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本文坚持历史主叉的分析方法,以中国文化发展的复杂过程为背景,着力从"民族性与开放性"、"中华文化传统"、"传承与创新"."认知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等四个方面论证了和谐文化的特征及其对文化发展繁荣的重要推动作用.关于"民族性与开放性",文章以抗战期间形成的"文化统一战线"为主要背景,着力说明抗战文化对五四文化的反思与发展,论证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的重要性.关于中华文化传统,文章将"和"与"中"视为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认知取向,同时论述了庄子"以耳而合欢,以调海内"的思想,并且使之与中国近代调和思想相联接,厘清中国"和谐文化"的发展脉络.关于"传承与创新",文章从中国近代思维切八,强调要正确理解新旧关系与新旧调和.关于"础n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文章认为要紧紧围绕着和谐、包容,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法制化的角度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规律.  相似文献   

2.
一种文化民族主义的观点声称,西方文化已经进入了死胡同,资本理性和科技理性已经走向末路.我们要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就要回到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前孔子”中去寻找出路.然而,当今世界文化相互激荡的事实提醒我们,文化民族主义要想达到民族文化自觉,必须在中西文化相互交流的大背景下,积极引导文化民族主义自觉发展,避免保守和激进,使其与民族文化自觉方向一致,继承民族传统的同时吸收外来先进文化,促进社会主义民族文化自觉.  相似文献   

3.
黄建太 《党史博采》2009,(11):18-19
胡适作为近代以来在文化领域最有争议的人物,尤其是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新文化运动中,他表现最为活跃,也正是他的积极才给后人留下了批判的口实,但是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胡适有全盘西化之名,却没有全盘西化之实。  相似文献   

4.
张志洲 《前线》2017,(1):45-50
近代以降,国人的文化心态经历了重大的起伏和嬗变。在近代之前,大致延续了过去数千年形成的文化自信甚至与"天朝上国"相联系的某种程度的文化自傲心态;自鸦片战争开启中国近代史之后的约半个世纪里,洋务运动的兴起表明了传统文化无法回应现实挑战的危机,国人的主流文化心态退却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但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体""用"割裂在进一步的国家衰亡危机面前终至无法延续;甲午战争失败之后,国人又尝试了制度改良和制度革命,但国家之内忧外患没有解决,再加上西方思想文化的传播,形成了激进的新文化运动,知识精英群体对于中国文化呈自卑、自弃心态;今天的中国已经走上了重建中国文化自信之路。国家力量的兴衰及其在国际体系中的地位,是文化心态嬗变的最主要动因。  相似文献   

5.
胡适是"五四"前后重要的近代人物,他是一个激进的西化人士,开一代学术风气。在西化派的眼里,他是一位不彻底的西化分子,尽管西化这个概念由他首创;在他自己看来,在思想方面西化,却在道德层面传统;连他的学生都认为他"三分洋货,七分传统"。那么,在西  相似文献   

6.
在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历史转型期,近代知识分子以认知活动和实践活动表达了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近代中国社会新陈代谢的必然性,展示了民初中国政治法律思想发展进程的变革主流.激进民主主义者主张用西方法律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而建立起新型的法律文化.在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以敏锐的目光洞察近代中国法制变革的病灶,进一步推进了政治法律思想观念的更新.  相似文献   

7.
当前,文化焦虑作为一种普遍的文化心态,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危机,这既是中国近代以来文化认同危机的延续,又是中国当代空前复杂的文化冲突和文化矛盾的外在体现.文化焦虑体现了文化忧虑意识、文化自省意识和文化主体意识,但文化焦虑更多地是主体对于外部文化环境自在反应的情感性行为,缺乏理性的反思.当今时代,确立一种文化自觉的理性心态,是克服文化焦虑,促进文化持续健康发展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8.
唐海华 《新视野》2006,(2):69-71
近代西方的入侵引起了中西之争,更引起了古今之争。在思考传统与现代关系的过程中,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由于急迫的功利主义需要,在“以思想文化解决问题”的主导下,对传统和现代进行形式主义的比较,导致对传统做简单的整体性肯定或否定,形式主义的思维方式使得知识分子很容易从保守的立场转向激进反传统主义的立场。今天,在传统与现代关系的处理上必须放弃形式主义的二分法,对于传统应当采取批判兼继承的创造性转化策略。  相似文献   

9.
随着市场化、知识化、网络化、信息化步伐的加快,文化因素对经济活动的渗透日益深入,现代经济呈现出文化化的趋向.企业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中凝聚起来的一种文化氛围,是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及经营理念的反映,是企业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是企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动力源泉.企业文化建设已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增强企业凝聚力、实现发展目标的一只"无形的手".……  相似文献   

10.
政治文化主要是指政治关系的心理的和精神的反应,它是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形成的对政治行为、政治系统的复杂感知。我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人治思想、臣民型政治文化以及民主的虚弱无力和强势政府等内容时至今日仍是影响我国政治文化现代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对我来说,廖盖隆(原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副主任)是一位为人耿直,为学勤勉的师长.与他一起从延安过来的同辈称他老盖,我们这些后生则尊敬地称他为盖公.  相似文献   

