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审美观照"是一个颇具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的审美范畴,在学术界被广泛运用。审美观照不是一般的观看、观察,而是审美主体进入特定的审美情境之后,以充满独特情韵的眼光来看对象物时的赏鉴与悟彻。中国古典美学中审美观照的主要方式是"仰观俯察"、"远观近察"的"流观"。这种审美观照方式与传统哲学中的道家、佛学和理学有着某些内在的联系。而中国文学艺术的独特韵味与意境,正是与其独特的审美观照方式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2.
编辑工作集科学美、劳动美、艺术美、创造美、道德美于一身,蕴蓄着巨大的审美潜能和美学效应,其美学内涵理应得到充分的发掘和研究.编辑审美目标和编辑审美观,即把审美作为编辑的一种境界去追求,使编辑美学的研究在理论思维和观念形态上有所拓展.  相似文献   

3.
犯罪人的审美心理的产生、发展、形式、途径、过程与正常人差别不大,但由于审美标准具有主观性,这便使犯罪人的审美标准与正常人的大相径庭甚至反向而行了。对犯罪人审美心理矫正应做好的几个方面:(一)利用审美观中的共同性来矫治其中的差异性;(二)通过对丑的否定达到对美的肯定──矫正犯罪人错误的审美认知;(三)充分发挥情感因素在审美矫治中的作用──矫治犯罪人错误的审美情感。  相似文献   

4.
毛泽东、邓小平在对待对立统一规律问题上能够一脉相承、达成共识,但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却部分地呈现出关注的视角不同、侧重点相异等差别。毛泽东对矛盾规律有正确的理论认识,但晚年却过分强调矛盾的斗争性,邓小平则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在矛盾的同一性方面。这种哲学运思上的差别,使两位伟人在政策运作上存有差异。应从差异中更深刻地体察毛、邓思想的精湛之处,并以史为鉴,接受过去的经验和教训。  相似文献   

5.
论杜夫海纳美学中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夫海纳美学思想反映了他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一种“准主体”,强调审美主客体之间是二元合流的姻亲关系,从而消解二元对立,使主客体关系走向和谐;借助意向性思维,杜夫海纳将审美对象与审美知觉统一起来,并指出审美主客体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从而进一步明晰了人们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他还把知觉与想象视为使主体与客体、感性与理性得以贯通与融合的重要途径。这种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实现了美学理论建构从认识论向存在论的转向,并给美学研究以方法论上的启迪和借鉴。  相似文献   

6.
课堂教学的美感启发,既要在审美观照中进行,又要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学生审美力、鉴赏力和创造力的训练和培养,都离不开审美观照与实践活动的相互促进、渗透.教学中的审美观照,可以分为感知表象、再现形象、理解本质三个阶段.感知表象即对教材中语言文学表象的感知,教师须引导学生阅读有关材料,达到对教材文字的理解,把文字形式的表象转化为视听觉的美感.再现形象即在理解文字表象的基础上,将系统个别的事物,孤立的画面和意象组成互相联系的整体形象.理解本质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教材的理论内涵,从而悟解其本质.  相似文献   

7.
波普尔发表的一系列美学观点是他的哲学思想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波普尔美学概括为四大块内容并进行了扼要评析。在“艺术的本体论地位”一节中讨论的是艺术属于客观知识世界而不属于主观意识世界的问题;在“对表现主义和进步主义的抨击”一节中讨论的是用艺术去表现情感和追逐进步的做法何以是错误的;在“俄狄浦斯现象新释”一节中讨论的是俄狄浦斯现象所反映的科学与伪科学的区别;最后在“没有审美主体的审美观”一节中讨论的是实在论美学对于终结主体美学历史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是指中国学者在参与国际生态美学构建的过程中运用中文所生产的学术话语,其四个关键词分别是生态文明、生生本体、生态存在、生态审美。这些关键词都是西方环境美学与生态美学所没有的,其逻辑关系构成了中国生态美学话语的大致轮廓。构建生态美学的中国话语须关注以下三方面:组建生态美学研究的国际学术共同体;高度警惕并彻底摈弃阿Q式学术心态;不断反思美学观以聚焦审美问题。概括提炼国际生态美学构建过程中出现的中国生态美学话语,绝不是为了强调中国生态美学的民族性或本土性,而是为了倡导中国美学的创造性和世界性。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保守主义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守主义是 20世纪 90年代影响较大的社会思潮,其产生有一定的历史必然性。这一时期中国的保守主义表现为三种形态:主要是作为一种学术立场的文化保守主义,作为一种现代化理论的新保守主义,以及作为一种政治历史观的保守的自由主义。文化保守主义所提出的若干问题,对中国学术与文化的未来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但也有某些负面影响;新保守主义直面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其理论主张不乏可资借鉴之处;保守的自由主义是对主流意识形态和现存秩序的挑战,在政治上和思想上产生了有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刘少奇在党风建设方面有许多独到的见解。他关于党的三大作风建设方面的理论贡献是: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要求共产党员加强理论学习;强调党的批评与党的团结是辩证统一的,反对机械过火的斗争;在党与群众的关系上,突出强调反对官僚主义,防止公仆变成人民的老爷。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中叶,在索绪尔语言学发生深远影响的理论背景下,杜夫海纳从审美经验现象学基本立场出发,以索绪尔语言学基本观点反观艺术,认为艺术与语言存在很大程度的相似性,但不能完全把艺术等同于语言而纳入语言结构加以研究。这种始终包含在审美经验现象学艺术思考中,从艺术与语言的相似性出发,却最终达至二者差异性和非同一性的艺术语言差异观,一方面体现了上世纪美学及文艺理论的语言学转向,特别是索绪尔语言学理论的影响,另一方面也表现出现象学美学研究方法对后者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现当代美学形态中,王星拱可算独特的一支。梁启超、蔡元培、王国维属于人文色彩比较重的一支;朱光潜、宗白华属于人文和科学结合的形态;王星拱则属于坚定的科学派。并且是这派美学的始作俑者,可惜这派美学的贡献至今学术界研究很不够。王星拱认为美学就是研究艺术的科学;美严格地限定在感性和情感范围,因此,他讲的美学是拿科学的态度研究美感。从王星拱详加讨论的这些客观性的材料(雄健、阔大、悠久、众多、流动、秩序、连轴关系)来看,他对美的看法应该属于主客体统一的观点,他既肯定这些“外在客体”作为审美材料的先决条件,又主张人的主观对材料的加工的结果——艺术=美。王星拱的美学思想太局限于经验领域,他虽然也讲美感需上升到理性层面。但他讲的“理性”是在经验范围内的。王星拱美学突出了逻辑和科学,而对精神科学的形而上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13.
晚年司汤达自觉地对现实主义做了反思与批判,虽不能直接视为现代主义的创作,但其创作实践却与现代性思潮颇为契舍。在人物选择上,传统的英雄人物让位于恶魔式的流氓无赖;拳真模式上由客观真实转向主观真实,由单维表象真实转向多维内在真实;审美模式上由审美转向审丑;善恶模式上由善恶分明转向破坏道德式的界限模糊。  相似文献   

