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度量、原因、影响和对策方面对我国经济地区差异进行了综述和评述,提出缩小经济差异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2.
清楚地认识我国小康水平存在的地区差异性 ,对于建设全面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有很重要的意义。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小康水平可以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收入水平、恩格尔系数和教育消费性支出等四方面进行比较。  相似文献   

3.
赵丽丽 《学理论》2015,(6):79-80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党十八报告中明确提出的,事关我国城镇化建设的重大任务。重点研究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问题,首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概念进行界定;其次,介绍了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再次,介绍了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解决我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存在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缩小我国农村公共服务地区差异的对策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我国不同地区之间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其主要原因除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外,基层政府的财权与事权非对称、转移支付制度不能有效缩小地区公共服务差距,基层政府对地区公共服务内在提供动力不足是比较主要原因。厘清各级政府公共产品供给职责,建立财权事权一致的投入分摊机制,公共财政制度要从经济建设为主的“建设型”财政向关注民生、注重公平的服务型财政制度转变,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中国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中国流动人口是一个复杂的庞大群体,解决其社会保障问题有很大难度。本文在肯定未来统一全国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的同时,主张现阶段依据公平、共享、渐进的原则,分层分类地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  相似文献   

6.
《学理论》2013,(32)
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具有的特殊性,对不同时期的政策及效应进行评述,透过其发展及演变历程,提供政策建议:明确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目标,加大对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行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创新,提高转移支付的有效性;体现民族地区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特殊性,确保政策的相对独立。  相似文献   

7.
孟天广  顾昕 《行政论坛》2012,19(3):65-71
基于1998—2008年省级面板数据,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支出水平的变化及省际分配的均等化进行考察,并应用基尼系数的分组分解探讨了地区差异对人均社会支出省际不均等及其变化的影响,发现:该阶段社会支出有均等化趋势,但仍呈现不均等的态势,且未能有效实现调节收入分配的福利效应。在地区间、地区内和跨地区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中国存在着京津沪、东南沿海、少数民族地区、东北、西北、西南和大中部地区等七个社会支出区域聚类。均等化社会支出的短期政策主要是促使冀鲁及中部省份增加社会支出,同时,中央财政加强对西部非少数民族省份的财政转移;长期政策是中央政府实施更加公平的财政转移支付和社会政策的全国统筹。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完善的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保障体系是最基本的公共服务,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调节器\"、\"减压阀\",是民生工作的重要环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国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以建立和完善现行的社会保障制度为重点,以创新二元化社会保障体系为动力,以加强政府公共服务和执政能力建设为手段,逐步健全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多地关注民生。  相似文献   

9.
健全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随着民营企业对社会的贡献日益增大,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落后于其经济发展速度的问题日益严重,主要原因可归结为社会、企业和个人三方面,针对这三方面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将有利于改善民营中小企业的社会保障状况,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我国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求知》2004,(9):44-44
国外解决地区差距的政策目标,旨在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即缩小各地区在收入和福利方面的差距,促使各地区内部拥有大致相同的就业岗位、住宅、服务设施以及良好的自然环境。各国的城市政府在解决地区差距时所采取的政策措施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中国以经济体制改革为先导的社会转型,对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产生深刻影响。医疗服务私有化与价格上涨、社会快速流动与分化,可能严重影响民众心理福利。但鲜有研究考察社会转型的心理福利后果及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本文利用2005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CGSS2005),检验了医疗支出负担、社会地位及其比较、社会支持同城乡居民心理福利的关系,并在中国性别结构失衡问题日渐暴露的背景下,关注了婚姻作为重要的社会支持机制在其中的角色。结果表明,相对剥夺感对心理福利存在普遍影响,市场化转型更可能损害社会弱势群体的心理福利。在中国转型社会,社会支持对心理福利存在保护功能,且可以缓冲医疗支出负担加大和相对被剥夺地位对农村居民心理福利的负面影响;婚姻的功能角色呈现多元化,既加大了医疗支出负担的负面影响,也强化了其他社会支持的保护作用。研究发现对理解和改善社会转型的心理福利后果,提供了重要的指引和借鉴。  相似文献   

12.
刘娟  陆继霞  叶敬忠 《公共管理学报》2012,(1):25-32,122,123
采用"质的研究"方式,对社会转型期华北一个村庄内各种保障或救济性质的资源安排进行了微观分析。相对于宏观政策层面的简单与明晰,正式的社会保障资源在农村社区的分配与利用过程中的功能、内容和形式都更为丰富,如作为消解其他政策和项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工具,或演变为被争夺的竞争性经济资源,或将动态的保障制度异化为长期的养老保障,或作为维稳和社区治理的一种政策性工具等;这些变异一方面有悖政策初衷,使得政策目标发生偏离,另一方面也可能侵蚀社会公正。因此,社会保障政策制定与执行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农村社区复杂而多元的现实,更具规范性、透明性和参与性,这也要求建立起更为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以及相应的监测与评估机制,厘清社会保障与社会治理的关系,尽可能避免进入政策资源异化与资源补偿型维稳的怪圈。与此同时,非正式的保障资源或社区内部的某些安排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正式的政策性资源的缺位或短缺,而如何将正式的保障政策资源与社区的、社会的力量有效结合起来是有待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13.
社会保障供款征缴体制国际比较与中国的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世界各国社会保障供款征缴的"分征""代征""混征"这三个模式进行了实证分析,并利用第一手资料对每个模式做了案例研究;在此基础上对社保部门、税务部门和私人部门三个不同征缴主体在三个不同征缴模式中的职能作用与协调配合问题做了考察;对中东欧转型国家征缴模式的改革取向及其原因做了分析.针对中国目前存在的社保部门和税务部门"双重征缴"体制的现状,认为,中国面临着二元化经济结构和统账结合制度特征的现实国情,由此决定了社保制度扩大覆盖面工作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中国国情的特殊性是任何发达国家和中东欧转型国家都不具有的,这就要求社保制度要不断进行自我完善,适应社会经济既定条件,以完成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的到2020年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社保制度的目标,否则,就难以实现这个目标,或即使实现了也是一个碎片化的社保制度,而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指出:中国选择征缴模式的替代方案应以分征模式为最优,代征模式不利于实现2020年的目标,目前存在的"双重征缴"体制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并提出了征缴体制转型的"两步走"的改革设想.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社会保障体系需要树立新的目标,实施新的发展策略,要以高质量和现代化为重要标准,提高社会保障治理能力和对新经济社会环境的适应性。在“十四五”时期,尤其是要切实发挥社会保障在促进共同富裕方面的积极功能,不断完善法制、体制和机制建设。  相似文献   

