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漆彦忠 《长白学刊》2020,(1):112-119
宅基地是性质极为特殊的土地,从已购房农民视角来看,宅基地是"宅""家"与"乡土符号"三位一体的结合体。已购房农民宅基地的居住功能严重弱化,但作为"乡土情结"的象征功能出现反差性放大。此种意义上,宅基地作为"乡土符号"的性质更为重要,这与现代体制下集体土地性质相分歧,并成为已购房农民宅基地极不愿退出的深层阻因之一。在新时代背景下,应该提升城镇已购房农民住房保障能力,合理扬弃乡土惯习,增强现代场域吸引力,并在宅基地退出中积极维护其"家园意识",利用新的理念载体维护其"家"的传承的符号功能,采取柔性的退出策略和差异化乡村发展机制,以充分利用退出宅基地,积极促进宅基地"三权分置"与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2.
《新东方》2020,(2)
安徽省潜山市是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以其为个案研究对中国农村电子商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潜山市建立了覆盖全市完善的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政策引领、专业培训、平台聚集和深入宣传四管齐下促进产业发展,创新农村电商发展模式,形成了可观的产业规模和较好的品牌效应,起到了良好的电商扶贫作用。同时农村电商发展亦存在资源有效整合不足、缺乏有力引导、电商平台支撑不够等问题需要解决。未来农村电商发展应从机制、政策、平台、体系、品牌和环境六个方面全面发力,实现农村电商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的重点并不是要再次证明教育经费的匮乏,而是要了解地方政策过程的特征。调查发现,在安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政策及使用管理方面地方政府以执行为主而很少决策,“以县为主”导致借贷经济,转移支付并没有定数,而“财权事权分离”制度使公众寻找不到教育经费的责任人。尽管存在这些问题,然而地方真实的行政系统却充满了积极的精神,“政策变异”、强势政府的做法维持了穷国办大教育的奇迹。但一些迹象也表明失却法理程序具有潜在危险性。  相似文献   

4.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在中国目前法律框架下是不受肯定的,但是出于对土地资源的充分利用和农民合法利益的保护,流转是十分必要的,且事实上存在的地下流转市场呈失控状态。因此,立法对宅基地流转予以确认,建立良好的流转管理体制,对维护农民的利益是十分必要的。土地权利和利益的合理配置,也是实现社会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5.
法律作为人类“定纷止争”的行动理由和理性实践应当具有可接受性,此种可接受性可部分通过其修辞属性即法律修辞的可接受性得到满足,这不仅是因为修辞学为法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推理和论证方法,更重要的是,修辞学为认识和理解法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资源和思维方式.[1]对法律修辞的可接受性可从逻辑、主体、语境等多个视角进行分析,其中逻辑视角的分析意义不容忽视,这不仅因为逻辑特别是非形式逻辑构成着法律修辞的理论基础,而且这种非形式逻辑在修辞论证的前提选择及论证形式构建上本身就服膺于法律的可接受理论.  相似文献   

6.
在非法移民的国际法律控制体系中,双边合作机制是区域合作机制以及多边合作机制的基础,在目前国际多边合作机制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其作用显得越加重要。双边合作机制在促进更大范围的国际合作以及弥补国家的单边行动上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双边合作机制还存在许多缺陷,需要在广度、深度、形式和内容上进一步得到完善。  相似文献   

7.
改革与完善中国农村宅基地法律制度势在必行或具有现实必要性.宅基地立法要兼顾农村宅基地的财产性与福利性,完善农民的宅基地使用权;要坚持保护耕地的原则、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生态环境的原则.宅基地立法的具体对策与建议:建立健全宅基地法律法规体系;加强和完善宅基地管理的执法体制和手段建设;加强法制宣传,提高宅基地管理人员及农民的自觉守法意识.此外,还要抓紧制定国家《农村宅基地管理条例》.  相似文献   

8.
王明中  杨环 《前沿》2010,(22):70-72
目前的宅基地使用权制度建立在保护农民居住权益,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指导思想基础上.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由农民无偿取得,但却被严格限制其流转.随着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禁止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考察我国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的历史、现状,分析目前宅基地使用权流转法律政策规定存在的问题,探讨建立有序的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喜全 《前进》2021,(9):59-62
宅基地制度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制度支撑.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事关农民切身利益,事关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大局,是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内容.作为全国104个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县之一,泽州县稳步推进、积极探索,不断破解人地矛盾,进一步激活了"沉睡"的资源,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注入了强大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10.
宅基地纠纷是关系到当前农村安定和谐的一个热点、焦点问题。本文不否认从法律的“内在视角”所观察到的国家关于宅基地的制度存在诸多缺陷以及由此带来的秩序混乱。但本文侧重于从法社会学的视角,即法律的“外在视角”出发,通过对一个村庄宅基地纠纷的观察和分析,探讨了其所折射出的村庄治权、转型期农民的秩序认同等深层社会基础问题。分析表明正是“国法”与村规、现代法律与“封建思想”等多重张力,以及转型期乡土社会特殊的公正观念和秩序认同,使得农村宅基地纠纷表现得异常纷繁复杂。  相似文献   

