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闫静洁 《学理论》2013,(19):143-144
青年社会化是青年步入社会、自主自立、面对人生挑战的新开端,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国家未来社会的走向和整个民族的兴衰。因此,关注青年的社会化过程,及时解决这一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其内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文中就青年社会化过程中所存在的隐忧进行了分析,提出代际冲突、西方社会思潮的冲击、网络的负面影响和青年自我教育能力的欠缺这几个问题,并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2.
社会化是一个人接受社会教化,取得社会成员资格,发展社会性的过程。在人的整个社会化过程中,青年社会化是决定个体基本社会面貌的关键阶段。青年的社会化过程,是青年与社会的互动过程,是在社会教化的基础上,寻找、选择和追求个体生活目际的过程。因此,青年社会化有其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3.
于欢 《理论导刊》2023,(4):102-107
由网络社交衍生而来的“网络巴尔干化”作用于青年信息获取、人际互动与思想交流,影响了青年价值观塑造。“网络巴尔干化”由媒体、技术、个人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易导致青年固有价值观增强、引发异质价值观认同、阻隔主流价值观内化、理性价值观缺失等隐忧。为实现青年主流价值观根植与消解“网络巴尔干化”影响的双向“破壁”,应以现实逻辑为依据,通过构建价值场域的“数字阵地”、整合价值内容的“数字资源”、规范价值表达的“数字民主”、引领价值传播的“数字媒体”等策略进行积极调适。  相似文献   

4.
2001年底,南昌市共青团东湖区委白手起“家”,组建了志愿者网络制作组,开通了“东青在线”网,成为江西省首家由志愿者义务捐建并免费维护的公益网站。网站建立的初衷,是为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提供一个开放、时尚的平台,探索一条青年工作公益化、社会化的新路子。活动立足于“教育兴国”,致力于团中央倡导的扶贫助学“送温暖”  相似文献   

5.
刘飞 《学理论》2010,(11):46-47
社会化是人类由自然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这一转变过程关系到人成为社会人之后的发展轨迹。本文集中讨论了青年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若干问题,并对共青团在这一进程中的作用作了深入探究,同时对如何推进青年社会化提供了可行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阶级理论直到50年代,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观点解释的代际冲突理论是青年研究中的主要理论。随后,继续社会化理论在60年代又成了青年研究的正统理论。当结构功能主义在美国社会学界占了主导地位的时候,“继续社会化”理论的出现引起了社会的震动,在前程似锦的青年一代心中产生了巨大反响。70年代是青年文化的巩固时期,这时期虽然没有多少创新的东西,但学术界对于青年理论却是争论不休的,并产生了一股把社会阶级而不是青春期当作青年理论基本概念的“新潮”。阶级理论排斥功能主义的理论,这不仅因为功能主义者的  相似文献   

7.
一、对青年社会化涵义的惯常理解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中,青年社会化的研究占据了重要位置,各门学科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青年与社会的关系作了众多的阐述。然而共通的是,在国内外目前的一些研究和著述中,对青年社会化涵义的理解大多偏重于社会对青年个体的作用和影响,视青年为消极被动的社会化客体,认为社会化的过程只是青年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发展社会性的过程。试举几例以为证明: “个人为了以一个多少有效的成员的身份,参与某个集团和社会而对必要的知识、技能和倾向进行学习的过程就叫社会化。”(布赖姆)  相似文献   

8.
社会心理学家安德列耶娃说过:“社会化—这是一个两方面的过程。一方面,它包括个体通过加入社会环境和社会联系系统的途径掌握社会经验,另一方面(这一面常被忽视)它是个体积极活动和积极进入社会环境的结果。”这一概念体现了“人既是社会关系的客体,同时又是主体”的原则。本文认为,大学生作为青年中最为活跃、最具先锋性的群体在当前特殊的社会文化境遇中不仅仅是科学技术知识积累与增长的承担者,还是人类道德能力与知识发展的保持者,他们正在和将要对社会的进步与良性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因此,大学生的社会化应该包括适应社会和积极进入社会的双重任务。  相似文献   

9.
政治社会化是要达到一定的社会政治规范在个人心中的内化,形成稳固的政治态度和政治信念。在人们的政治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阶段是青少年时期。学校是促成青少年政治社会化的最重要的施教机构之一。作为社会主义的高等院校,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起促成青年学生政治社会化的职责。高等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要造就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其中之“德”,从实质上说,指的是达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相适应的政治社会化程度。但是,当前学生政治社会化的现实状况并非尽如人意,甚至在很多方面还出现了严重障碍。这不能不引起对大学生政治社会化在当前面临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10.
“青年文化”,作为具有与“成人文化”不同性质和独立地位的文化存在于现代社会里,这是战后时期才开始被逐渐认识到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和人类学家都对青年文化开展研究,想搞清它的含义和内容,现在他们的分析探讨主要沿着下面四个方面进行:(1)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2)对工业社会里的社会化问题持抱怨态度的青年文化;(3)作为成人文化变形的模仿的青年文化;(4)作为遮掩与自主的统一体的青年文化。一、作为反文化的青年文化反文化性质的赞成者认为,青年文化是青年对成人文化及围绕社会的“规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青年期是个体由儿童阶段趋向于成人的过渡期,需要完成一系列的社会化课题才能被成人社会接纳为正式成员。青年在社会化过程中将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主要可归结为三类:其一是以父母为代表的家庭因素,其二是以学校为代表的社会正式组织的因素,其三是青年群体中共同认可的行为样式和价值体系的因素。如果说前两者所表现的内容更多地代表着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主体文化,那么后者则代表着青年社会的“隶属文化”,这便是本文的论述对象——青年文化。  相似文献   

