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行政诉讼答辩状属辩驳性质的法律文书。根据原告对被告执法行为不服的不同事由,行政诉讼答辩状可以分为对事实认定不服的答辩状、对法律适用不服的答辩状、对程序违法不服的答辩状、对处罚结果不服的答辩状、对诉讼程序错误的答辩状。对不同类型的答辩状各有其制作的要点和要求。  相似文献   

2.
作为审前准备程序的重要组成部分,诉答程序具有确定争点、防止诉讼突袭并开示事实与证据的功能。应将被告提交答辩状的行为定位于被告的权利。在我国,被告不按时提交答辩状的不宜采用英美法系“不应诉判决”的制度。考虑到被告提交答辩状,对充实审前准备程序,避免诉讼拖延具有重要意义,应从制定设计上鼓励被告按时提交答辩状。为了使当事人在诉讼的初期尽可能提出全部的攻击防御方法,并有助于简化和限缩争点,民事诉讼法应进一步规范起诉状与答辩状的记载事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从证券民事诉讼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入手 ,提出了解决证券民事诉讼司法实践所面临的尴尬局面的途径。即从检察机关参与证券民事诉讼的必要性、检察机关参与证券民事诉讼的可行性和检察机关参与证券民事诉讼的重要意义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得出由检察机关参与证券民事诉讼不失为一个走出目前证券民事诉讼司法实践困境的方案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美国民事诉讼作为英美法系民事诉讼的典型代表,与我国的民事诉讼相比无论在结构上还是在制度精神上都截然有别。文章通过对两种程序中一些重要制度的双向比较,力图揭示彼此间的差异以及由差异所反映出的意义所在,以期对我国的民事诉讼改革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5.
浅议民事诉讼形式毕玉谦关于民事诉讼形式的理论,法学界至今很少开展专题研究,根据民事诉讼的特点,笔者认为,民事诉讼形式应当是指有关诉讼主体进行民事诉讼,且以一定诉讼权利义务关系所决定的活动方式。为维护和保障国家的统治和社会秩序,采取何种形式下的民事诉讼...  相似文献   

6.
建立答辩失权制度是当下民事诉讼审前程序改革的当务之急.被告的答辩可分为事实上的答辩、法律适用上的答辩以及程序上的答辩,应规定被告在答辩期内不提出事实上的答辩才能产生失权效果.但被告在答辩期内未提出的事实上的答辩并不都能产生失权,衡量失权的标准应当是当事人是否因故意或重大过失而未能在答辩期限内提出事实上的答辩,其目的是由此拖延诉讼或图谋诉讼优势.在我国,被告未在答辩期限内提出答辩意见的后果是导致对原告起诉事实的自认.另外,答辩失权制度的确立需要对起诉状和答辩状的内容和形式作出进一步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民事赔偿,历来是理论界和实务部门所关注的焦点之一。杭州胡斌案、成都孙伟铭案和近来闹得沸沸扬扬的李刚之子案,再次把人们的视线引向了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民事赔偿。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民事赔偿应当包括精神损害赔偿,附带民事诉讼中民事赔偿的"赔钱减刑"则应当慎用。  相似文献   

8.
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该规定的第8条对民事诉讼中自认的效力进行了规定,但未对无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人的自认的效力作出明确规定.本文从自认在民事诉讼证据中的地位出发,分析了无民事诉讼行为能力人自认所涉及的法律问题,针对我国现行的法律规定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我国民事审判权与民事诉权关系失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审判权作为国家的司法权 ,属于公权力 ,是法院在民事诉讼中一切活动的根据 ,而民事诉权作为民事诉讼主体所享有的一项权利 ,则属于私权 ,是其进行民事诉讼活动的基础。二者之间对立统一于每一个具体的民事诉讼中。法院审判权的行使 ,直接关系到对当事人民事诉权的保护 ,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应当寻求一个平衡点 ,以做到对它们充分、切实、有效的保障。  相似文献   

