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围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刻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联系。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营养,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厚的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灵魂和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2.
广告以文化作为附加值已经广泛地用于广告创意中,并取得良好效果。这类广告常常通过唤起受众的文化认同以实现文化共享,使受众在充溢着文化品味的氛围中消除对商品广告的偏见,从而达到预期的传播目的。其传播原理为:广告通过某种特定文化意涵引起受众认同;广告用以负载特定文化意涵的符号为广大受众认知、识别和理解,传受之间实现相同含义的交流;同时,广告的文化认同使之具有传播和推销文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出版与传统文化传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呈复兴的趋势,社会对传统文化的需求日益增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出版行业必须发挥文化传播的作用,策划、编辑、出版、推广一部分出版物,实现弘扬传统文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导向功能,起着“润物细无声”的教化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才能真正挖掘出来、弘扬起来、传承下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怎样才能真正孕育出来、培养起来、践行下去?如下四点很关键:首先。文化推介、传播部门要多出精品力作。伟大的中华民族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  相似文献   

5.
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我们检察机关应带头弘扬祖国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笔者结合本地情况和工作实际认为,应着重以“厚德、崇法、公正、务实”为主题,统一全院干警思想,开创望都检察工作新局面。  相似文献   

6.
广告传播对于社会文化的影响已成定律,而文化对于广告的影响却未得到重视。现代消费者已经进入了重视"情绪价值"胜过"技能价值"的时代,消费已经文化意识形态化。文化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文化的存在与发展对于广告的作用日益彰显。本文从现代消费的本质特征出发,论证了文化激发消费需求,并为广告创作、品牌构建提供来源,从而促使广告不断丰裕这一观点。  相似文献   

7.
准确把握法院文化建设的目的、重点和抓手大力深化法院文化建设,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符合法院工作特点和时代特征,有利于提升队伍素质、审判质量和司法公信力的法院文化建设新路子,必须准确把握法院文化建设的目的、重点和抓手。法院文化建设的目的。结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最高法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文化建设的意见》,法院文化建设应当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核心价值观,全面提升干警思想境界、职业操守、人文素养,努力营造崇尚学习、积极进取、特  相似文献   

8.
老子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强大的发展动力和理论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着重体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力弘扬和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逻辑方法分析了弘扬法治精神意义之所在,指出弘扬法治精神有利于我国顺利度过矛盾凸显期;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有利于维系社会秩序的和谐;有利于法治文化的传播。  相似文献   

10.
《法治纵横》2014,(18):10-10
8月13日,新疆32名优秀文化工作者向全疆维吾尔同胞发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倡导现代文明》公开信,号召大家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大力倡导现代文明。新疆文化工作者的发声亮剑,充分体现出他们勇于肩负起自己的使命,积极弘扬正能量的心声。新疆美丽迷人,除了独具特色的自然风光,异彩纷呈、丰富厚重的文化资源是牢牢吸引世界目光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生活在天山南北的各族人民在交往、交流过程中,运用卓越的智慧和创新能力,创造了一体多元、融合开放、具有新疆特色的文化。  相似文献   

11.
方金华 《政法学刊》2008,25(4):102-107
宁德畲族民俗文化内涵丰富,是调查、研究和借鉴畲族历史文化的主要依据。现有的知识产权法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都无法满足对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要求。我国应借鉴国外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律规定,确立畲族民俗文化保护的原则,设置专门的保护机构,采取合理的保护措施,建立并依法管理相关保护基金。  相似文献   

