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场以"摒弃官僚制"为口号的新公共管理运动在西方各国传播开来,改革者批评官僚制导致了组织的僵化和低效率,引起了民主政治的危机,并忽视了组织中人的因素.本文在分析官僚制及新公共管理对其批评的基础上,认为新公共管理并没有实现对官僚制的超越,官僚制仍有其存在的价值.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我们的行政组织改革应以塑造理性精神,完善官僚制为基本价值取向,同时借鉴西方公共管理改革的经验.  相似文献   

2.
以"个体性"和"实体性"为特征的官僚制组织是具有生命周期的,即周期性地陷入僵化的困境并通过组织变革而重新焕发生命.但是,深陷"个体"枷锁中的官僚制在变革上是非常困难的,这就决定了官僚组织的历史性.当前的中国,正处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日益增长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促使了转型中的现代组织是围绕着"团队基础"而不是"个体基础"来构建,高效公共组织必须以公共组织高效团队为根基,而基于团队的公共组织形态--"团队基础公共组织"是开放性的、被社会所结构化的组织形式,也必将成为未来公共组织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尽管官僚制需要改革,但学术界和新闻界对官僚制的批判存在众多相互矛盾之处。实际上,官僚制在公众心目中形象并不是很差。新公共管理中的治理理论对官僚制的改造作了不同的阐述,其中彼得斯的治理模式有值得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4.
王振 《工会论坛》2007,13(2):151-153
官僚制是以马克思.韦伯等西方学者为代表所构建的一种经典管理范式,它是一种高度理性化的组织模式,从其诞生以来,在各国公共管理领域中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但随着各国公共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官僚制的内在缺陷也日益暴露,对效率的负面影响,对民主的威胁,对个性的压抑,使其倍受争议。但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官僚制的发展却明显不足,因而中国应该加强官僚化力度,吸收官僚制的精华,借鉴公共管理运动的经验,加强民主建设,输入新的行政理念。  相似文献   

5.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出现经济"滞涨",政府信任危机严重。面对这样的情况,西方发达国家发起了批判官僚制,提倡在政府引入市场机制的运动——"新公共管理"运动。这一运动在行政管理改革领域中影响重大,对于我国的行政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基于我国现行国情,我国不能完全采纳"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理念,相反,我们必须加强和完善现代官僚制。  相似文献   

6.
人类社会是以合作为基础的,在高度组织化的社会里,合作机制是组织存在与发展的基本条件。在全球化、科技革命等多种环境的背景下,公共组织已不能再仅仅依靠公共组织的权威来进行社会治理,而是要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组织认同的基础上,强调支持、合作、团结与联动,相互依赖,形成组织之间的合作网络,从而通过组织内部或与其他组织在特定领域的相互支持和合作来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本文首先分析当前公共组织面临的环境变化和挑战,进而反思了应对这种挑战的组织特点,最后得出公共组织应该呈现的未来形态——合作型组织。  相似文献   

7.
我国虽然处在西方公共管理的改革时代,但并不完全具备实行新公共管理改革的各种社会条件,应该谨慎借鉴,而且与西方发达国家成熟的官僚制相比,我国并没有建立起严格的、韦伯意义上的理性官僚制。理性官僚制更适合我国建设新型工业化国家的需要。  相似文献   

8.
对于是否应该摒弃官僚制这一颇具争议的问题,本文从多角度进行了分析,最终得出结论认为:理性官僚制在当今世界,尤其是中国,并不应该被摒弃。我们需要的是运用如新公共管理这样的新的行政理念,对理性官僚制加以调适,使其适应已发生变化的外在环境。  相似文献   

9.
重塑官僚制: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的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80年代以来,官僚制在西方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批评,而中国的官僚制发展则明显不足,低效、缺乏理性的官僚主义却日渐盛行。官僚制的核心精神符合中国特殊的行政环境,而中国行政改革目标的实质也与官僚制具有一致性。因而,在中国应加强官僚化的力度,要吸取理性官僚制的精华,借鉴新公共管理运动的经验,加快社会主义民主建设,输入新的行政理念。  相似文献   

