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是继“两弹一星”之后中华民族攀登科技高峰的又一次空前壮举。从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项以来,攻克和突破了一系列关键技术,成功发射了一号、二号、三号“神舟”飞船,发射“神舟”四号将是我国最后一次无人飞行试验。 中国载人航天的新纪元正向我们走来……  相似文献   

2.
在全国人民的关注与企盼下,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飞船于10月12日9时发射升空。在历时5天的太空飞行中“,神舟”六号飞船在太空成功地实施了太阳能帆板展开、姿态控制等数百个动作,进行了30多次天地通话,并成功地对飞船实施了变轨和轨道维持,还完成了多项科学实验。这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继“神舟”五号首次载人飞行之后取得的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成果。“神舟”六号载人飞船的成功飞行,体现了我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极大地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全球中华儿女无不为之振奋,感到自豪。在这令人喜悦的时…  相似文献   

3.
石磊 《时事报告》2006,(2):23-25
金秋十月,我国的第二艘载人飞船神舟六号即将发射。这既是我国空间技术实力的又一次大规模展示,也是中国载人航天“三步走”的又一个新起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已整装待发。无数疑问出现在国人心中:神舟“五号”能否准时升空?宇航员安全系数如何?谁将成为中国的“加加林”?本刊特别推出《“神舟”飞船:载人升空》连续报道。让我们一起聚焦中国宇航员邀游太空的激动时刻,分享中华民族载人航天圆梦今秋的骄傲与辉煌……  相似文献   

5.
《传承》2006,(Z1)
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我国第一艘载人航天试验飞船“神舟”号,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在完成预定的空间科学试验之后,于11月21日凌晨3时41分,在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区成功着陆。“神舟号”飞船的成功发射与回收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载人航天技术获得了新的重大突破。此后“,神舟”二号、三号、四号先后发射成功。“神舟”二号在轨道上飞行7天后成功返回地面,飞船技术状态与载人飞船基本一致,表明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技术稳步走向成熟,为最终实现载人飞行奠定了坚实基础。2003年10月15日9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  相似文献   

6.
<正> “飞船着陆成功!”10月16日清晨6时23分,北京航天指挥控制中心第一指挥厅,扬声器里传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安然着陆的喜讯,大厅内顿时一片欢腾。专程前来观看飞船回收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等领导同志,和在场的载人航天工程指挥、技术人员一起热烈鼓掌,共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我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于北京时间10月15日9  相似文献   

7.
新闻存档     
中国自主研制的“神舟”三号试验飞船3月2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于4月1日,准确降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我国载人航天第三次飞行试验获得圆满成功。此次运载火箭和飞船已完全按照载人航天要求设计,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取得重要进展,为不久的将来把中国航天员送入太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8.
历史将记住这一天 历史将记住这一天 公元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上午9时9分50秒,中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16日上午6时23分,载人飞船返回舱安全着陆。此一刻,中国沸腾了,神州大地沸腾了!中国为这一天的到来,盼望得太久了,但这天终于到来了。 去年夏天,当本刊获悉,中国载人航天已经进入倒计时时.立即组织了一组有关中国航天的报道,在2002年第8期,在《直上九天揽明月——中国载人航天进入倒  相似文献   

9.
10月16日也许是2003年里最多中国人早起的一天。这一天许多中国人都早早起来守在电视机前等着“神舟”五号的最新消息。当杨利伟安然无恙地站在飞船前对着镜头打出胜利手势时,炎黄子孙心底的欢呼再一次澎湃而出:我们又成功了。毫无疑问,“神舟”五号是中国航天事业的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我国正式跨入了航天国家的精英俱乐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中国过去虽一直位居世界航天大国的第三位,地位却不是太巩固,此次成功实现载人航天飞行,中国会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能独立自主进行载人航天的国家。这既是中国航天发展…  相似文献   

10.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荣耀,标志着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初战告捷,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征程上又迈出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一步。航天战线的同志们为祖国、为人民、为民族建立的卓越功勋,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胡锦涛  相似文献   

