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于生长的社会文化背景不同,中西方诚信伦理在适用范围、价值取向及约束机制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并表现出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当前中国的诚信建设,应积极谋求中西互补与融合创新,将中国传统重道德自律的"人格诚信"与西方社会重制度他律的"契约诚信"结合起来,从培育个人内在诚信品质、增强全社会的契约意识以及建立完备的制度规则等方面入手,打造现代诚信社会.  相似文献   

2.
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生代农民工的恋爱与婚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新生代农民工正处于婚恋的黄金时期,他们婚恋中体现出传统与现代共生与冲突的特点.这在恋爱方面表现在现代婚恋消费、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择偶标准、日益开放的性观念、多样化择偶方式与传统择偶途径并存;而婚姻方面则表现通婚圈的扩展和"户籍对应"的婚配模式并存、"闪婚"的出现、传统观与现代交织的生育观和两地的分隔家庭模式等方面.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还面临着一系列的困境.  相似文献   

3.
李建红 《传承》2011,(21):58-59
人本主义思想的形成有其深远的历史渊源,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在人本哲学的基础之上形成了人本主义的传统。现代西方人本主义通常指的是"主体哲学",既继承了以往人本主义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的思想,又抛弃了其理性主义传统,大力宣扬非理性主义。因而,现代西方人本主义表现出与以往人本主义不同的特征,对社会也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张倩 《理论月刊》2013,(3):84-88
唐君毅文化价值论表现为对文化整体的原初形成及其各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探讨,对文化整体的逻辑重构及实现途径的思考.其特质是立足于中国文化的德性之本来吸收民主、科学等现代理念,全面保守中国文化的精神价值来实现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阐发宗教意识来挖掘近代文化传统并彰显反思意识,体现出一本性和开放性的纠结,内蕴着文化保守和价值转化的冲突,呈现出精英文化自觉与民众文化生活的断裂.唐君毅文化价值论为我们思考中国文化现代化提供了可供开拓的空间.  相似文献   

5.
张利群 《桂海论丛》2001,17(5):25-27
"以德治国"不仅是治国方略,而且也是育人方略,对人的精神、尤其是人文精神价值予以了充分肯定,发展了人文精神的内涵、实质、价值功用以及现代意义."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统一协调关系,共同指向为国家、民族、人民的社会主义宏伟大业,从而体现出它与儒家传统的"德治"观、"礼治"观、"人治"观的本质区别,体现出现代科学理性精神和现代人文精神统一而构成的现代精神和社会主义精神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的诚信观念建立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上,强调个体自律的道德价值,其缠绕着浓重宗法关系的"人格诚信"因缺乏公共性而无法明显衍生出规则意识和法治精神。西方诚信以契约原则为核心,理性主义的"契约诚信"成为社会治理的一种基本价值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诚信层面汲取中国传统诚信追求人格完善与道德规范的自律价值,吸纳西方诚信对于政治经济领域的契约信守意义,立足于现代社会更多依赖于理性和法治的运行机制,利用制度力量传递诚信价值导向,赋予诚信现代文明内涵。  相似文献   

7.
李佳 《前沿》2012,(14):109-110
多元化时代背景下的主体在个人与社会、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理想与现实四个维度尤其强烈地感到价值观冲突,这种冲突越来越表现出社会、精神传统、理想让位的倾向,要真正有利于个体与社会的发展,需要加强主体价值观冲突的引导,从而实现社会价值主导基础上兼顾个体价值,精神价值主导基础上保障物质价值,传统价值继承基础上创新时代价值,立足现实基础上引导理想信念这样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哲学的人文转向是建立在价值、理性、主体间性等基础上的,对传统哲学的批判和超越的同时,却陷入了实证理性的间隙中.西方近代哲学倡导人文精神,但由于在反对传统形而上学和二元论思维方式的同时却受此影响,哲学家们最终把人的存在抽象化了.现代哲学家对人的精神和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使人的本真的存在及其活动的价值和意义重新得到恢复,把人看做是完整的人,使人成为整个哲学的核心,使哲学永远给人类生存以终极关怀,真正实现哲学的人文转向.  相似文献   

9.
萧公弼是中国现代美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其《美学·概论》是最早系统译介现代西方美学的著作之一,也是最早的美学概论类著作之一,具有重要的美学史价值。该书自觉借鉴西方美学对佛教美学、儒家美学、道家美学等传统美学思想加以创造性阐释,在保持现代性品格的同时也彰显出独特的本土品格和传统特色,对客观评价中国现代美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学界对该书涉及的部分西方美学家认定有误,为此本文做了适当校正。  相似文献   

10.
法治不只是一种制度化模式或社会组织模式,更是一种理性精神和文化意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现代中国社会建设的必然趋势,更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自觉的理性追求.现代中国法治建设的价值取向表现为法律至上、限制权力、保障自由和关注效益、民主、秩序、平等.中国传统社会的宗法伦理对法治社会建设的影响深远.宗法伦理观念并未因其是历史上的东西而自然消逝,而是不断地获得延续和传承,几经沉淀已深深地溶入国人的血液之中.它的等级精神、人治色彩、群体为重、义务为本、和为贵、无讼的价值取向大大消解了现代法治的精神.  相似文献   

