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宫宝芝 《河北法学》2002,20(5):119-122
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的起源,贯穿于法律文本、法律部门直至法律整体的始终。法律原则是法律规则精神的集中体现,同时法律原则本身也是一种特殊的行为规则,其价值不仅表现在立法领域,在司法领域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事实推定     
孙远 《证据科学》2013,(6):645-658
学界多年来针对事实推定的探讨,往往执着于事实认定结构之单一维度来展开论证。但实际上对于一个法律概念而言,这个单一维度其实是不重要的,更重要的在于其法律后果。从法律后果角度来看,所谓事实推定在我国现行法律概念体系中并无存在的必要性,因其与间接证明均不存在差别。  相似文献   

3.
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并无直接联系,主客观统一的属性决定法律事实作为司法裁判事实基础的正当性。无论在那种模式中,法律事实都是法官在严守法官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依据经验法则及法律规范,通过逻辑推理,对案件事实进行自由裁量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孙长坪 《法治研究》2010,(11):54-57
企业法主体概念是企业立法的关键词,必须要能准确地、明确地、符合实际地表达企业法律形态。国有企业概念本身就存在缺陷,不能表述企业法律形态,不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不宜作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法主体概念。为了更好地以法律规制这类企业,我们有责任对这类企业的企业法主体概念重新思考。  相似文献   

5.
论无罪推定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罪推定原则作为一项各国普遍承认的国际刑事司法准则,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和运用。我国1996年刑事诉讼法虽已对这一原则作了规定,但该原则在司法实践中并不能得到真正的贯彻。本文分析了我国刑事诉讼法中无罪推定原则应用上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如何更好地完善无罪推定原则。  相似文献   

6.
占有与本权是两种法律现象。本权占有不仅是既存状态,而且是应然状态;无本权占有只是既存状,不是应然状态。占有是事实判断,本权是价值判断;占有是事实状态,本权是观念状态;占有是客观事,本权是主观事实;以是取得本权的原因占有有事实支配力,本权有法律支配力。占有与本权之间可以互为因果关系。本权与占有可以分离,即本权可以脱离占有。  相似文献   

7.
在我国,外商投资是指外国企业、公司、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外商投资企业法是指调整因外国者的投资、进行生产经营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称。自1979年第一部外商投资法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出台以来,我国陆续颁布了200余部外资法律、法规、规章。由于吸引外资政策的变化和立法技术的欠缺,众多的法律法规杂乱无章,流弊甚多,本文试分析其现象及产生的原因,以求找到合理的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8.
法律事实的概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杨建军 《法律科学》2004,22(6):43-52
法律与事实存在着相对的区分。法律事实有别于哲学上的事实、生活事实、制度事实,它具有客观性与主观性二重属性及规范性、具体性等属性。法律事实是能够引起法律关系演变的事实。站在司法裁判的立场上来看,法律事实是由法律所规定的,被法律职业群体证明、由法官依据法律程序认定的"客观"事实。  相似文献   

9.
《婚姻法》采行单一登记婚主义从而否定仪式婚传统的立法形成了大量的事实婚姻。为了解决事实婚姻问题,我国先后制定了立法指导思想并不相同甚至非常矛盾的行政规章和司法解释。为了保证社会的高度同质,解放后国家开展了若干社会改造运动,结婚仪式在很长的时间里被视为需要移风易俗的对象。在赞成将婚姻行政登记作为主要的结婚登记制度并继续完善与巩固的同时,立法也应当有条件地承认结婚仪式的正当性和合法性。  相似文献   

10.
共同侵权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侵权行为形态,在理论和实践中都有较大争议。综观有关的立法及判例学说,宽泛地认定共同侵权行为的成立是当今各国判例、学说的动向。由于价值取向的不同,关于共同侵权行为中“共同性”要件的认定也不同。主要的学说有主观说、客观说、折中说。从立法目的,社会发展水平及各学说的价值取向等方面分析比较,对共同侵权行为的“共同性”要件采取折中说较为可取。根据折中说,共同侵权行为必须符合以下构成要件:主体的复数性;构成共同侵权;侵权主体实施了共同的加害行为;损害结果的统一性。  相似文献   

11.
郝耀武 《行政与法》2007,(3):104-106
法律文化是指人类在法律社会实践的历史进程中,形成和积淀下来的世代相传并不断创新的有关法律现象的总的认识和实践经验的结晶,它是法律制度存在、发展、并使其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法治现代化的精神资源。法律文化的实质内涵在于:它是以保障和维护公民根本利益为核心目标的价值体系、以确立社会和谐为基础的理想价值体系和以保障公正确保法律安全为目标的社会心理价值体系。构建现代法律文化需要强化民本立法思想,确立司法职业化,加强法律人的职业导引作用,促进公民自觉守法和良性心理反馈机制的形成。  相似文献   

