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厥云 《工会论坛》2014,(3):148-150
诗歌翻译的标准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而"归化"与"异化"之争更是由来已久。而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既要整体把握作者构建的诗性与诗意,更需驱使本国文字再塑目标读者欣然接受的诗韵。本文通过分析不同语体的诗歌译介文本,强调了迁移性意象在诗歌翻译中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力,以期达到在文本交际中诗歌意象的完美重构。  相似文献   

2.
翻译的文艺学派理论指出,在文学作品翻译中,既要保持原文的语言信息,又要重视审美。作者在文中从审美意象性角度出发讨论了其常见的几种翻译方法,以提高文学作品的翻译质量。  相似文献   

3.
文化意象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意象的翻译是诗歌翻译中比较棘手的问题。文中以古诗英译涉及到的几个文化意象为例,探讨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即文化意象的移植、文化意象的浅化、文化意象的替代与文化意象的省译。  相似文献   

4.
在古老的神话传说中,月成为诗化的女性,是美与爱的象征,是生命与永恒的象征,是人类精神家园的象征。源于神话传说,月意象又是小农生活的现实梦幻,以及对君主专制的反叛。  相似文献   

5.
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应尽可能地体现原作的文化意象,传递其文化内涵。文中探讨了《红楼梦》的英译本的一些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及意蕴,揭示了翻译中文化意象因处理不当而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处理文化意象的策略,以达到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从《全唐诗》中找出有关秦川意象的诗歌进行深入分析,可以发现秦川意象和帝京文化联系密切.文中从"秦川"的地理所指、"秦川"意象的概念界定、唐诗的分期以及它所蕴含的帝京文化意蕴四个方面进行探讨;能够窥探出帝京意象在初唐表现为宏大、雄伟的帝都描写、盛唐流露出对帝京繁华热闹的热情歌颂、中唐暗含着对大唐绝对权威的调侃、晚唐则隐隐听到大唐王朝上空飘荡的一缕衰世之音.  相似文献   

7.
本文以帕尔默文化语言学"文化心象理论"来诠释毛泽东诗词中的水意象,通过对二个英译本的比较,讨论水意象能否被完整对译的问题,认为毛泽东诗词中丰富的水意象还有待在进一步的文化交流中得到更完整的诠释。  相似文献   

8.
托尼·莫里森的《宠儿》讲述了女黑奴塞丝因杀死自己的女婴而遭其冤魂终日纠缠的故事。《宠儿》是一部阴森忧郁的小说,其中遍布令人压抑的意象,以至于有人认为它"就是一系列构成情节的象征"。这些意象有的是明显的象征,有的则是微妙的比喻和暗示:塞丝被掠夺的乳汁揭露着奴隶制度的灭绝人性;塞丝背上的树形伤疤暗示着奴隶制度对塞丝情感的摧残;贝比对色彩的浓厚兴趣说明她的身心完全解放;而塞丝对色彩的麻木是因为她还没能摆脱过去的阴霾;宠儿的怨毒时刻提醒着塞丝的罪过;甚至像124和28这样具有象征意义的数字也能激发读者的深思。就是这些意象使《宠儿》成为不朽巨著。  相似文献   

9.
文化意象(cultural image)的传达问题本质上是文本间文化意蕴的吸收与转化,在影视翻译中,文化意象的传达又受到影视翻译自身的一些特点所制约。文中结合芬兰学者Andrew Chesterman提出的翻译伦理的五大模式即再现伦理、服务伦理、交际伦理、基于规范伦理以及承诺的伦理,在影视翻译中对文化意象的处理力求做到语言层面的归化和文化层面的异化相结合,既兼顾形式也确保内容的传达。  相似文献   