10.
公共行政向新公共管理的转变 ,不是简单的否定和替代 ,而体现的是在二者内在相通性基础上的发展递进性关系。官僚制是政府运行的基本结构和重要方式 ,新公共管理的范式并不能实现对官僚制的摈弃和革除 ,而只是对其存在的弊端和时代缺陷进行修缮。新公共管理与官僚制的内在逻辑关系 ,对于我国的行政改革的价值定位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1.
行政人员是行政组织存在的必要条件。只有建立科学的人事管理制度,才能为行政组织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在官僚制理论指导下的传统人事管理制度僵化而没有弹性,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没有明确的责任机制等弊端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环境的需要。新公共管理理论指导下的人事管理制度灵活有弹性,注重产出,明确责任等优势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公共治理涵义、意义及中国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治理是指政府及其他组织组成自组织网络,共同参与公共事务管理,谋求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并共同承担责任的治理形式。它标志着公共行政学二元模式的变革,将行政民主方式推向深化,并打造了全新的政府形象,使官僚制空间被压缩。公共治理中国化将是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市场、公民社会的深刻变革及文化的培育。  相似文献   

13.
西方新公共管理运动成功的决定因素在于:官僚制的高度发育、市场经济的高度发达、市民社会的发展及强大。当前的中国公共行政缺乏这三个条件的支持,新公共管理模式在中国的推行存在着制约条件。  相似文献   

14.
摒弃还是完善:我国行政改革中对官僚制的取舍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官僚制管理逐渐暴露出种种弊端,因此理论界也随之出现了超越官僚制、摒弃官僚制的呼声。官僚制的确存在着种种缺陷,但它的生命力依然存在,摒弃官僚制还言之过早。我国的官僚制发展还很不充分,因此在我国行政改革中对待官僚制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发展完善官僚制而不是摒弃。  相似文献   

15.
公共行政改革视野下的官僚制模式与新公共管理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 0世纪 70年代以来 ,为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西方发达国家掀起了行政改革的新一轮浪潮。走向一种新公共管理的实践模式 ,成为当代西方政府改革的最基本趋势 ,而新公共管理模式由于其内在的缺陷不可能成为一种普适的行政模式 ,只能是官僚行政的纠错机制。官僚制模式因仍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经济社会条件而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 ,但它日益受到人们的批评也说明引进新公共管理模式等纠错机制的必要性、紧迫性。因此 ,公共行政的制度设计不应立足于新公共管理模式与官僚制模式的不相容选择 ,而应立足于二者的相容、互补。实现新公共管理模式与官僚制模式的有机结合 ,是当代中国行政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6.
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基本取向是以韦伯的官僚组织理论为基本取向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正是在政府的实践和理论发展的推动下,新公共管理理论悄然而至。但对新公共管理模式的再审视则表明,新公共管理由于其内在的缺陷而不可能成为一种普及各国的公共管理模式。而官僚制因其所蕴涵的理性价值以及有其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因而仍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官僚制日益成为行政改革理论和实践领域的众矢之的也说明引进新公共管理的必要性。因此,公共管理改革应立足于新公共管理和官僚制两者的互补与融合,这也是我国新一轮行政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7.
新公共管理是公共行政在新形势下的发展,它的一些理论和方法是值得我们借鉴的.但是,对于"经济人"假设是否适用于公共领域,官僚制是否该摒弃,"企业家"政府是否能取得实效,把公民当成顾客是否适当,是值得我们反思的.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共住房制度是伴随着我国住房体制的改革而发生变迁的,从建国到现在的60多年时间内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当前我国公共住房制度中还存在着地方政府建设公共住房的内在动力不足、公共住房建设资金匮乏、没有专门的公共住房管理机构、公共住房进入及退出机制不完善、公共住房政策导向不清等问题。必须通过加快公共住房保障制度的法制建设、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负责公共住房的管理、建立公共住房信息管理系统、创新公共住房投融资体系、开征存量房房产税等措施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借鉴新公共管理理论克服我国官僚制弊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新公共管理理论为主的西方当代行政学理论对官僚制模式的批判和反思以及在欧美这一理论指导下,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一直延续至今的西方行政改革与行政发展的实践对官僚制进行的现实超越,代表着未来世界各国行政模式选择的必然方向。我国现行的官僚制是作为一种古代官僚制的传承而存在的,相对于西方现代官僚制来说存在诸多缺陷,属于前现代官僚形态。要充分认识欧美当代行政学理论与实践对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借鉴意义,在对理想官僚制和新公共管理等当代西方行政学理论、运动与模式的借鉴中克服我国现行官僚制弊端,实现我国公共行政模式的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20.
社会管理主体的多元化推动了公共管理的发展,新的社会组织随着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推进,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公共管理之中。在其发挥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还存在非营利组织营利化、非政府组织政府化、公益组织非公益化及影响力不强的问题。为此在借鉴西方非政府组织在公共管理中的经验的同时,我国新的社会组织要想在公共管理中深化其作用发挥,还要在完善自身建设和优化外部环境建设方面继续努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