14.
法兰克福学派对工具理性霸权的批判不乏真知灼见 ,某些思想和马克思的异化思想有诸多异曲同工之处 ,并且注意到了马克思所忽视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批判 ,但是 ,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家们最终都不同程度地诉诸于宗教、艺术、美学、本能来对抗工具理性、技术理性的奴役。因此 ,他们的理性批判思想在根本上是与马克思对工业社会的批判大相径庭的 ,他们并不真正懂得马克思革命的实践的意义。由于意识哲学的局限 ,他们陷入了理性批判的困境 ,不同程度地反对理性本身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多党合作制度中,参政党建设理论与执政党建设理论既有共同理论基础,也有自身的特殊之处。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参政党建设的理论基础:一是参政党建设的合法性来源,即人民民主理论;二是参政党建设的普遍性理论,即多党合作理论;三是参政党建设的特殊性理论,即参政党的功能作用。  相似文献   

16.
比较老子和柏拉图的审美理论,可以发现老子美学结构是表层的神秘、深层的理性精神,这与柏拉图美学的表层的理性、深层的神秘主义形成强烈的反差。这种反差在内容和形式上均有反映。神秘的理性与理性的神秘,不仅显示了中西古代美学最大的区别,也隐含了两者合流的契机。  相似文献   

17.
大哲罗素在哲学的各个领域,如在形而上学、数理逻辑和数理哲学、语言哲学、伦理学、认识论以及社会政治哲学等方面都极为多产,但在美学方面却几乎毫无建树。有学者叹道:"倘若20世纪的作者有博学家,那么罗素是这样的一位。他唯一没有写的哲学分支是美学。"尽管罗素没有撰写美学专著或美学专文,但在其各种著述中多少也谈及有关审美的看法,例如其中最突出的是提出"数学之美",另外还从认识论角度谈及不可知论者怎样解释自然之美和和谐等问题。对美学的看法在罗素著作中都是分散的,并没有形成一致的观点;一些有关美学的碎片式思想都散藏在不同的哲学著述中。与其对哲学其他领域的深刻贡献相比,罗素的确没有对美学问题进行系统的处理,也没有试图回答美学的基本问题。除了个人特质外,也有大环境的某种制约。这主要缘由之一是因为在20世纪的英语世界,分析语言哲学占据了中心舞台,故为伦理学、美学和政治哲学等留出的空间相当有限;而且当时美学也的确并非文化上可以接受的热门哲学课题。  相似文献   

18.
色彩词的美学特征在汉英语言中的折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色彩词是人类生活美的组成部分。由于汉英民族生活方式、历史背景等的不同,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审美观。但色彩是人类共同的审美客体,于是色彩给予人类美的感受存有相通之处,如模糊美、情感美、象征美等。汉英多彩的词语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了这些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9.
论文从准确性、审美要素的补偿和意象的处理三方面对几篇中国古典散文英译文进行比读,品评中西译者的译文特点,认为:对于中国古典散文的翻译,中国译者比西方译者更有优势。我们不应只强调译者的英语能力,还应强调译者对原文语言和文化的理解能力,对原文美学要素的识别能力以及情感的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20.
家庭是青少年审美教育第一课堂,也是终生的学校;家长是青少年的第一位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家庭审美教育对一个人审美观的形成和审美能力的提高的促进作用是无可替代。家庭审美教育应该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愉悦性原则和多样性、融合性原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