10.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最基本的哲学关系,文学是人类认知体悟自然的生动载体。从生态美学的视角,基于文学作品来审视海洋文化,可以发现人与海洋的关系呈现出崇敬与和解、和谐与共生、接纳与亲和三个表征。相对于前代,唐人对海洋气象、潮汐规律、航海活动更为熟悉,唐诗中的海洋意象为数众多,是抒发人与海洋彼此依存感的重要凭借,也是彰显海洋文化意蕴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1.
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言的交际活动,应尽可能地体现原作的文化意象,传递其文化内涵。文中探讨了《红楼梦》的英译本的一些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及意蕴,揭示了翻译中文化意象因处理不当而产生的问题,并提出了处理文化意象的策略,以达到文化交际顺利进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女子"浣纱"这一情态之所以能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妙用于诗词中,与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之首的西施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唐及唐以前诗文中出现的有关"浣纱"意象的情况作一梳理,揭示其在文学作品中的独特韵味。  相似文献   

13.
以《说文》中与神鸟文化相关的字词解说为对象,从汉字文化学的角度,在神话传说、图腾崇拜、人本精神等众多方面考察了中国先民的神鸟文化意识,从中发现《说文》鸟部字存有一个"凤"神字族系列,它体现的中国先民的神鸟文化意识源于上古的原始神话,进而上升到图腾崇拜,最终构筑了"凤"神字族独特的人本精神。  相似文献   

14.
将始祖诞生视作女性与上帝或某些动植物乃至无生物接触的结果,是原始人类在与自然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原始性幻想故事的类型之一。华夏民族始祖诞生神话自周秦传至后代,承载了若干历史事实,也传递了一些人类古老的原始崇拜信息。本文通过解析几种较具代表性的始祖诞生神话,挖掘潜藏其中的各种原始崇拜,对从母系社会走向父系社会过程中性别崇拜角色的变换,即由最初的女性崇拜到传承过程中男性意识的增强,乃至帝王角色父性的神化及其深层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意象与语言     
本文从语言的另一重要特征意象性出发,探讨了意象与语言在哲学、心理学以及语言学方面的关系,从而指出意象在语言学习和应用中的重要作用,以期对语言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到了宋代,"扇"意象成为词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无论通过"扇"为女性代言,还是借女性"团扇"之悲写不遇之情,还是直言"扇"写词人自己的惜别、怀旧或是寄寓之情,总笼罩着一层颇为感伤的情感色彩.这与"扇"意象本身的文化积淀及宋词总体的情感基调有着密切的关系."扇"意象在宋词中得到更深更远的发展,充满永恒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7.
“水月”意象是唐诗中月意象的一个常见分支。由于“水”、“月”相连的晶莹澄静与唐时集儒释道于一体的禅宗所谓的“禅的心灵状态”有某种程度上的契合与联系,“水月”意象常作为传达作者顿悟的谴怀对象而出现在诗人笔下,从而蕴含了很多意趣和哲理。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在研究中华上古文化的国内外学者中有人提出对神话、传说与历史材料要做仔细清理,这是有道理的。就伏羲文化与中华审美文化哲学发源或叫主流源头关系研究课题来说,更显得重要。因为伏羲文化显露的上古文化历史端绪,又有神话、传说伴生其间。至今缺少伏羲有关创造的亲自叙述或当时原始文字的直接凭证。但是,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在20年代最初接触象征主义,受象征主义诗人波德莱尔和李金发的影响尝试诗歌创作,后来他逐渐将象征主义的创作方法运用到小说中,把象征作为宏观把握题材的思维中心,使一曲曲柔美、感伤的生命之歌成为了一部部富有象征寓意的抒情作品。笔者试图对沈从文小说中的动、植物意象,景、事物意象,人物意象和时间意象进行分类探讨。  相似文献   

20.
蛙图腾作为广西壮族一种原始文化现象,是广西壮族文化心理的重要标志,是广西壮族的民族之魂。通过对广西壮族蛙图腾神话的整理分析,可以看到广西壮族先民对蛙的崇拜以及由此生发出来的蛙图腾神话,是壮族族群文化发展的"印记"和"影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