12.
1957年9月,韩先楚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兼福州军区司令员.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福州军区既要奉命执行"三支两军"任务,又要加强战备,任务非常艰巨、复杂.韩先楚始终把握部队保持稳定这个重要环节.1967年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不得把斗争锋芒指向军队的通知>.28日,中央军委颁发关于军队进行"文化大革命"的<八条命令>.<命令>强调军队内战备系统和保密系统不准冲击.但"造反派"在江青一伙的支持下,对通知和命令置若罔闻.2月,韩先楚主持拟写了加强战备,稳定部队的<福建前线部队公告>,中央军委当即批转全国.  相似文献   

13.
文安 《党史纵横》2003,(8):21-21
郑维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6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团、师政治委员,军分区、纵队司令员,军长,兵团副司令员、代司令员、北京军区和兰州军区司令员等职.先后参加鄂豫皖苏区反"围剿"、川陕苏区反"围攻"、百团大战、清风店、石家庄、平津、太原、兰州等战役战斗和抗美援朝战争第五次战役、1952年秋季反击作战等重要战役.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文革"发生时,任北京军区副司令员.  相似文献   

14.
焕然 《党史纵横》2004,(5):16-20
陶铸在从1966年8月2日担任"中央文革"顾问到1967年1月被打倒这5个多月的时间里,同陈伯达、江青、康生、张春桥、姚文元等人进行了坚决斗争,也因此受到这些人的迫害,最终含冤去世."汉家狱辱因何怨,宋室廷刑岳慨承." 历史是公正的.今天,我们应该在史册上记下陶铸在"中央文革"中同江青等人做斗争的光彩一笔.  相似文献   

15.
霞飞 《党史纵横》2005,(11):5-10
李先念在"文化大革命"中,经历了十年的非常岁月.他个人在运动中几次险些被打倒,可是他仍在十分艰难的情况下,为保持党和国家的稳定做出了极大的努力,在关键时刻,为结束"文化大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决现代西方社会个人主义在张扬“自我”的同时却导致“自我”的普遍丧失这一化矛盾,“社群主义”企图从“化背景”中追寻自我、从“跨化对话”中确立自我、从“化认同”中实现自我。结果,“社群主义”实现的却是“化原于”中的”自我”隐蔽。个人主义的“自我’,丧失和“社群主义”的“自我”隐蔽只有通过主体以实践和否定的方式才能真正地得以消解。  相似文献   

17.
叶险明 《新视野》2007,3(2):45-48
基于对“文化全球化”解释学意义上的拷问,作者从三个相互联系的方面探讨了“文化全球化”,即:“文化全球化”与“经济全球化”之间的关系、“文化全球化”的基本矛盾以及“文化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及其趋势。进而指出,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就必须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全面、正确地认识和把握拒斥“西方中心论”和狭隘的民族文化观与向西方国家先进文化学习和发展本民族先进文化间关系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文安 《党史纵横》2003,(10):13-14
秦基伟(1914-1997),湖北省黄安(今红安)县人.1929年参加红军.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团长、师长、纵队司令员、军长、军区司令员、国务委员、国防部长等职.先后参加了长征、百团大战、淮海战役、渡江作战等重大战役和抗美援朝战争,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屡建功勋;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88年被授予上将军衔."文革"开始时,他任昆明军区司令员.  相似文献   

19.
李文卿 《党史纵横》2002,(11):10-14
《“文化大革命”中的许世友将军》由“文革”期间许世友将军的秘书、后任国防大学政委的李文卿上将撰写。该文集中地再现了许世友将军1967年任南京军区司令员至1976年粉碎“四人帮”期间的主要经历,重点记述了动乱岁月许世友将军同林彪、“四人帮”进行坚决斗争,致力于稳军安民护国等富于传奇色彩的动人事迹。作者凭借近距离观察的优势,饱蘸真情实感,着力描写我党我军这位著名战将忠勇双全、胆识兼备的军人风骨和性格特点。笔下皆为亲历、亲见、亲闻之事,取材翔实,表述朴实,可以说,写出了一个真实的许世友将军。该文篇幅较长,经征得作者同意,我们将其删改成若干个故事,从本期开始连载。  相似文献   

20.
子荫 《党史纵横》2005,(4):55-55
“三线”这一概念出自毛主席关于三线建设的战略构想。在这个构想中,他把全国划分为前线、中间地带和三类地区,分别简称一线、二线和三线。这些地区位于我国腹地,离海岸线最近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国土边界上千公里,加之四面分别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起伏的山脉作天然屏障。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成为较理想的战略后方。1964年5月中旬,中央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重要议题之一是讨论第三个五年计划。在那次会议上,时年71岁的毛主席明确提出“第三个五年计划,原计划在二线打圈子,对基础的三线注意不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