11.
《天津政协公报》2013,(6):49-50
<正>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今年6月11日成功发射的"神舟十号",短短14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发展,让世人惊叹。载人航天工程神速发展的背后,经历了哪些鲜为人知的曲折和考验?不搞奥运会也要搞载人飞船20世纪80年代,中国发射了一系列的返回式卫星,十几年前关于载人飞船的构想又被重新提起。但是,根据当时的国家经济条件,上这一项目是否有必要?"我们组织了一个庞大的论证组讨论要不要搞载人。多数人认为中国应该搞,当然也有个别人认为时机不成熟。"时任航空航天工业部副部长  相似文献   

12.
龚开国 《两岸关系》2005,(11):30-31
10月12日上午,祖国大陆成功发射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17日凌晨,“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安全返回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凯旋而归。面对这一举世瞩目的盛事,台湾岛内各界的反应有着极大的反差,折射出了岛内民众和台湾当局迥然不同的心态。台湾主流媒体及时报道“神六”发射实况台湾岛内一些主流媒体电视台,采取种种方法及时大力地报道了“神舟”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和凯旋而归的全过程。台东森电视台从发射当天上午8时30分开始播出“神舟六号升空特别报道”,并以《神六升空全目击》为标题,对整个发射过程进行了全程直播,“神舟”六号升…  相似文献   

13.
人物     
《小康》2021,(28)
正归来者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9月17日13时30分许,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反推发动机成功点火后,安全降落在东风着陆场预定区域。这是神舟飞船首次在东风着陆场着陆。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安全顺利出舱,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实施载人航天工程以来,广大航天人牢记使命、不负重托,培育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网介绍,  相似文献   

14.
神舟七号飞船落到国外的概率很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着陆场系统主任设计师安振华介绍说,着陆场系统应对飞船紧急返回有完善预案,飞船落到国外的概率非常小。  相似文献   

15.
航天——“五量一船”游太空 2003年是人类实现动力飞行100周年,也是中国的航天年。这一年我国共发射“五星一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卫星有国内研制的北斗导航卫星,中巴第二颗“资源一号”卫星、中国“创新一号”小卫星、第18颗返回式卫星、“中星”20号通信卫星等。2004年,我国计划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发射场进行9次发射,把10颗卫星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16.
10月17日凌晨4时33分,在经过115小时32分钟的太空飞行,完成中国真正意义上有人参与的空间科学实验后,神舟六号载人飞船返回舱顺利着陆,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安全返回。“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以其新的突破性成就,再次招徕世人关注的目光,震撼了世界!睹物思源。当我们为共和国在载人航天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倍感骄傲和自豪时,怎能忘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和以钱学森为代表的老一代科学家,为创建、发展我国载人航天事业所建立的不朽功勋!面对苏、美两国激烈的太空角逐,毛泽东毅然作出“发展新中国航天事业”的伟大战略决策1961年4月12…  相似文献   

17.
2003年10月15日9时9分50秒,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后,准确进入预定轨道,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被顺利送上太空。16日6时23分,“神舟”五号在内蒙古主着陆场成功着陆,返回舱完好无损,杨利伟自主出舱。我国首次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举国欢腾。  相似文献   

18.
科技     
"天宫一号"进入初样研制阶段预计于2010年-2011年底发射的中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目前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继"神舟七号"飞船顺利发射完成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下一步将重点突破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为建空间实验室做准备,  相似文献   

19.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升空,杨利伟成为中国飞天的第一人。这是中华民族的骄傲。 回顾中国的载人航天史:1992年的9月21日,江泽民同志主持召开政治局会议,正式批准实施载人航天工程。1995年到1998年我们完成了抽样的研制,经历了方案抽样、试样、正样这样一个过程,进行了很多系统集成试验,试验期从1999年11月一直到去年12月30日,共进行了四次  相似文献   

20.
时代点击     
《时代潮》2003,(13)
政治中国可望在今年下半年实现首次载人太空飞行 6月11日解放军报消息,我国已经基本建成高安全高可靠载人航天研制试验体系,“神舟”五号飞船将按计划发射,目前各项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可望在今年下半年实现首次载人太空飞行,从而成为世界上继美、俄之后的第三个具备载人太空飞行能力的国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