11.
现代民主思想的核心是民权,传统民本思想的核心是君权,两者迥然不同,但中国现代民主思想又确实受惠于传统民本思想.传统民本思想既是西方现代民主思想在中国落脚、扎根的重要思想资源,也在现代民主思想中国化过程中进行了价值指引.中国社会各界在政治思想上普遍性地经历着从民本到民主的过渡.民本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整体性地渗透进了民主思想的逻辑里,不仅在概念上出现了误读,误以民本为民主,更进行了价值性的整体影响,导致理论界不少人同时曲解了民本与民主,着力于将传统民本论证得更像民主.  相似文献   

12.
李静 《人民公安》2006,(23):64-64
传统与现代看得出,台湾的城市理念是由中国传统的哲学美学作底子、西方的精神和方法论作构架的,流溢着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交互渗透的谐和之美。同行的解玺璋老师对此感慨深深,他提醒我看台北的街名:士林路,信义路,辛亥路,民权东路,酒泉路,罗斯福路……中国的传统价值、历史  相似文献   

13.
中西现代小说作品都对各自的社会现代化进程提供着思想基础和精神支持,但西方现代小说在支持的同时也进行着深刻地批判,中国小说则越来越依附于政治化意识形态而丧失了自己的精神主体性。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既可在不同社会所面临的具体历史情境中去考察,也与中西文化所秉持的终极价值观密切相关。中国现代文化思想出于民族集体自救的需要强调集体主义价值观而忽略了个人价值和人的自由,导致了小说批判功能的弱化和对现实政治需要的服从。  相似文献   

14.
现代广东人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在现代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是岭南文化精华的综合反映和集中体现,是在继承传统广东人精神的基础上,在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为广东大多数人所认同和景仰的文化精神,表现出现代广东人独特的精神风貌。现代广东人精神最主要的是敢为天下先精神、务实求真精神、开放兼容精神、独立自主精神、求富敢富精神和科学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5.
在寻求现代文明的过程中,如何安置传统的信仰并由此获得对文明的本土化理解是现代国家面临的问题.现代泰国在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创造一个超越传统宗教的公民宗教,而是通过确立佛教与他者的阶序关系来求证佛教的崇高地位,这既包括在僧伽体系内部进行现代与传统、理性与蒙昧的区分,也包括对佛教与神灵信仰的价值差异和现实功能进行认定.信仰的阶序创造出包容性的公民宗教,它首先满足了本土社会对于现代文明的价值诉求,同时也为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选择.现代泰国的佛与他者的关系展示出文明的阶序性特点.  相似文献   

16.
许秀云 《求索》2012,(11):113-115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作为20世纪资本主义文化的一部分,是20世纪世界文坛上的重要现象,思想上公然摒弃理性主义转向非理性,在艺术手法上强调反传统与创新性。它的出现和发展标志着西方文学在文学观念、创作方法、表现技巧上的重大突破和反叛。这种反叛,表现在思想内容上,即作品所表现的人的异化感、荒诞感和孤独感、恐惧感、失落感;表现在艺术形式上,即象征、荒诞、意识流手法的广泛使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以牺牲理性为代价,使现代主义真实观陷入进退维谷的困境,走上反现实、反文学的极端。  相似文献   

17.
王继军  马晓云 《求索》2013,(7):87-90
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的应用不仅在社会学和文化学,在政治学领域的应用也相当突出且成果显著,表现为协商民主政治的构想。作为与中国颇为有缘的西方学者,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在政治领域的理论产品,对于正处于政治体制改革攻坚阶段的中国来说,其深远的政治意义则主要表现为政治价值的导向的介入与设计。本文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动理论出发,集中探讨其政治价值导向问题,并结合西方社会与中国社会政治传统的异同,探析这一理论对中国政治价值构建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殷海光从逻辑经验的特定角度阐释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的重大差异,显示出对逻辑经验论的独特信念,抨击了中国传统文化。而后,殷海光认识到逻辑与经验只是心灵自在实现之必要条件,中国传统文化也蕴涵自由精神。于是,在"道德重建方案"中,殷海光认为作为普世伦理之一的"仁义",为自个体道德的自在之实现发挥了重要作用。殷氏道德构建论说不仅阐述了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历史变迁,强调了珍视民族主体性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殷氏论说彰显了中国当代文化转型的重要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中占有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人格理念中存在着重德性而轻知性、重理性而轻感性、重群体而轻个体的历史局限。现代人格的建构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转换问题 ,而是一项在整合基础上重建的系统工程 ,应该在继承中国古代传统人格优秀成份基础上 ,学习借鉴西方人格理论的科学因素 ,塑造感性与理性协调发展、道德人格与科学精神有机结合、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辩证统一的健全人格。  相似文献   

20.
傅晓燕 《求索》2011,(8):206-208
作为现代城市的书写者,老舍带着伤感与眷恋,展示着对皇城根下的北京世相的惋叹;张爱玲却含着彻悟人世的苍凉与悲悯,勾勒着华洋杂处的上海传奇的疯狂。他们让北京和上海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独特的空间存在,探寻他们笔下的城市与人以及他们的精神内核,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