15.
The sociodemographic factors emphasized in much participation research cannot explain abrupt changes in levels of activity. This study shows how threat of undesirable policy change acts as an impetus to participatory activity, helping to explain temporal variation in participation. Newly available individual-level time-series data are used to show surges in senior citizen letter writing in response to threats to Social Security and Medicare during the 1980s. Policy threat interacts with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to produce variations in participatory reaction congruent with the magnitude of the threat to the individual.  相似文献   

16.
中国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构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背景,根据法律体系构建原理描述了中国社会保障的法律体系结构,指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应由政策优先向法律优先转移。从概念研究入手,立足于国际经验比较分析,根据中国宪法原则,提出了关于中国保障法律体系内容和结构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7.
"阳光救助工程"是青岛市2002年7月开始对中国的社会安全网建设进行的创新实践.它有效地保障了城市贫困人口特别是下岗、失业职工的基本生活权益.以青岛市"阳光救助工程"的创新实践为例,研究了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对社会安全网建设的作用.通过分析"阳光救助工程"产生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对该项举措的创新绩效进行评估后,认为,"阳光救助工程"的创新实践对完善中国社会安全网带来了许多启示.这些启示主要包括:第一,对城市贫困进行综合治理时,应在政府主导下扩大社会参与;第二,贫困问题并不单单体现在收入匮乏上,实际上还涉及到行为主体的物质、精神、社会地位等多个方面的表现;第三,从社会救济到社会救助体系的发展和完善中,应该充分发挥个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第四,城市社会救助体系是一个多目标、多层次的社会系统,包括救济、就业、医疗等针对弱势群体的社会救助制度;第五,社区在社会安全网建设中应起到积极作用,充分发挥社区的社会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8.
五年前,在9.11恐怖袭击事件中,美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巨灾补偿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其中有很多经验,例如,国家对巨灾损失的补偿是通过国家计划、保险公司和慈善事业这个"三条腿机制"发挥作用的,并通过立法建立了一个临时机构:"9.11遇难者补偿基金",令其根据普通法的原则,赋予全权,统一运作全国的补偿工作;也有一些教训,例如,社会安全号信息管理不善和被盗用,从而酿成飞机劫持者拥有合法的手续等.我国要建立起社保制度突发事件巨灾风险补偿的"三条腿机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基本社保制度的工伤保险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保险业还需进一步改革完善,慈善事业的机制缺位等;对尽快建立一个混合型的"国家巨灾补偿机制"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改革思路和采取公共委托与购买的方式进行损失补偿的设想.  相似文献   

19.
以"馒头国标"事件在我国引起的公众和媒体的热议为出发点,结合了政策学习和社会建构的理论,从政策学习的地方性即承认不同的行动者由于其不同的传统和利益对相同的政策学习范本有着不同的认知的角度,对我国传统食品行业通过标准化的形式进行食品安全规制的过程进行了分析。认为行动者对于标准的异质的地方性认知,导致了标准在形成之前、之中和之后所承载的社会功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这种偏离也最终背离了实现保护消费者食品安全的初衷,在标准的执行中也注定面临着一定的困难。结合行动者产生地方性认知的背景,认为,社会对于标准的片面认同来源于通过规制获得资源的计划经济的遗毒,以及"超一流企业做标准"口号下标准相关知识匮乏的延伸;结合案例进一步反思了对于政策学习的地方性的"忽略",以及对于标准的社会功能的"夸大"所可能造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20.
I argue that there is a distinct and longstanding regional structure in East Asia that is of at least equal importance to the global level in shaping the region's security dynamics. Without considering this regional level neither ‘unipolar’ nor ‘multipolar’ designations can explain East Asian international security. To make this case, I deploy regional security complex theory both to characterize and explain developments in East Asia since the end of the Cold War. The shift from bipolarity to unipolarity is well understood in thinking about how the ending of the Cold War impacted on East Asia. Less written about in Western security literature are the parallel developments at the regional level. Prominent among these are the relative empowerment of China in relation to its neighbours, and the effect of this, as well as of the growth of reg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e attachment of security significance to East Asian economic developments, in merging the security dynamics of Northeast and Southeast Asia. How China relates to its East Asian region, and how the US and China relate to each other, are deeply intertwined issues which centrally affect not only the future of East Asian, but also global, security. With the notable exception of some crisi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this whole pattern looks mainly dependent on internal developments within China and the US. Also significant is whether the basic dynamic of interstate relations in East Asia is more defined by the Westphalian principle of balancing, or by the bandwagoning imperative more characteristic of suzerain-vassal relationships. The main probability is for more of the same, with East Asian security staying within a fairly narrow band between mild conflict formation and a rather odd and weak sort of security regime in which an outside power, the US, plays the key ro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