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必须扩大公共服务,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不断加大公共服务的投入,以增加公共服务的总量,但公共服务的供给总量仍然远远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而且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问题凸显。因此,既要着力扩大公共服务,又要稳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相似文献   

2.
“民生财政”论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98年以来我国努力发展的公共财政就是民生财政,其基本逻辑是要首先保障基本民生;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公共财政分配中,收入再分配如何合理地区别对待,是其应有之义与关键内容,而财政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是改善民生进程中提升公共政策效力的必然要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与管理必然要支付成本,行政成本的合理化与民生的改进是相互呼应的关系,降低行政成本、增惠民生需要深化财政改革和全面配套改革。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财政均等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视野,综合考虑地区经济发展、地方财政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的差距选择指标,对西部省区市之间和西部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进行研究表明:不仅西部与全国在经济发展、地方政府财政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上存在很大差距.而且西部省区市之间在上述三项指标上的差距同样显著并且有逐年拉大趋势;不论是西部地区与全国比较还是西部省区市之间,在财政能力上的不均等程度均大于在经济发展和公共服务水平上的非均衡程度。  相似文献   

4.
中央对地方的财政转移支付被视为实现全国范围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有效手段。但是,财政转移支付促进全国范围内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目标,需要在中央与地方关系上实现机制创新,通过中央政府在地方的嵌入性存在,保证财政转移支付应用于中央的政策目标,实现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国民待遇和国家认同。中央政府在地方的嵌入性存在可以通过组织嵌入、制度嵌入与关系嵌入三种方式加以实现。  相似文献   

5.
厘清民生概念及范畴,是民生财政建设的基础。当前我国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所提出的“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语中的“民生”,主要是从社会层面着眼。加快民生财政建设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目标的需要。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的逐年增长及财政支出的结构调整均为民生财政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相符合的公共财政体制尚不完善,公共服务的事权与财权不对等,财政支出总量不足,支出结构不合理,财政转移支付形式过多,效率不高,地方税体系不完善。因此,必须对现行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建立事权与财力相匹配的公共财政体制,加大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提高转移支付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作用,健全地方税体系。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公共服务均等化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当代公平正义理论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具体体现,它涉及收入分配、公民权利、社会与经济发展等诸多问题,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学者主要通过发展公平正义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及财政均等化的理论和实践等为公共服务均等化提供间接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国内学者则主要围绕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及外延、公共服务非均等化的表现及原因、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路径(尤其是财政途径)、国外公共服务均等化情况等进行了广泛而直接的研究。尽管国内外学者在公共服务均等化领域取得了不少成果.但存在一些方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应以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建设为主要路径,遵循推进路线——技术标准——指标体系的建设逻辑。要根据公共利益标准、效率标准和外部性标准排列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优先序列与推进路线;要根据机会均等、动态标准、结果均等的原则并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设定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技术标准;要结合成本导向、公共利益与公众满意原则构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9.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研究述评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内涵与主要内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程中的问题与路径选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等方面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评述。认为未来的研究趋势主要有:学界与政界之间会建立更密切的合作研究关系;会呈现出更清晰的基于问题的学科交叉与整合研究趋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协调机制与激励机制研究的重要性日益显现;研究侧重点会随着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推进而出现变化。  相似文献   

10.
社会公共服务的公平分配和共享程度,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必须让妇女儿童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成果,推动妇女儿童事业与其他社会事业一道科学发展。本文从理论上进一步阐明了妇女儿童享有均等基本公共服务的重要意义,着眼实际分析了当前妇女儿童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面临的主要问题,总结了近年来青岛市推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过程中维护妇女儿童权益的实践经验,并从完善立法、强化政府责任、加快信息化建设、建立多元参与机制等方面对今后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公共财政框架下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财政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其有别于我国传统"生产建设型财政"的内容和要求,进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是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的应有之义和具体的实现途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传统的国库分散管理制度显露出种种弊端,与公共财政的框架格格不入。因此,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改革有许多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积极作用。但此项改革涉及面广,需要相关配套改革措施的配合和及时跟进,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公共财政立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以我国财政体制改革为背景,结合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就公共财政的基本内容、公共财政的特点和职能、公共财政的法律特征和立法框架进行了探讨。文章指出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公共财政和国家财政的统一,只有把公共财政和国家财政结合与统一起来,而不是将两者矛盾或对立起来,才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财政。  相似文献   

