起延安,人们都会感到格外亲切。这不仅是因为,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曾是我们党的指挥中枢和战略后方,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在这里运筹帷幄,做出了关系中国革命前途命运的一系列重大决策,为夺取全国政权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因为这片神奇的土地孕育了伟大的延安精神。一、延安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永葆先进性的光辉典范延安精神,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延安时期的革命实践中培养和发展起来的革命精神、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的总称。大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