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习惯法在刑法适用解释过程中,同制定法一起发挥作用.法律解释立场和漏洞补充径路的不同,对习惯法的态度亦大相径庭,并决定着习惯法在刑法适用解释中的维度.刑法适用解释对习惯法的取向经历了从排斥到考量的转变,在刑法适用解释的两个阶段即法律解释和漏洞补充中,习惯法面临不同的境遇.在法律解释阶段不应当考量习惯法因素,而在漏洞补充阶段,习惯法的作用得以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2.
柏淑清  黄静 《工会论坛》2003,9(6):112-113
行政知情权只是保证了公民了解和监督法律执行过程中的情况,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保证公民的法律制定中的参与和监督,这就是立法知情权及其制度设置--立法公开制度.但是目前我国的立法公开制度还在探索当中,对公民立法知情权的保护没有形成法律化、制度化.  相似文献   

3.
习惯法是土家族乡村社区秩序的主要制度来源,当土家族社区的社会基础发生变迁后习惯法秩序维系能力就会下降,如果国家法律不能及时维护秩序的稳定将会导致土家族乡村社区出现秩序混乱。在建设新农村的制度转型期,需要保持和继续发扬土家族习惯法的稳定秩序的价值,同时通过积极的行政行为和法律传播活动使习惯法与国家法律紧密衔接,实现乡村社会的稳定和谐。  相似文献   

4.
清代习惯法是以法律社会学视角考察清代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极好例证。本文以学者们对清代习惯法所体现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理论研究为例,探讨法律社会学方法作为研究的新路径,在清代法制史研究中的运用及其对法制史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西部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规范即习惯法.当下西部各少数民族仍然深受本民族习惯法影响,在习惯法的指导下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调解制度.这种调解制度一方面符合本民族风土人情,减少了矛盾产生,另一方面也是多元化纠纷调解机制的有机组成部分.对民族习惯法进行理性分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有利于西部少数民族的现代法治体系构建.  相似文献   

6.
本文评介了我国法学界对习惯法概念的界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强调应遵循对法律概念的科学界定,是讨论习惯法与拉祜族习惯法性质、地位、任务和价值取向归属的理论基础。本文认为阐明拉祜族习惯法属于法律外的习惯法,并探究拉祜族习惯法的价值取向。认为立足深入调查与研究拉祜族习惯法由来与发展的规律,是不断创新研究习惯法与拉祜族习惯法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的发展,凉山彝族的婚姻习惯法也在不断的蜕变当中,全面掌握彝族婚姻习惯法现状对彝区法律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彝族婚姻习惯法的主要原则包括:同族内婚、家支外婚、等级内婚.其许多方面都与我国的法律原则相背离.我们应就凉山彝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的调适和司法实践的合理性运用进行探索.  相似文献   

8.
英国土地法律制度变迁乃至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最终确立对英国的经济增长以及经济转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英国作为第一个发生产业革命、完成经济转型的国家,考察其建构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经验,对于中国土地制度的改革以及产权结构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以土地权利及其权能的角度来看,习惯法对于土地权利的基本权能的保障、近代保有权制度对于土地权能的扩展、现代私有产权制度对于土地权能的绝对化和完备化,是英国在土地制度变迁中得以确立独立、自由、完整的现代土地产权制度的三个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9.
试析藏族习惯法之盟誓主体的历史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藏族习惯法中盟誓有着重要的地位,盟誓主体是全部盟誓制度建立的基础性问题.本文以盟誓的主体分析为视角,对藏族盟誓主体的种类、范围、成因等进行分析和界定,并基于实地调研和理论探讨,对今天藏区遗存的习惯法中盟誓现象背后的法律问题予以反思.认为王朝、贵族和王室等作为团体盟誓主体已消失,个体盟誓主体的范围在扩大、地位更平等.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法治建设进程中,民族地区存在一种"法律规避"的现象。法律规避的实质是对国家正式法律的回避。这表明,作为一种正式制度规则,尽管国家制定法已经推进到民族地区,但是,作为非正式制度规则的民族习惯法在民族地区依然有着重要影响,事实上发挥着解决社会纠纷、维护社会稳定的功能。这样一来,民族地区实际存在着一种二元的法律秩序格局:以国家制定法为代表形成的正式法律秩序和以民族习惯法为代表形成的非正式法律秩序。国家制定法与民族习惯法这两种制度规则如果不能形成合力,民族习惯法就会对国家制定法造成冲击,这对我国法治建设会产生不利影响。所以,我们需要探索两种制度规则之间的合作路径,使这两种制度形成合力。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效的法治秩序,才能推进民族地区的法治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11.
罪刑法定视域的少数民族习惯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少数民族习惯法在我国特定的民族地区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发挥着规范秩序、定分止争的功能,排除习惯法适用的罪行法定原则并未使习惯法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现有的制度框架内,少数民族习惯法仍有其不可忽视的价值和司法操作的可能.在基层司法的特定案件中,少数民族习惯法在罪刑法定的原则下作为一种出罪依据能够更好地实现个案公正.刑法典为少数民族习惯法预设的制度空间,为其进入国家制定法提供了现实和可能.  相似文献   