13.
基于地方财政赤字的视角,研究财政分权与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策略的内在作用逻辑,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地方财政赤字激励了地方政府在利益觉醒后利用预算制度缺口,用"扭曲之手"来攫取预算外财政收益,进而驱动地方政府实施积极的土地财政策略来实现财政增收的政策目标。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财政分权、地方财政赤字对土地财政的正向驱动作用。土地财政的治理从深化分税制改革、改善地方财政收入结构、变革土地财政形成机制、完善行政绩效考核体制、加强预算监管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14.
住房保障、房地产市场秩序与民生改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住房作为一种生活必须品和重要投资品,既要保证社会群体的普遍可得,又要有一定的市场活跃度,以保持供求平衡。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的表象繁荣,与住房保障不够完善有着很大关系。因为绝大部分居民只有通过在商品房市场上购买住房产权,才能满足自己的居住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公众“人人都要买房、房价只涨不降”的心理预期。房价在已经超出普通居民可支付能力的情况下,依然伴随着买方热情的高涨而快速攀升,这种缺乏经济基本面支撑的表象繁荣,本身就隐含着市场的无序。无序的房地产市场造成了社会财富的不合理分配和居民生活质量的下降。破解这一难题的思路须遵循以下逻辑:实施有效的住房保障政策,稳定消费者预期,平衡市场供求,理顺市场秩序,通过营造健康有序的房地产市场环境提高和改善居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5.
释放居民消费潜力、提振居民消费对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数字经济发展对居民消费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综合运用CGSS2015数据与数字普惠金融指数,探索了数字金融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结果显示:数字金融能够提升居民消费,且存在结构效应,数字金融覆盖广度与数字化程度均能提升居民消费水平;数字金融对发达地区和家庭物质资本高的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对欠发达地区家庭人力资本高的居民消费有促进作用;户主主观幸福感在数字金融与居民消费之间存在“遮掩效应”。结论:从经济学与心理学融合的角度,为解释数字金融影响居民消费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6.
财政政策在我国社会转型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当前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包括:连续几年预算超收,影响微观个体预期;财政体制的非规范性调整,诱使地方政府担心会继续被“动了自己的奶酪”;财政政策冷暖转换的信号显示机制,在“拐点”上过于突兀等。同时就改革思路而言,我们可以尝试从组建财政政策委员会,打造阳光财政,实施“总额预算控制”,规范财政政策调整的“道路规则”等多重视角加以谋划。  相似文献   

17.
公安工作与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公安机关的重大责任和最大政治。公安机关如何找准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真正把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作为公安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笔者认为:要深刻认识理解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性、紧迫性,进一步增强解决民生问题的责任感、紧迫感;要立足公安工作实际,充分发挥"维稳、打击、防范、管理、服务"的职能作用;要切实加强和改进自身建设,全面提升解决民生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相似文献   

18.
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本文分析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大意义,提出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新思路,并从公共财政角度,探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公共服务的理性及其运作框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公共服务实践活动的必然性和理性主要籍于“公共物品”原因、道义与慈善价值、政府与公民契约关系、社会凝聚的追求、以及以需求促进供给的经济目的。作为以政府为主的有关组织的一项职能 ,公共服务运作框架至少包括服务的结构、服务规划、服务的融资、服务政策方案评估、服务的提供和服务质量的监督等主要环节  相似文献   

20.
公共安全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本文基于战略管理的有关思想,构建一个“环境-使命-运作”的分析框架,从战略判断、战略定位、战略部署三个维度,来研究公共安全思想的基本框架与核心观点。对重要文献的文本分析发现,习近平关于公共安全的重要论述对公共安全形势的战略判断,主要体现在严峻性、多样性、关联性三个方面;对公共安全作用的战略定位,主要体现在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事关中国梦宏伟目标三个方面;对公共安全工作的战略部署,主要体现在全类型应对、全过程管理、全社会参与、全手段运用四个方面;作为战略统领的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关于公共安全重要论述的战略指引和理论引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