11.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高度重视。安徽皖北Y县农村社会治安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侵财类案件多发、社会矛盾纠纷聚集、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蔓延、交通事故频发等。究其原因,主要在于群众法治意识观念单薄、基层政权组织不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完善以及基层警力不足。对此,应加强对农村的法制宣传和教育,提高农民的法治观念和意识;完善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切实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健全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警力向基层倾斜,改善基层执法环境。  相似文献   

12.
《群众》2019,(24)
<正>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务工或定居,农村出现了大量闲置民房,有的变成了"空心村",造成资源严重浪费。作为江苏省农村改革试验区的金湖县,2013年开始试点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实践中大胆改革创新,不断完善机制,探索形成了农村宅基地自愿有偿退出的新路径。正是得益于前期在组织推动、政策制定、项目建设等方面积累的丰富经验,自省委去年9月作出改善苏北农房条件决策部署后,金湖县才能快速推进,一年内签订自愿搬迁退出协议15201户,占五年目标的50%。  相似文献   

13.
邵莹 《新东方》2007,(9):44-47
法律推理是现代法学、特别是法理学关注和研究的基本问题。法律推理是法律适用中的一种思维活动。它以确认案件事实和法律规则作为推理的已知前提,其目的是为法律判决的结论提供正当理由,以论证具体案件的判决结论的可靠性、正当性和合理性。法律推理有形式推理与实质推理之分,即本文所阐述的逻辑论证与经验判断。  相似文献   

14.
宅基地制度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在现有的法律规定中,对农村宅基地制度的规范内容有些不合理,严重阻碍着农村土地制度的发展和改革,也不利于宅基地流转的进行。因此,关于农村宅基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规范必须改革以满足农村社会发展的需求。  相似文献   

15.
新版《村组法》赋予了农民工在流入地的民主选举权利,然而在江苏苏南农村的实证调查发现,赋权并没有带来农民工流入地政治参与水平的提高。这对于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和农民工民主政治权益都产生了重要影响。探究其因,农村"三权"以及福利保障分享模式所造成的利益壁垒和利益疏离成为农民工政治参与的主要障碍。基于此,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建立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认定制度和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以及对农民工实行有限保障并进行积极动员是促进农民工政治参与、加强流入地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6.
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客观世界,这种改变对于现有的法律理论以及实践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介绍神经纳米技术及其在刑事司法实践中的应用,探讨其对刑事归责方面的影响。预见了这种影响所可能表现的三种方式,并主张这些可能性要求应当适当地调整法律,但这种调整应当基于客观、基于法律的目的与原则,以及法律所依赖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7.
农村社会环境已从原先的相对静态封闭状态向全面动态开放状态转变。在这一过程中,农村滋生违法犯罪的空间也在扩大,原本积累的一些社会矛盾也日益凸现,农村社会治安形势面临严峻的挑战,给农村基层派出所带来了巨大压力。其要求公安机关坚持党政主导,部门协同,形成农村治安防控聚合力;充实基层警力,合理分工,强化保障力度和经费投入;加强农村群防群治力量,整合资源,推进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强化技防保障,加大投入,构筑农村治安立体防控网;开展重点整治,重拳打击,形成农村治安防控震慑力;加大宣传力度,形式灵活,调动农村治安防控主动性。  相似文献   

18.
《人民论坛》2021,(13):58-6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要时刻牢记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坚持人民至上,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坚持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相似文献   

19.
张燮 《湖湘论坛》2023,(4):52-62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基层党建,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与探索,农村基层党建取得一系列成绩,整体改善了农村党组织的作风,提升了党全面领导农村工作的能力。然而,当前中西部农村党建仍然面临着两大困境:一是人口外流背景下过度强调党员的年轻化、知识化,带来组织人才发展的“结构性缺人”问题;二是基层党建形式、内容、方式与农村基层治理实践相脱节,导致农村基层党建悬浮化、形式化。“去悬浮化”是解决中西部农村基层党建问题的关键,首先是要认识到党员素质如党性、觉悟、认识、能力等不是党员个体的“天生”禀赋问题,而是组织动员问题,只有将农村党员组织动员起来了,才能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那么,在中西部农村发展党员,就要考虑到青壮年人口外流的实际情况,应该放宽条件,更多地发展社会关系和利益关系在村的中年农民。再是要将组织动员起来的党员投入基层实践中,在农村社会治理实践、集体经济发展实践、乡村文化建设实践中锻造他们的品质品格和组织特性,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  相似文献   

20.
郑为霜 《人民论坛》2013,(10):238-239
当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且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如何养老成为推进改革和发展亟需面对的重要问题.立足于中国当前的现实国情,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在实践基础上探索出统分结合的农村居家养老模式,这对于加快发展和完善养老服务业,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