12.
彭艳崇 《研究生法学》2001,(1):37-39,89
成文法的诞生既标志着人类法律技术的进步与成熟,在一定意义上也反映了其局限性。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和延续性,有限理性设计的成文法律不可能预见到所有可能发生的法律问题。因此,法官在遇到既没有法律明文规定,也不能从先例中找到断案的依据的困难案件时,如何作出合理的判决成了一件富有挑战性并有可能成为一项开创性的工作。①早期的亚里士多德曾提出用衡平的方法即“当法律因其一般性而不能解决具体问题时对法律进行的一种矫正”来解决这一难题。②同时他还强调,如果说具体法律在执行时可以根据情况加以改变的话,那么法律的精神、法律的原则在任何情况下是不能改变的,都必须加以遵守和执行。言外之意,衡平的法律技术也只是在法律原则的限度内进行,可见法律原则在司法中占有重要地位。那么什么是法律原则?它能成为判决的依据吗?在司法中坚守法律原则又有何重大意义?本文通过这些问题试图表明:在法治社会里,司法不仅仅是适用法律规则的过程,而且是使法律原则深入人心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耿宝建 《河北法学》2008,26(1):136-142
理论界和实务界通常认为司法裁判的过程是"先查清事实、后适用法律。"对此论断进行反思,指出两者的统一性,并从多个层面、正反两方面论证了法律与事实的不可分离性。从法理的视角对案件的事实认定过程进行分析,并开创性地提出案件事实具体应当划分为案件的证据事实和案件的法律事实,与之相对应案件的事实认定过程实际分为证据事实认定阶段和法律事实认定阶段,此两阶段分别受程序法、证据法和实体法所规范。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刑事和解制度所体现出的法律应有的价值分析入手,针对我国刑事诉讼的立法缺陷,提出了刑事和解的立法建议。  相似文献   

15.
论诚信原则对行政相对人的适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原则作为行政法原则,不仅应约束行政主体,而且也应约束行政相对人。行政关系的非单方性和行政的高效性要求决定了诚信原则适用于行政相对人的必要性。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适用的可能性。行政相对人的诚信义务在主观上表现为对行政主体的信任和善意及意思表示的真实,客观上表现为行为的真实及对行政的积极参与和配合。行政相对人因诚信而产生的信赖利益法律应予以保护,对行政相对人违反诚信义务的行为法律规定了相应的法律后果。  相似文献   

16.
论犯罪的生成机理--犯罪生成的社会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犯罪是一种法律社会现象 ,既离不开法律的规定 ,也要以社会事实为基础。因此 ,认为犯罪不以一定的社会事实为基础只由法律规定而产生或者相反都是错误的。对于犯罪的生成既要以法律规定为标准进行规范性理解 ,也要着眼于社会现象、社会事实进行社会学理解  相似文献   

17.
田旭 《法制与社会》2014,(16):29-30
司法三段论的大前提是法律规范,小前提是案件的法律事实,小前提的建构过程即法律事实的形成过程。法官需要在众多事实中寻找出能作为裁判依据的法律事实,这个过程中必然涉及到价值判断。价值判断不仅意味着法官在将特定案件事实涵摄到具体法律规范之中时要符合形式合理性和逻辑合理性的客观要求,而且隐含着法官自己对案件事实赋予了一定的主观评价。因此,让价值判断尽可能地合理对于司法公正的实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行政规定的制度建设是法治政府构建中的一项重要内容,须遵从依法行政核心原则法律保留的要求.法律保留理论,经历着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目的在于有效保障公民权利,合理界定立法权与行政权的权限范围.在法律保留的理论主张中,事务的"重要性"是决定保留范围的一般性判断标准.结合我国法制建设,运用重要性理论并确立相关衡量标准,以明确遵从的具体内容,提升行政规定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9.
法律原则与法律的界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0.
黄念 《行政法制》2005,(4):40-42
诉讼时效,又称为消灭时效,指权利人不行使权利的状态持续进行,达到法律规定的期限,发生权利消灭或受限制的法律后果。诉讼时效制度有几大基本问题:适用范围、如何起算、中止中断、时效效果以及时效援用等,这些问题我国立法规定并不全面,有的与大陆法系的通行做法不一致,而学者在探讨时多侧重具体规则的比较研究,较少从诉讼时效制度的存在理由或该制度的功能出发。一项法律制度的功能或价值决定了该制度具体规则的设计,诉讼时效的基本问题均受制于立法规定诉讼时效的制度价值,只有弄清了诉讼时效限制权利的正当理由才能在具体问题上不迷失方向,但各国对诉讼时效的存在理由并非没有争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