12.
媒体是构成社会德育环境至关重要的部分,担负着正确道德价值观导向的任务,对未成年人道德素质的养成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现实生活中媒体环境存在的网络问题及"黄毒"泛滥、广告充斥不良信息、新闻传播媒体媚俗等问题,已对未成年人道德养成产生了严重消极影响.要营造优良媒体环境,促进未成年人良好道德素质养成,应该注意疏通主流媒体与未成年人的沟通渠道;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净化文化、媒体环境;加强对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的管理;着力办好广播影视节目;加大对不良媒体的法律监督和惩治力度;帮助未成年人提高鉴别、抵制不良媒体信息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律师文化,是律师行业的精神支柱,而律师执业精神是律师文化的核心。加强律师文化建设,必须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要求和律师职业特征的律师执业精神,并以此作为整个律师行业的价值追求取向。本文提出了律师应注意培养的十种执业精神,希望对律师文化建设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4.
基于企业文化的组织资本形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文化是企业全体成员所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组织成员可以通过分享企业文化而产生凝聚力和创新动力.企业文化不仅能诱导企业组织成员的知识、技能和经验有效地转化为组织资本,而且能促使企业组织资本结构要素与工作任务之间产生协同效应.组织学习、文化调整、知识积累和引导组织成员行为是企业组织资本形成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5.
从宗教的文化渊源看当代邪教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宗教作为一种化形式,在人类社会与体发展中有其独特的传统价值与历史地位。宗教同科学的历史关系并非绝对对立。当代邪教的产生有其一定的时代与背景。从宗教在历史上的化表现分析,现代明发展这一先天环境的我,决定其必然具有反科学反政府反社会的根本特征,尚不具备传统宗教在化上的价值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私有历史文化建筑是具有文物价值的文化财产,在被指定、登录为文化遗产或文物前后分别为事实上的文物和法定的文物,因为前者缺乏保护的正当性,后者则面临私有所有权和公共利益的博弈,而均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和利用。要加强对私有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和利用,从法政策学角度需要完善我国的文化遗产指定、登录和保护程序,设计出行之有效的私权保护和权利救济模式,优化良好的管理架构和资金拓展渠道,平衡私权所有人和公共利益的关系。在国家和地方政府层面构建私有文化建筑文化、产业和权利政策立法体系。  相似文献   

17.
面向多元文化关系的法治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民族多元文化关系的变迁和发展,构成现代民族国家公民身份认同的政治学问题,导致文化认同关系危机。多民族国家也面临由于多元文化关系而面临主流文化与少数文化发展的冲突要求。西方传统自由主义公民权理论受到挑战,自由主义法治理论由于缺乏充分接受多元文化的准备而陷入争议和困惑。中国多民族文化传统为其他社会提供多元文化认同的历史经验,并提出当代普遍公民文化的中国实践。  相似文献   

18.
文化法基本原则的确立需要以其基本宗旨为基础、合乎文化现象之规律、公共管理之原则,并尊重产业发展的市场准则。文化法的基本原则应该包括文化自由原则、切实公平享用原则、产业促进原则、文化多样性原则以及精神价值优先原则。同时,这些原则还衍生了非歧视性原则、文化主权原则等。其中,文化自由原则是文化法律实践的逻辑原点,切实公平的文化享用是文化法制与政策追求的最终目标,精神价值优先、文化多样性是对文化本质属性与功能的体现,文化产业促进则是为实现其他原则所必要的工具性原则。多项原则作为一个体系,服务于文化法律实践的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19.
通过司法鉴定文化内涵的界定,特别是司法鉴定文化核心价值理念的探讨,阐述核心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的意义。论证司法鉴定文化所包涵的自律机制,指出了对于保障司法鉴定质量和公信力方面的作用。旨在引出司法鉴定文化理论探讨的重要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转型期中国的大众文化与传媒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问题摆在全球化语境下探讨,是因为“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促进了中西方的全面交流,其裹挟而来的文化冲击也进一步促使传统中国社会发生着深刻的转型。传统文化的历史底蕴及其内含的惰性因子、商业文化的蔓生和多元价值取向共同塑造了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作为一个社会影响力很强的“文化装置”,媒体具有极强的“聚合力”和“辐射性”,成为文化传播的强大推动力。当下传媒的文化表现与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众文化转型的未来走向。应确立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成熟、健康的文化形态,大众媒体应当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进行重新定位,并努力寻找出一条展现自身使命之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