12.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同主体之间纠纷的数量和复杂性都在不断地增加。然而,现有的纠纷解决制度,尤其是调解制度,却存在着多种缺陷,这导致了大量的纠纷难以以令纠纷主体满意的方式解决。由于律师具有专业化的法律理论知识和丰富的法律实务经验,因此,律师主持调解解决纠纷不仅具有专业性而且还具有便捷性和高效性。但是,我国目前的律师主持调解尚未制度化,这使律师主持下的调解具有很大的随意性,难以发挥有效解决纠纷的作用。因此,有必要对律师主持下的调解进行制度化。首先,要修改相关法律对这一制度进行明文规定;其次,要在相关法律中对这一制度进行细化,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最后,要使这一制度与诉讼制度进行有机地衔接。  相似文献   

13.
清代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王朝,其法律制度发展到了相当完备的地步,清代民事诉讼制度主要有六个特点。清代民事诉讼制度对今天借鉴意义主要有三点:对调解的灵活运用;对习惯法的灵活运用;判决注重说理性。  相似文献   

14.
从类型学的角度来说,警民关系可以划分为具有陌生人特征的制度化信任关系与具有熟人特征的人格化信任关系,二者在构建和谐警民关系中是相互补充,共同起作用的.不过,在当代的复杂社会中,制度化信任在警民信任关系建设中具有更为基础的地位.通过典型案例的调查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我国当前的警民信任危机主要体现为“制度化信任危机”.因此,增进我国警民间的信任关系也必须从制度建设入手,在吸纳当前公安机关所采取的有益经验的同时进行制度创新,加强民众对于地方公安机关的组织与法律约束力的信任力度,建立起一套系统的制度化信任体系.  相似文献   

15.
“法律多元主义”的风靡使我们理性对待民间法有了全新的认识,但法律多元的具体操作却无法趋一,当下中国依然面对着如何处理民族习惯法文化与主流法文化的冲突。通过对彝族习惯法及习惯法在彝族社会适用的透析,能为我们在看待民族习惯法文化与主流法文化的冲突中找寻到理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习惯法是当今中国法学界的热门话题,各大法律期刊纷纷开辟专栏刊登习惯法方面的研究论文,各法律专业出版社也竞相资助出版习惯法方面的学术专著,一些法律院校的法学博士点甚至开始招收习惯法方向的博士生。在习惯法研究的热潮中,李可博士《习惯法》一书的出版是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文化、信仰和理性:民族环境习惯法重生的三个基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长在国家制定法边缘的民族环境习惯法是我国民间习惯法文化的主要形式,同时也是我国传统法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现实表达。消弭国家制定法与民族环境习惯法之间的紧张和挤压关系,使民族环境习惯法在现代法律体系中获得重生,是回归自然秩序和谐的法文化传统、重塑法律信仰精神和重归法律对价值理性关切的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民族法得到广泛深入地研究.文章结合当前国内民族法学的研究现状.对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互动理论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应该继承民族习惯法优良传统,改造消极因素,使之与现代法融合起来,为"法治"服务;对于那些内容上与国家法律相违背的习惯法,应在协商的基础上取消或找出替代的办法.  相似文献   

19.
巡回法庭把国家的司法权威运送到了乡土社会。送法下乡的过程事实上是一个法律与民间习惯的对话与碰撞的过程。法官在此过程中扮演着核心角色,法官的知识结构中接受习惯法,民间习惯就能够得到较多适用;法官拒斥习惯法,习惯法可能就会淡出司法。随着接受习惯法的法官的离职,国家法律将会更多的进入乡土社会,对乡土社会构成冲击并瓦解乡土秩序。  相似文献   

20.
试论习惯法及其适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习惯法在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我国现行立法确立了习惯法的法源地位。由于习惯法具有行业性、地域性、非明示性的特点,司法实践中易造成适用习惯法的混乱状况,因此,必须确立习惯法适用的规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