10.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交通肇事损害赔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交通肇事损害赔偿的特点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对附带民事诉讼采用“混立式”模式,即将附带民事诉讼条款规定在刑事诉讼的各个部分之中,这种立法方式虽比较符合我国传统习惯,但由于其刑主民从的特点,难以真正做到保持刑事、民事诉讼的高度统一和协调,特别是涉及到交通肇事的附带民事诉讼时,这种缺陷更加突出。1.责任原则的单一性。一般而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损害赔偿的责任原则,与民事诉讼中的损害赔偿一样,都是一种民事责任。但是,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损害赔偿因为是刑事犯罪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11.
民事被告答辩制度是民事诉讼程序中的一项重要制度。目前,我国的民事诉讼法尚不完善,司法实践中尚存在被告不在法定答辩期间内答辩的现象,造成对原告的诉讼突袭,导致庭审效率降低。因此,有必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被告答辩失权制度,以充分发挥民事答辩制度的作用,提高诉讼效率,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2.
由于我国在法律规定方面存在的漏洞,以及当事人滥用诉讼权利,在诉讼中形成对对方当事人的诉讼突袭,法院在职权主义因素的影响下做出一些突袭性裁判,都对我国诉讼程序的合理运转形成阻碍。我们应该借鉴国外经验,比如禁反言理论,答辩失权制度,举证时限原则,反诉限制制度以及向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的转变,从而防止诉讼突袭。  相似文献   

13.
物权法定原则是近代物权法的原则,只有在近代社会历史情境中,才能寻得物权法定原则存在的意义。物权法定原则也是现代财产法体系的普遍特征,英美法系的法院在对待创设新财产权的态度也是十分谨慎和保守的。物权法定原则存在的正当性根据是复合的构成。法国起源说侧重于物权法定原则所因应的特定政治需要,而德国法起源说则更加重视物债二元财产权体系维持的逻辑上的自洽性。政治需要是我国仍然必须坚持物权法定原则的一个重要理由。  相似文献   

14.
西方文官制度是许多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一种人事管理制度。文官职业化是西方文官制度建立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也是这一制度的最核心的内容之一。文官职业化问题 ,对于理解西方文官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乃至于理解整个西方近现代政治体制的形成和发展 ,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拟全面分析西方文官职业化的特征和形成原因 ,并在此基础上 ,对西方文官职业化的历史作用作一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制定民法典是我国民法现代化的标志。未来我国民法典应与时俱进,其品格应符合现代民法国际化的趋势,坚持民商合一,适应现代化科技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应吸收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并结合当前我国的实际,充分昭示对人权的保护。  相似文献   

16.
公务员职业倦怠问题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务员职业倦怠在我国所占比例较高,不仅严重影响公务员本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直接影响政府效能和公众形象,乃至改革的成败及和谐社会的成功构建。社会环境因素、政府组织因素和公务员个体因素共同促成了公务员职业倦怠的产生和发展。只有全社会积极关注,公务员自身不断努力、政府部门不断推进管理改革、社会环境协同支持,才能有效预防公务员职业倦怠,提升公务员职业生活质量,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民事执行工作的好坏往往直接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与稳定和谐,对实现社会管理目标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我国民事执行制度及其运作所体现出的传统民事执行理念是公法秩序的维护优先于私法秩序;说服教育的办法优胜于强制措施;实体结果的公正优越于执行程序公正;民事执行的开展专属于法院司法职权.在反思传统执行理念的基础上,应树立和大力倡导新的执行理念,包括优先保障私权理念、强制在先理念、程序正义理念以及联动执行理念.  相似文献   

18.
这篇文章从涉外民事管辖权冲突、法律适用原则、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重点探讨了国家主权在涉外民事管辖权中的体现 ,并结合法律关系的各个方面论述法律适用原则及发展趋势。进而 ,文章对我国在这方面的立法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我国现行的以"事后抗诉"为特色的民事检察监督制度,是在1991年民事诉讼法中奠定的。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理论界和实务界围绕民事抗诉制度存废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并形成了"肯定论"和"否定论"两大阵营,出现了"取消论"、"限制论"、"维持论"、"强化论"等各种改革方案。但是,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改革不是零和游戏,不是只有取消或加强这类选项。正确的改革思路应该是适应社会发展、适时转变监督理念,在公益监督、参与式监督和有限监督等理念的指导下,实现民事检察监督制度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20.
民事诉讼尽管具有强烈的公益性,但诉讼文明往往是在挖掘诉讼本身的私益性过程中体现出来的,这种私益性其实就是民事诉讼中的民法理念.追寻诉讼文明的轨迹就要努力探求民事诉讼中的民法理念.主体理念、权利理念、平等理念、自由理念、契约理念和诚信理念分别为民事诉讼提供了人格关怀文明、节奏制约文明、机会均衡文明、意思表达文明、情感沟通文明和信用保障文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