12.
英格尔哈特的“后物质主义”价值观认为,在后现代社会,人们不再关心经济增长,而是更加强调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更加强调个性自由和自尊。互联网是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中国青年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后物质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在这一价值观的影响下,网络虚拟社会中的青年道德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道德意识方面的个人主义色彩浓厚;道德行为方面的自律能力不足;道德准则难以约束网络言论方面的自由民主权利。在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道德出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网络本身的多元性、开放性对青年认识产生误导;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督等方面比较滞后;“后物质主义”价值观对青年网络道德的影响。针对网络虚拟社会中青年道德问题,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治理:健全针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导向机制;完善网络立法和网络监督体制;重建公开、参与、积极的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3.
“周末歌星自娱晚会”活动始于1987年7月初,是南京团市委青年工作社会化尝试的一个部分。组织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丰富青年业余文化生活,培养和发现青年文艺人才;增强团组织的吸引力,扩大团组织的社会影响,探索青年工作社会化的方法和途径。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团市委通过新闻媒介发布举办自娱晚会的消息,自愿登台演唱的青年向团市委报名并交纳演唱费,观众在团市委提前购买入场券,每周六晚上有15至20人登台,在自备磁带或自带乐器的伴奏下演唱,并由专家评分。活动开展以来,报名演唱者络绎不绝,青年观众  相似文献   

14.
“红卫兵”是特殊历史阶段的特殊产物,是指“文革”初积极参与社会政治生活的初高中生。“红卫兵运动”的实际概念是短暂,基本上从1960年“文革”始到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止。“红卫兵”已成为历史。作为那个特殊时期的青年,他们社会化的道路是独特的,在他们的社会政治舞台上,充分展示了他们的心态和行为。笔者试图从中窥视这些青年成长的规律。 一、角色的剧变——人格的早熟与社会化的纷扰 红卫兵是“文革”的发动者——毛泽东主席的宠儿,从实际上看,是“文革”的急先锋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费穗宇、张潘仕和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穆宪三位同志撰写的《青年社会学》专著,即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第一次出版青年社会学专著。著名社会学家、北京大学社会学系主任袁方教授为达本专著作序。他认为该书“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运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分析中国青年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及其交互作用,探索其中的规律,这对发挥青年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对丰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学园地,无疑是具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达本专著重点就青年的社会化,青年与家庭、学校、社区的关系,青年的社会群体、社会需求与社会交往的特征,青年与社会职业、社会劳动的关系,青年的社会流动和社会创造的特点,青年与文学艺  相似文献   

16.
在网络喧嚣的表象下,青年网络爱国主义的个体潜存着动机“利己性”、过程“娱乐性”和评价“割裂性”的三重异化。消解异化的前提是厘清行为的内在逻辑,诉诸理性的内外部动机、技术与主体之间“赋权”与“驯化”的紧张角力、价值评价绝对化和相对化的极化倾向是形塑青年网络爱国主义行为逻辑的关键变量。多元教育主体应深入到关键变量张力交织的动态关系中,基于动机的连续性,着眼于主体性原则和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多重价值意涵,引导青年网络爱国行为实现内部、外部动机的协同驱动,传媒赋权和主体建构的共同形塑,以及外部评价引导和自我约束审思的同向而行。  相似文献   

17.
青年时期是一个人脱离自然的人,初次完成社会化时期。青年时期的社会化,就是把一个尚未完全具备社会成员资格的人转化成一个合格的社会成员。这意味着使他拥有基本的生活知识和一定的劳动技能,可以胜任社会交给的任务,可以独立谋生,初步形成世界观,有较明确的生活目标,对已经获得和将要获得的地位和角色行为有比较清楚的了解等。青年社会化的途径有很多,这里主要是谈  相似文献   

18.
青少年社会化:理论探讨与经验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二十多年来国内有关青少年社会化问题的文献进行了系统回顾,归纳出社会化理论、特征及作用机制、不同社会化因素的作用、电视与网络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独生子女的社会化、青少年社会化的经验研究等五个主要的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成果,并指出了这一研究领域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讨论了失业对失业青年社会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失业影响了失业青年社会交往的数量,使失业青年的社会网络在结构上呈现以“强关系”为主以及社会分割的趋势,而此种社会网络的社会支持具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杨江华  杨思宇 《青年研究》2023,(5):45-55+95
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相关数据,分析青年网络社交的圈群特征及对其政治参与的影响。研究发现,根据“连接”结构差异,可以将青年网络社交圈群特征划分为独立型、常规型和丰富型;其中,独立型和常规型圈群特征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青年中更为明显,丰富型圈群特征在社会经济地位较高的青年中更为明显。网络社交圈群特征对青年政治参与具有显著影响;与独立型和常规型圈群特征的青年相比,丰富型圈群特征的青年在政策参与和表达参与方面更为积极;在维权参与方面,则出现了在低社会经济地位与高社会经济地位间的“两级分化”现象。研究发现为理解互联网与青年政治参与间的复杂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实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